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问题和路径
——基于豫东一个绘画村庄的考察

2023-08-20 15:23:39张慧敏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3年6期
关键词:画虎文化产业绘画

张慧敏

(商丘师范学院法学院, 河南 商丘 476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 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继续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 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

文化产业集“ 文化” 的精神属性与“ 产业” 的物质属性于一体, 其所提供的产品既具有经济属性, 更承载丰富的社会属性。 乡村社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与文化产业的物质和精神属性具有较高的契合度, 为文化产业诸要素流入乡村,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发展潜能。 我国幅员辽阔, 地理自然空间分布的客观差异, 使得我国东中西区域之间、 城乡之间以及村庄与村庄之间, 在生态风貌、生产方式、 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异,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应当挖掘各地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农村特色文化, 建构农村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努力营造“ 一村一品” 的氛围和条件, 更好地引领和带动区域内经济、 政治、 社会、生态文明等全面发展。

1 文献梳理

既有关于特色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以下3 个方面。

1) 特色文化产业的概念辨析、 内涵界定和价值分析。 文化部与财政部《 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认为, 特色文化产业是指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 通过创意转化、 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 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 特色文化元素、 特别产品形态、 特殊区域影响,是特色文化产业的三大要素。特色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文化产业类型, 除了具备文化产业的绿色低碳、 融合性和渗透性强等一般特征以外, 还具有自发性、 传承性和区域性特征,是提升区域经济和文化竞争力, 传承区域文化, 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渠道[1]。 因此,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文化振兴和可持续减贫的有效路径。

2) 乡村振兴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实践。 特色文化产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具备在产业选择上“ 扬长避短” 和在推动机制上“ 一举多得” 的优势, 是推动其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如云南的民族特色小镇建设, 在积极探索、 创新民族文化保护、 传承和开发的基础上, 建构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 充分发挥了民族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2]。 黑龙江赫哲族持续探索“ 文旅” 产业融合、 “ 农文旅康” 产业融合[3]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 打造了民族地域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新业态。

3) 省、 市或跨区域城市群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如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 成渝、 长江中游等城市群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4]。 此类研究大多立足省、 市或跨区域城市群等较大的行政地域和文化辐射范围, 呼吁利用中心城市的优势条件, 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形成文化产业的规模效应, 持续建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综上所述, 那些具备独特民族文化资源或优势地理条件的少数民族地区、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相对更受学者们青睐, 而自身资源禀赋不强却成功依靠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起来的地区(如豫东) 欠发达普通村庄受关注较少。 鉴于此, 本文回归社会学经典研究中对村庄社区考查的传统, 试图通过剖析豫东一个绘画村庄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 立足乡村本位, 探究特色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 问题和路径, 以期丰富乡村振兴的地方经验, 为更大区域范围的乡村振兴提供一份学理启示和实践参考。

2 豫东绘画村庄——“ 画虎村” 特色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案例呈现

2.1 “ 画虎村” 由来

“ 画虎村” 即王公庄村, 隶属于河南省民权县北关镇, 地处豫东平原, 黄河故道, 位于豫、 鲁两省的民权县、 兰考县、 曹县三县交界处, 土地贫瘠, 是典型的欠发达农业区。 据村民介绍, 该村的绘画历史可追溯至20 世纪50 年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老虎寓意丰富。 虎作为食物链顶端的肉食动物, 被誉为百兽之王, 具有“ 威武”“ 神勇”之意,代表着权势与荣耀。 同时,老虎作为“ 圣兽”,象征着平安与吉祥,具有辟邪、驱灾、安宅等功能。 王公庄村老一代的农民画家所画的老虎画也多为农民家中的“ 镇宅”“ 驱邪”之物,他们每逢年节都会把老虎画拿到集会上卖钱换粮。 王公庄村“ 画虎”的绘画技能也自此得以继替和传承。 部分村民以卖画为生缘起于“ 四大虎王” 的偶然经历和对致富的渴望。 最初他们画的不是虎, 但是在长久的售画过程中发现市场对以工笔虎为主的绘画作品更加青睐, 价格也相对更高。 这一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村民的注意, 村民们接二连三地加入到画虎的队伍中。 王公庄村的虎画最初以临摹为主, 村民们从临摹名家名画入手自学取法, 绘画作品以行画为主。 随着画虎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 村民们在实地深入观察真实的虎的基础上持续创新。 到现在, 王公庄村的绘画已经基本不再局限于临摹名作, 而是不断融汇创新, 形成了以工笔为主、 威猛与柔静并重、 浓艳与素雅并存、构图自然、 造型和谐、 撕毛独特、 神韵飘逸、 乡土气息浓郁的“ 民权虎” 风格[5]。 紧接着, 王公庄人开始捕捉商机, 开拓市场。 出现了专业的画虎经纪人, 在全国范围内相继打通了郑州、 广州、 北京等多地的绘画产品交易市场, 并设立了“ 民权虎” 的专属摊位。 王公庄村也因村民画“ 虎” 出名而得名“ 画虎村”。

2.2 “ 画虎村” 特色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

2.2.1 以绘画艺术为依托, 传承乡村文化基因, 为乡村振兴开拓文化富民之路

“ 乡风文明” 是乡村建设的灵魂, 文明乡风的营造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发展。 乡村文化植根于乡土性的社会空间和社会系统, 是在乡土社会中被创造出来, 得以保留与传承的自然生态文化遗产和生产生活文化, 是包含生活方式、 田园生态、 风情民俗、 古建遗存、 传统技艺等多种元素在内的复杂综合体[6]。 乡村文化与传统农业社会血脉相连, 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和脉。 保护、 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 是我们实现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源头和基础。 即使在当前现代化和城镇化成为主流的情况下, 乡村文化的价值, 尤其是社会记忆和社会符号的功能和价值仍值得被重新审视和发掘。

绘画艺术集文化性和地域性于一体, 借助图形的通俗性与高度清晰的识别性, 形成一种单纯、 鲜明的特征来呈现所要表达的具体内容。 因其往往能够体现和谐之美, 兼具传播信息的功能, 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王公庄村人最初以“ 虎” 作为绘画的主要对象, 就是因为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 虎” 的丰富寓意所具有的文化市场价值能够给村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 画虎也能挣钱”,拓宽了村民对于致富途径的新认知, 也点燃了王公庄人对于绘画的激情。曾一度出现全村1 300 多人中有800 多人从事绘画产业, 年产绘画作品8 万余幅, 年创造产值9 000余万元, 画作不但畅销国内书画市场, 还出现了远销韩国、 日本、 新加坡等国的盛况。 王公庄村因画“ 虎” 而声名鹊起, 从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小村一跃成为闻名遐迩的新型农村示范区。 逢年过节慕名前来买画的人络绎不绝,“ 画虎” 为王公庄村开拓了文化富民的新路子。

2.2.2 以人才要素为核心, 建构高质量绘画人才网络, 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乡村振兴, 关键在人。 人才作为引领性要素,在以振兴乡村为目的的文化传承、 产业经营、 科技应用、 组织管理等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是现代化发展诸要素融入和赋能乡村的最核心、 最活跃的载体, 是促进诸要素整体融入、 有效融合的重要纽带。 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 人才要素决定“ 深度”, 即通过引领性与融合性功能的发挥, 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本地村民与外来人才之间、 文化产业内细分领域之间、 文化产业与乡村社会之间的“ 联系深度” 与“ 融合深度”。

“ 画虎村” 基于血缘、 地缘、 业缘关系, 目前已形成了稳定且庞大的绘画人才队伍。 村内近60%的村民从事绘画产业, 夫妻画家、 父子画家、 兄妹画家以及三世同堂作画者层出不穷。 此外还有100 多名“ 候鸟型” 画家常年驻村, 数百名邻村村民在王公庄当过学徒, 目前也已成为画师和画工。据调查, 王公庄村目前的画家队伍中, 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 人,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6 人, 河南省国画家协会会员8 人, 商丘市美术家协会会员36 人, 民权县美术家协会会员208 人。 其中, 更是涌现出了包括“ 四大虎王” 肖彦卿、 王培双、 王建民、 王培震; “ 四小虎王” 王建辉、 王春丽、 赵庆业、 王建峰和被誉为“ 小虎队” 的100 多名骨干画家在内的领军式人物。 这些成员构建起了“ 画虎村” 稳定且高质量的绘画人才网络, 为“ 画虎村”绘画产业的发展及村庄的振兴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2.2.3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吸引资本要素合理流入, 为乡村振兴注入“ 源头活水”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引导资本要素合理向乡村流动, 不仅可以有效地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而且对于乡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乡村生产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推动乡村成为新时期的经济增长极。因此, 乡村的振兴, 离不开资本要素通过城乡融合向乡村社会的流动, 需要资本要素合理地参与到乡村产业振兴中来[7]。

传统国画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民权“ 画虎村” 的虎画主要以传统国画手法绘制, 其工笔画细致入微, 写意画又传神豪放, 加之以老虎这一传统动物为创作主题, 既饱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又极具美感。 大多数画作集视觉美、 精神美、 境界美于一体, 符合艺术收藏市场的价值需求。 以虎为主题的大量优秀原创画作层出不穷, 村民整体的艺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赢得了行业内艺术鉴赏专家及市场的肯定和青睐。 伴随着绘画市场上的声名远播, 各类资本要素纷纷流入, 王公庄村的其他绘画相关产业, 如画盒、 画框、 字画装裱、 工艺虎制品、 人员培训等的生产销售也迅速发展。 村内现有虎头帽、 虎头枕等工艺虎制品作坊6 家, 字画装裱店4 家, 26 人成为专业的绘画经纪人。 绘画产品也由单一品种的“ 虎画”, 不断创新发展为包括仕女、山水、 花鸟鱼虫等在内的众多绘画品种, 其中又以百字系列绘画作品, 如百虎、 百鹤、 百马、 百鱼、百鸡等最为突出, 同时向油画、 刀画、 烙画、 麦草画等领域拓展, 开发出了绘画工艺品、 工艺雕刻、蛋壳彩画等相关产业, 进一步拓宽了文化产业链。“ 画虎村” 绘画产业辐射到北关镇周边众多村庄,带动了河南、 山东、 安徽等省份的数千名农民创作或销售绘画产品, 以其为核心的绘画创意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崭露头角, 有效促进了区域村庄社会的发展和兴旺。

2.2.4 以生态旅游为抓手, 打造“ 产业综合体”,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新业态新机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先后提出“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 在此背景下, 农文旅融合发展也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 农业、 文化、 旅游的结合并不是简单拼凑和机械叠加, 而是深度有机融合。 农文旅的有机融合, 因具有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小的特点, 与绿色发展的理念相契合, 有益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是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 画虎村” 是国家3A 级景区和“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具备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资源与优势。 蔬菜基地、 乡村采摘园、 四季花海、 画廊步行街、 下沉公园、 虎王画居、 名家画院、 虎村民宿、 美食一条街、 景观栈道、 汉服加工、 乡村集市、 骑行驿站等农文旅元素的深度融合, 打造了文化旅游景区“ 产业综合体”。真正实现了以乡村特色文化引流促进乡村区域旅游产业转型与升级, 同时又借助旅游消费进一步刺激村庄农业和文化产业优化发展, 激发了乡村“ 一业兴、 百业旺” 的产业发展乘数效应, 建构出新时期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村庄内各类产业组织依托农文旅深度融合及相关要素优化, 拉长了农文旅产业价值链条, 构建了乡村“ 一二三产业综合体”, 实现了乡村产业的交融共生, 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产业发展新业态和新机遇。

2.3 “ 画虎村” 特色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

2.3.1 年轻人才流失, 出现传承危机

“ 画虎” 作为一门传统的绘画手艺, 往往需要“ 师徒制” 的技艺传承和社会继替。 当前的画虎村,尽管绘画队伍人才辈出, 但从长远来看, 这门手艺仍然面临失传的危险。 究其原因, 在于现在的学徒越来越难收。 出于经济收入、 教育资源、 职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 村中不少的年轻人更加希望到城市中生活, 甚至宁愿选择去大城市打工却不愿留在家里做学徒。 乡村走出去的许多优秀青年人才无法真正稳扎乡村, 投身乡村建设, 成为技艺传承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掣肘。 加之“ 画虎” 对艺术水平的要求较高, 需要参与者具备一定的手艺和经验, 使得当前村中从事“ 画虎” 的多为中老年人,且村中的“ 画虎” 产业尚未形成一定的培训系统, 更加制约了这门手艺的传承。

2.3.2 行业内合作不足, 存在经营者单打独斗现象

笔者曾先后数次赴“ 画虎村” 走访调研, 通过与多位绘画艺术家、 工艺虎制品作坊主, 字画装裱店店主及村民会谈和交流, 发现他们普遍提出了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共性问题——行业间合作欠缺, 存在经营者单打独斗的现象。 村民们仍基本采用家庭“ 小作坊” 模式进行绘画的创作和产品的销售。 尤其近几年受疫情影响, “ 画虎村” 的客源不断减少, 村庄行业内甚至逐渐形成了恶性竞争关系, 导致了行业内“ 马太效应” 的出现, 加剧了部分经营者的单打独斗。

2.3.3 产业精品数量有限, 产品创意性和附加值有待提高

“ 画虎村” 作为一个农民艺人村, 其画作严格来说属于通俗画的范畴, 是农民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赏的绘画, 地域特色鲜明、 民间风情强烈、 乡土气息浓郁。 村内大多数的艺人只有初中文化学历, 文化水平较低, 他们的一个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模仿力, 但创造力欠缺。 模仿与独创是区分画匠与画家的重要标准, 也是衡量艺术产品平庸与高雅的主要尺度。 “ 画虎村” 绘画产业写意作品缺乏, 临摹作品为主, 创新性不足, 产业精品数量有限。 此外,产品装裱、 包装等方面档次不高、 形式单一, 产业体验性不足等问题也明显制约了其产品的创意性和附加值。

2.4 “ 画虎村” 特色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可为路径

2.4.1 在不断缩小城乡差距的前提下, 增强乡土文化对年轻人才的拉力

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传承和发展, 需要优秀年轻人才的支持和贡献。 因此,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在此基础上, 充分发挥乡土文化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 留住乡村年轻人才迫在眉睫。 如何充分发挥乡土文化的魅力, 强化年轻人才的“ 乡愁”“ 乡情”,使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基础上的对乡土社会最原始的情感依恋, 成为留住乡村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 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思路。 在城镇化、 现代化成为主流的情况下, 这更多地依赖于城乡在经济、 文化、 社会等各方面资源供给差距上的不断缩小, 为留住乡村人才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和福利保障。 当前,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乡村年轻人才对这一矛盾的感受可能更强烈,他们大多并不是对乡村没有感情, 而是迫于生存和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做出“ 离土又离乡”的无奈选择。

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为乡村年轻人才的发展创设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是网络化、 信息化技术一定程度上会加速这一进程, 如近些年由电子商务发展带动的“ 淘宝村”, 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的现象, 就很好地诠释了利用“ 归雁经济” 促进农村地区持续性健康发展的新路径[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表明, 2012—2022 年底, 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 220 万人。 这种“ 城归” 现象的出现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乡村人才可以“ 引得回”,但是如何采取措施进一步“ 留得住”, 是乡村振兴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 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引导和支持乡村年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 培育“ 新乡贤” 文化, 充分发挥“ 乡土” 的“ 粘合剂” 作用, 不断增强乡土文化对年轻人才的拉力, 可能会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和可行的路径。

2.4.2 成立合作社与行业协会, 实现产业资源共建共享

乡村的建设需要树立合作发展理念,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9]。 农民的组织化, 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经典议题。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 农民被认为是社会中的一种“ 自在阶级”, 阶级意识尚未形成, 是没有被组织起来的阶级。 按照马克思的思路, 农民的组织化是实现其从“ 自在阶级” 上升为“ 自为阶级” 的一个重要前提和路径。 国学大师梁漱溟晚年评述其在山东邹平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时, 用“ 团体组织、 科学技术” 8 个字来概括邹平乡建的核心内容, 他在当时就敏锐地看到了培养农民的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成立农民合作社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在梁漱溟的构想中,合作社不限于产供销一条龙, 还要扩展到金融、 运输、 消费等领域[10]。

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需要把区域内的人力、 物力等资源组织起来, 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与行业协会, 发挥集群效应, 减少经营者的单打独斗行为, 增强个体经营者和行业共同体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合作社通过经济联合和共同经营, 形成利益联结机制, 将个体劣势转化为群体优势, 不仅可以使个体经营者与产业大市场相连接, 还可以让个体经营者从中获得更多的资金、 信息、 技术等资源, 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行业协会发挥引导、 协调作用, 监督和规范专业合作社与个体经营者的行为, 帮助形成农村产业发展的“ 在地秩序”, 真正实现产业资源的共建共享。

2.4.3 从业人员能力提升和数字网络技术应用并举, 打磨产业精品, 提高产品创意度和附加值

文化产业强调创新创意能力与创新思维, 文化产业精品的产出依赖于从业人员能力尤其是创新创意能力的提升。 为此, 应当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 联合区域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建立系统的文化创意人才培训体系和协同创新平台, 坚持“ 引进来” 与“ 走出去” 相结合, 鼓励和培养村庄产业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 激发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文化产业精品。 数字化时代, 生产技术、 展示技术和传播技术持续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演进。 针对不同文化消费者的差异性需求, 进行文化产品的创意性生产、 设计和销售, 对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

1) 创新培育新型文化产品。 利用数字创新技术, 将特色文化产业资源转换为数字化形态生产和留存, 使文化产品在不失文化底蕴和鉴赏价值的基础上, 以现代化的崭新面貌呈现出来, 创新其收藏形式, 提升其收藏价值。 借助互联网搭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互动平台, 使得内容生产平台化, 将数字化后的需求及时反馈给生产者, 实现消费的按需生产和定制化生产。

2) 创新和丰富文化产品的装裱、 包装形式。对文化产品进行精装裱、 精包装, 在装裱、 包装环节中添加品牌商标等知识产权元素, 设计高、 中、低档系列产品, 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

3) 创新文化产品的营销模式。 借助AI、 AR、VR 等技术使消费体验场景化, 实现现实场景与虚拟场景互通互联, 打造沉浸式内容体验, 增加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感知价值。 利用QQ、 微信、 抖音等平台, 做好文化产品的宣传和营销, 为产业发展吸引“ 流量”, 满足新兴文化消费需求, 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

3 结束语

特色文化产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和重要支撑。 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对于传承和发扬我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实现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画虎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其蓬勃发展背后离不开文化、 人才、 资本、 生态资源等要素的优化组合。 然而, 乡村年轻人才流失, 出现传承危机; 行业间合作不足, 存在经营者单打独斗现象;产业精品数量有限, 产品创意性和附加值有待提高等现实问题,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及在新时期文化产业市场领域中的长足发展。 基于此, 在不断缩小城乡差距的前提下, 增强乡土文化对年轻人才的拉力; 成立合作社与行业协会, 实现产业资源共建共享; 从业人员能力提升和数字网络技术应用并举, 打磨产业精品, 提高产品创意度和附加值, 是“ 画虎村” 特色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 特色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 画虎村” 模式, 对丰富乡村振兴的地方经验, 进而推动新时期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画虎文化产业绘画
虎年画虎
虎所画虎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刘扬画虎的探索与创新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4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1期)2014-08-16 15:57:49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3期)2014-08-16 09:02:22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5期)2014-08-16 02:33:53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