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背景下的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内容优化探析

2023-08-20 21:40:36吴国琳李剑平范小芬卢雯雯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中医学医学生中医药

吴国琳 李剑平 范小芬 卢雯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浙江 杭州 310003)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在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防治过程中,中医药全疗程、全方位参与,发挥了中医药防疫抗疫的有效性和重要作用,彰显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认可[1,2]。在当今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检验了医学人才质量,也给未来的医学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要求,不仅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中医药,落实“中西医并重”,还需要加强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提升所有医学生的中医药素养,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也由医学人文拓展为大健康人文教育,特别要加强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3],这给中医药知识的教学和普及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医学课程的教学尤为必要。

1 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知识教育的必要性

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点。通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医学模式逐渐发生转变,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也得到提升,中医的科学性和简、便、验的优势再次受到重视。曾有调查[4]显示,87%的西医学生对中医有兴趣,68%希望能运用中西医2套理论技术诊治疾病。因此,针对临床专业医学生的培养,更有必要开展中医学课程的学习。

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其许多方面的内容及进展是现代医学非常有益的补充[5]。但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医学教育模式下,面对西医院校临床医学生,如何实现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互补,提高中医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值得广大中医教学工作者深思。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展中医学课程,使学生通过中医学理论的学习了解中医的知识及精髓,完善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模式,树立中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理解中医理论的内涵,从而促进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以期今后有效实现中西医融合,更好地服务我国健康卫生事业。

2 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中医学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科目之一,一般开设在第3 学年,所用《中医学》教材,几乎涵盖了中医学的主要基础知识,对临床医学生了解中医药知识、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临床诊疗知识和技术等有着重要意义。但中医学教学内容比较宽泛而分散,而且课时非常有限,对于自考入大学2 年来一直接受系统的、直观的西医知识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注重整体、相对抽象的中医学知识是一门全新学科。因此要通过有限的学时掌握一定的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确有难度。

有一项调查研究[6]显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普遍认为中医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学习内容难理解、难记忆、课堂消化力差、思辨能力欠缺、缺乏学习兴趣5个方面的问题。笔者也曾针对浙江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中医学的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总结发现存在问题主要有[7]:(1)内容繁多,教学课时短,临床见习少;(2)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且多为灌输式教学;(3)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大等。因此,为了让医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医药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结合当前疫情常态化现状和国家重视中医药教育的指导方针,必须对目前的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优化,以提高教学质量。

3 中医学教学内容优化思考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所用高等医学通用教材分《中医学》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中医基础部分,包括导论、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藏象学说、病因病机、诊法述要、辨证、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等;下篇为临床综合运用部分,包括中药、方剂、针灸学基础及内科常见病证、其他常见病证、肿瘤等的诊疗内容。整个内容繁多且主次不太明确,要求学生掌握许多中医基本理论、中药、方剂、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针灸等内容,导致学生学习出现难理解、难记忆、难掌握等弊端,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很显然让西医学生通过学习,开一剂理法方药具备的汤剂是不现实的,所以有必要对现行《中医学》教材内容进行优化与修改。因此,笔者认为,结合当前疫情常态化形势和教材教学内容,利用有限的课时,在现行《中医学》教材内容基础上,需对课程内容进行如下优化。

3.1 增加中医防疫抗疫知识中医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瘟疫及危急重症救治经验,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有记述,后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发挥,至清代温病学家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的治疗温热急症理论,成为现代中医临床救治危急重症及传染病的最有效方法。中医学在传染病流行史上形成的诊疗体系,在本次新冠肺炎的防治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取得成效[8]。经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在防疫抗疫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其在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因此,必须在临床医学教学时适当增加中医抗疫防疫知识,内容包括中医古代抗疫史、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经典中药方剂、治疗新冠肺炎有效的清肺排毒汤等相关方面,当然,不是系统讲授,而主要是让医学生了解中医药防疫抗疫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便更好地加强中西医融合在疫病防治中的重要性。

3.2 导入中医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中医学融合文、史、哲、医等为一体,是历史的延续性与创新性的辨证统一,同时也是医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医学生中医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这就需要我们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9]。在中医学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医药学发展史、重要中医历史人物及事件、对比中西文化等方法,培养学生崇尚医德、精进医理、悬壶济世的医学修养,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储备传统文化知识,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方式[10],对于医学人才的全面培养、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均具有现实意义。

3.3 强化中医治未病思想“治未病”理论是中医预防思想的体现和特色,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新冠肺炎的预防和救治当中,各地都有中医药方案,对于普通人群、医学观察人群、高危人群、确诊病例以及治愈出院人群都有相应的防治方法[11]。指导患者及普通人群有效预防疫情传播,减少感染机会,中医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1 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保健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调节发展,这正与中医学治未病及整体观的理念一致。针对未来临床医生的培养,应按照“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的战略定位,将中医治未病理论知识融入中医学教学内容中,强化临床医学生的预防理念,虽然目前《中医学》教材中有治未病知识设置,但课时少,难以将相关知识讲透,并无法增加新进展等,因此需增加学时数,重点介绍中医体质学、中医养生保健及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传、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中医治未病思想,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深刻认识中医治未病思想对疾病防治的指导意义,将来才有可能充分利用中医的有效手段,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病率、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3.4 融入思政教学内容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仁、和、精、诚”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新时代高校中医专业思政教育重要的理论资源。将思政教育与传统中医药文化相结合,贯穿于专业课教育,有助于培养出具有坚实的专业素质和高尚的人格修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医药专业人才[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思政教育不仅仅要依靠专业思政课,更重要的是要将思政教育融入中医药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多位学者认为中医药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是非常有必要的,将医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医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扎实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的医德医风和思想道德,培育高尚的人格修养,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13]。

在中医学授课伊始,可以向学生讲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树立学生们学习中医学的信念感、责任感、使命感,鼓励学生们学好中医药知识。同时要做到立德树人,可讲授如医圣张仲景著书《伤寒杂病论》、“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张伯礼院士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典型事例,潜移默化中,学生会对中医药事业充满信心,对中华文化充满信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5 推动典型的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西医院校医疗专业现行《中医学》教材仍沿用高等医学通用教材(五年制),学生只是粗略了解中医药相关知识,谈不上对中医学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有必要对现行《中医学》教材进行优化与修改,可把现代的医学理论、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教学中去,增加公认的、有效的现代中医药科研进展,如屠呦呦的青蒿素治疗疟疾、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活血化瘀法、肿瘤的中医治疗等内容,以讲座的形式,提高课堂效率,对帮助学生了解和深层次认识中医知识有重要作用,为医学生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

同时在讲授中注意中医与西医相关知识的联系,立足于中西医结合,比如: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与现代“亚健康”之间的关系、中医藏象的生理功能研究和西医脏器之间的联系,中医的辨证与西医诊治之间的联系、中药的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之间的联系等,让医学生体会到中医治疗疾病的多样性和有效性,更深刻地理解中西医各自特征,从而加深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优势的认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更能适应临床需要,更全面地服务于临床。

3.6 重视中医学导论知识的讲授中医学课程的导论部分对培养学生学习中医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除了详细讲解中医学的概念、起源和发展等内容外,再介绍中医学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粗略而全新的了解。在导论部分增加一些老百姓熟悉的中医知识(如冬病夏治、膏方等)、名医故事(如扁鹊、华佗、张仲景、京城四大名医等)、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的知识(如2003年中医药抗击非典、2020年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等)、常见病实用的中医诊治方法或方剂(如按摩足三里穴、藿香正气散治疗胃肠性感冒等)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增强中医学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习主动性,有益于今后各章节的学习。

3.7 增加临床见习内容和学时中医学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不可能将丰富的中医学理论基础知识一一介绍给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以在精简中医哲学思想、藏象学说、病因病机、辨证等课堂授课内容外,必须增加临床实践内容环节,改变目前只学理论,缺少临床见习,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的倾向。在疫情常态化社会背景下,可根据疫情管控状况,采用线上或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如线上见习可增加教学资源库,比如慕课、微课、微视频、音频、图库、病例库、线上练习题与解析等[14];线下应安排一定的课时数,组织学生参加中医临床,见习舌诊、脉诊、针灸等中医传统诊治方式,了解并体会中医诊断与治疗过程。还可带领学生参观中药房、煎药室或制剂室、中医药博物馆,通过讲解与见习,了解中药的种植、生产、炮制、功效、性能等内容,增强直观印象。在临床见习过程中,通过学生观察教师望、闻、问、切以及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了解中医的理、法、方、药在临床中是如何一线贯穿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中医诊疗思路和辨证过程,逐渐让学生熟悉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和方法,加深学生对中医学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才有利于将来应用好中医,实现中西医融合。总之,笔者认为,通过以上对中医学课程内容的优化,旨在提高临床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加强学生对中医学知识的了解,加深医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的认识,结合当今疫情常态化和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的举措,以使其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更为科学合理,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和医学学科发展的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中医学医学生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5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