中医气象学在月经病诊疗中的相关应用 *

2023-08-20 21:40:36刘慧萍肖贾丽珏辛雨霏段书艳邓奕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妇科疾病节律月经

鄢 然 刘慧萍 梁 琼 肖贾丽珏 辛雨霏 段书艳 邓奕辉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气象指的是某地区大气中温度、干湿度、风力、日照等物理环境因素,及其所引起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各种物理状态与现象的总称,与人们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气象与人体生理、病理以及养生之间关系的学科,即中医气象学。月经病是一类表现为经期、经量异常,或者在月经前后期出现一系列异常症状的疾病。病机常为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调,亦或是胞宫与冲、任、督、带脉受损,进而女子胞藏泄失常,气血阴阳失衡。月经病在临床中主要以补肾扶脾、疏肝解郁、调补气血为基础治法,且由于“经水出诸肾”,调经根本在于肾,因此常选择益精填髓、养血温阳的药物进行治疗。本文主要运用中医气象学中的不同学说,分别从异常气象变化、气象变化节律、地区气候变化特征3 个角度,探讨气象对月经病诊疗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顺应气象变化养生防护。

1 异常气象变化对月经病的影响

阴阳变化、寒暑交替,天气随时间推移呈现不同变化。天气异常,即六气的变化太过剧烈或者不够,又或是一定的时节产生了与之不相适应的气候变化,比如春天天气应温和却十分寒冷,冬天天气应转凉却转热。根据中医“六淫学说”,气候变化太快,超出了人体的承受范围,六气就转变为“六淫”,侵袭人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六淫邪气均可致病,但女子以血为本的生理特点,致使热、寒、湿邪更容易与血相争,导致月经病,因此本文主要从这3 种邪气对人体的影响展开讨论。

1.1 寒邪《素问·举痛论》有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寒为阴邪,寒性凝滞,易伤及人体阳气,致血行不畅,瘀滞胞宫。寒气侵袭人体,伤及肌肤、经络、脏腑,常导致经行身痛、经行发热、经迟、闭经、月经过少等症状;凝滞于冲任二脉,阻塞气血循行,日久导致血瘀,“不通则痛”,发为痛经[1];若寒邪入里化热,致阳盛实热,热破血行,则可出现月经先期、崩漏、经行吐衄等出血之证。

1.2 热邪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液;其性炎上,易生风动血。外界环境中的火热之邪,容易在女子月经期趁虚而入,损伤冲任胞宫,常发为经行发热等;直中脏腑经络,气火上炎,发为经行头痛、经行情志异常等;热伏冲任,迫血妄行,则易发为崩漏、经前期出血等病证。

1.3 湿邪湿邪属阴,容易阻碍气机;其性黏滞而趋下,易袭阴位。湿邪入侵与气候潮湿、阴雨,经期冒雨涉水等密切相关。湿邪内侵,多导致经行浮肿、经行泄泻、闭经、月经后期、带下病等;痰湿积聚,阻滞冲任、胞宫,则可能会有月经过少、闭经、月经后期等症状。并且,湿为有形之邪,随着人体阴阳盛衰和湿邪停留时间的变化,可以与热邪相兼为湿热,或与寒邪相兼为寒湿。

2 气象变化节律对月经病诊疗的影响

古代学者认为,在人类生存的空间里充斥着化生万物的大气。大气可分为2类,阴和阳。“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阳二气在天地中升降不息、不断运动。当天气下沉、地气上升时,上下交会,发为“气交”,随之产生不同的气象变化。这些气象变化虽然复杂多样,但也随天地阴阳运动规律而表现相应的变化节律,如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超年节律等。这些节律在诊疗月经病时均有应用。

2.1 日节律与月经周期关系日节律是以一昼夜为一个循环,受太阳日升夜落影响的周期性气象节律,也可以称作昼夜节律。子午流注学说中,研究经络穴位在不同时辰盛衰开阖的理论就是依托于此。本文主要运用子午流注学说,阐述日节律对月经病诊疗的影响。人体气血在经络中循行,由出而入、由盛至衰,自有规律,这个规律受大气阴阳盛衰的影响。研究经络上的不同穴位在周期性阴阳变化过程中盛衰开合的规律,并顺应规律取穴治病的理论及方法,就是“子午流注”。女子以血为本,血海盈亏有期,就脏腑功能而言,女子与肾、脾、肝三者关系最为密切。月经病病因多为脏腑功能失常,冲、任、督、带脉损伤,胞宫受损等。在子午流注的理论指导下,可以确立经络气血灌注、盛衰开阖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调和气血阴阳,以达到治疗妇科疾病事半功倍的效果[2]。

有学者提出,将昼夜转化的不同时期同月经周期中的不同分期相联系,尤其是月经周期中的行经期与经间排卵期。行经期是旧周期的终结、新周期的开端,该时期气血活动显著、排瘀生新,需要依靠肝、脾、心、肾及冲任二脉的支持。肝藏血、脾统血、心主血脉。当患者出现经期延长、月经量过少、痛经等症状时,一方面可以在行经期于肝、脾、心(或者连肾在内)的当值时辰刺激脏腑所应的本经五腧穴;另一方面也可在2~3 点,或12~13 点,或18~19 点服用调经中药,若针药并进,则疗效更佳。经间排卵期也是气血活跃的阶段,正是因为气血的显著运动才能使精卵顺利排出。该时期与肾的功能关系密切,临床上如果出现排卵障碍或排卵量欠佳的情况,可取肾、肝、心、脾的要穴,在肾、肝经所值时辰,施加强刺激以促进排卵。另外也可选择在2~3 点,或18~19 点服用中药排卵汤,针药并行,以达到调畅气血、顺利排卵的目的[3]。

2.2 月节律中月相盈亏与经期变化关联月节律是指受到月球运行规律影响产生月相盈亏的气象周期。中医气象学依托月相的周期性变化,阐述人体内气血盛衰的变化趋势,并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发挥着重要作用。

《类经》有云:“月属阴,水之精也,故潮汐之消长应月,人之形体属阴,血脉属水,故其虚实浮沉,亦应于月”,月有盈亏、潮有朝夕,女子以血为本,其气血的生长、盛衰与月亮盈亏、潮水涨落是有相应规律的。《素问·八正神明论》所云:“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而天时而调血气也”。在“天人相应”学说的指导下,针对月亮盈亏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如女性在调经时,如果正当“月生”之际,人体血气处于由衰弱转为强盛的阶段,应当施以充养气血精津的药物,而不可乱用活血散瘀之类的泻法;“月满”时宜以通泻为主,不可滥用滋补之药;“月郭全空”时气血已衰,运用攻伐、活血类药物时应当更加慎重。然而,在调理女性月经病时,不能只看月相的改变,还需要综合个人体质与具体月经情况等,多方面参考才能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2.3 年节律对调治月经病的影响年气象节律指随太阳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周期性气象改变,是气象变化中最为稳定与明显的节律,例如年四季节律、五运节律、二十四节气节律等。本文主要讨论五运节律中五季变化对月经病诊疗的影响。

五运同一年中的五季相对应,春天温度上升,气候转暖,由阴转阳,可以与月经周期中的经间排卵期相照应;夏天天气炎热,阳气旺盛,可与经前期相比类;长夏暑热流行,阳气增长到达顶峰,可以与经前后期相对应;秋天温度逐渐下降转凉,由阳转阴,可与行经期相比类;冬天寒气袭人,阴气增长,同经后期相对应。按照五运相生的次序排列,依次为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那么也就确立了疏肝理气、扶火温阳、培土补气、肃金降气、滋水补肾的相应临床疗法。从治疗月经病角度出发,则可确立经间期宜调疏肝脏以助排卵;经前前半期宜扶火助阳;经前后半期宜培土补气;行经期宜调肺降气,使经行畅通;经后期宜滋水补肾,以图沉降的治疗方法[4]。通过预先判断月经病不同时期的变化,为疾病诊疗提供参考依据,出现何者就预先调理,例如火阳不足,可以在木火期调养,并尤其重视木期;水阴不足,就在金水期调养,尤其注重金期。六气如果太过就需要在相应时间内提前疏泄,出现特殊变化的,可以通过运气理论和特殊办法结合处理,比如从心—肾—子宫轴的调节角度论治,通过自然调复来恢复身体机能。

2.4 超年节律对调治月经病的影响超年气象节律是古代医家根据五运推移、六气改变提出的。五运指金、木、水、火、土,六气指风、暑、湿、燥、寒、火。五运六气学说又称为运气学说,它是古代先民将五行与六气分别同天干、地支相配伍,用于预测和分析每年气候和疾病总体规律的一门学科,一般以12 年为一个周期,如果运气太过或不及就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与流行。五运六气学说不仅与医学相关,还涉及天文、气象等多个方面,自提出以来就与临床紧密连接,是中医气象学里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

有学者[5]通过统计学方法研究发现:在岁运不及、岁运太过的年份中多病易发,妇科疾病在火运不及的年份发病数量最高,并且与同时期气象因素中的气压、温度、湿度3 种气象要素具有较强相关性。火性炎热,火不及则寒凉之气盛;寒为阴邪,性收引凝滞,易损伤阳气,影响气血运行;“女子以血为先天”,血行不畅可出现癥瘕、痛经、月经延期等疾病。又因“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火运不及则人体心火亦不及,肾水不得心火温煦则心肾不交,肾脏功能失调,损伤冲任;心气不能下达,冲任二脉血少,则血海不能按时充盈,进而导致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失常。因此妇科疾病多在火运不及之年高发,与气象要素中的寒湿偏胜时节易发妇科病的现象相统一。

3 地区气候特征对月经病诊疗影响

人体患病的过程同时受到天气变化的实时影响与地区性气候——相对固定的季节性气候规律变化的影响。气候与地区水土性质、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等因素共同影响着人体体质的形成[6]。而体质类型的不同常常表现为具有发展成某些特定疾病的演变趋势,或易见某种疾病证候。如郑良琴[7]在调查中发现:气郁质、阳虚质、阴虚质的女性更容易产生原发性痛经。人体在感邪患病的过程中,同时受到内在体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在环境因素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体体质,间接影响人体的内在因素。

这提示我们,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与体质差异,可以施具当地特色的诊疗措施。就我国川蜀地区而言,地形多为盆地、山地,造就其温暖湿润、多雨多雾、日照少的特殊气候,再加上川人饮食好辛辣厚味,使得当地多湿热、血瘀体质,妇科临床中常见湿热交接证型及血瘀证型。这2 个证型在月经病的各类病症中也均占有较大比例,具有地域性特点。这也使得川蜀流派的医家都善用清热除湿或气血并补之法[8]。又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多燥,燥邪亢盛容易伤津耗液,女子又以阴血为本,故该地区多见阴虚体质,治疗月经病应注重滋阴养液,遵循“全期滋阴,前期阴中求阳以温阳”的原则[9]。再如岭南地区,炎热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该地人民常年喜食凉食、海鲜,加上过度饮用凉茶,导致脾肾功能损伤,形成脾胃虚弱的体质。同时,炎热也容易伤阴,潮湿易造成水湿郁热,使得岭南妇女多为湿热兼气阴两虚的体质,故辨证中多见阴虚火旺、湿热蕴结、痰湿内阻的证型,这也就导致岭南地区逐渐形成了妇科治疗偏重清热滋阴祛湿、调补脾胃,遣方用药倾向平和甘淡,善用轻清性质花药的特色。这种因地制宜、灵活变通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10]。

4 中医气象学指导下的预防养生观

中医气象学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以运气学说为中心,对天气的短期变化、气候特性的长期影响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发,并将其运用于中医养生康复、疾病诊疗等多个方面。中医气象学作为一门历经几千年发展,由长期实践积累与大量临床观察凝聚而成的经验学科,近年来却很少作为一套相对完整独立的学科被系统地论述,学者们更多偏向于单独分析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学说的临床应用,希望医者们对中医气象学加以重视。

并且,笔者也希望引起对气象影响妇科疾病的重视。就目前情况而言,医者对气象因素的研究仍多集中于肺系疾病或是消化系疾病,对妇科疾病的研究甚少,因此笔者选择妇科疾病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月经病进行相应论述。此外,气候变化、气候特征等因素对子宫肌瘤、阴道炎等妇科高发疾病也具有显著影响[11],希冀医者们可以更加深入研究。

提高对气候因素与妇科疾病关系的重视不仅有利于医者临床用药,而且有助于提示女性应该如何更好地顺应自然规律合理作息,并根据本地区妇科疾病的发病特点,自觉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饮食及卫生习惯,从而有效减少妇科疾病发生几率。另外,也需要注意修身养性、调理情志,情志不畅与躯体疲劳状态所造成的能量消耗过大或摄入不足等问题对月经病的产生发展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12]。

猜你喜欢
妇科疾病节律月经
朱庆军运用新版“开四关”法治疗妇科疾病验案举隅
月经越来越少,是衰老了吗
来月经,没有痛感正常吗
月经量变少了,怎样可以多起来
更年期妇科疾病的特点
来月经,没有痛感正常吗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蚬木扦插苗人工幼林生长节律
超声造影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慢性给予GHRP-6对小鼠跑轮运动日节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