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数字化背景下数字藏品对文博产业的价值增值与策略研究

2023-08-19 07:37郭翠翠
商展经济 2023年15期
关键词:文博藏品文物

郭翠翠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杭州 310000)

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不断催促各产业发生变革,随着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产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更是催生出许多新业态、新场景。在此背景下,我国明确了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战略。数字藏品作为创新数字化媒介,为传统文化产业打开了一条数字化发展道路。数字藏品来源于NFT,NFT在国外被称为加密艺术,又叫非同质化代币,具有金融属性,可交易。NFT进入中国后弱化了金融属性,本土化后称呼为数字藏品,其实质是一种对作品生成的数字权益凭证,具有不可篡改、不可分割、可溯源、唯一性、稀缺性、确权性等特点。数字藏品引入国内后,在文博领域表现突出,为文博产业提供了一条创新数字化发展路径,新颖的表现形式引领“国潮”新风尚。本文就数字藏品对文博产业的价值增值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文博数字藏品的发展策略。

1 数字藏品对文博产业的价值增值作用

1.1 数字藏品经济属性拓展文博产业内容的经济价值

1.1.1 生产方:“多层次开发+收藏”

数字藏品“多层次开发+收藏”的开发模式,有助于构建个人的“文博数据库”,促进文化消费。迪茨认为,新媒体艺术的收藏除了像一般的艺术品购买和入库一样,还同时具有“归档”属性[1]。实际上,数字藏品同样拥有“归档”属性,不仅如此,唯一性认证还使每一件数字藏品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数字ID”。当用户购买收藏自己偏好的文博数字藏品时,其数字身份可以帮助用户对其进行分类,构建个人专属数据库,形成一个关于文物ID的历史图谱,梳理文物背后的文化脉络。例如,敦煌飞天壁画系列藏品和三星堆《物物相生》系列藏品深受年轻群体追捧。数据显示,用户倾向于收集系列全套作品,说明一体多样化开发能刺激用户消费,并激发用户对全套同款系列的收集欲。同时,数字藏品作为一种数字化凭证,是数字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可流通性、可交易性[2],用户还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收藏、转赠等交易行为,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博数据库”。这种基于数字藏品经济属性的“多层次开发”有利于推进文博文化资源的价值流通,从而打通文物文化“信息认知——价值共识”的转化链路,提高大众对文博承载的历史文化核心的价值共识。

1.1.2 购买方:文化资产价值增值

用户购买文博数字藏品的价值增值主要体现在体验和传播两个层面。第一,在体验层面,数字藏品可以为用户带来社会临场感、文化参与感和群体归属感。在网络虚拟世界里,通过社会临场感,用户与用户之间可以感知到对方的存在[3],购买同类文博数字藏品的用户相互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彼此间的互联网隔阂。社会临场感又会提升文化参与感,购买相同数字藏品的人之间更容易因为共同的审美情趣而发生文化交流。当有更多的用户加入文化讨论形成某种文化圈层时,身在其中的用户会产生一种群体归属感,从而整体上提升用户的文化体验。例如,对同一朝代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人群相互感知,他们更容易基于自身文博数字藏品的收藏相互沟通,逐渐形成围绕此朝代交流的文化圈层,从而吸引后来拥有同样文化趣味的人不断加入,强化他们的群体归属感,加强文化体验;第二,在传播层面,数字藏品根植于互联网,天然地包含了属于互联网的社交属性[4]。基于社交属性,文博相关单位可以在互联网建立粉丝社区,构建文博社交生态;随着数字资产二级交易平台的启动,未来有可能开放购买者之间的数字藏品交易,极大提升数字藏品在社交圈层的文化传播效能,增强购买用户间的社交黏合力。

1.2 “双线联动”:经济价值促使文化价值释放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明确表示,要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数字化新体验。促进“线上”和“线下”双线联动,是完成数字藏品线上经济价值到线下文化价值转化的重要渠道。

首先,文博数字藏品基于区块链和NFT技术特性构成其经济价值。第一,NFT使文博背后的传统文化稀缺性回归。相较其他数字文创产品因复制导致文化稀缺性被稀释丧失经济价值而言,NFT技术的唯一性认证可使传统文化稀缺性回归,并永久记录每一件作品的数字身份信息;第二,权属明确。区块链作为分布式的记账系统,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5],使作品所有权归属明确,避免了文博承载的传统文化被滥造滥创的风险;第三,去中介化。区块链技术保证了内容的鉴真和交易的安全,使得供给者和消费者之间不再需要中介这一角色[6],提高了文博数字藏品的流通速度和流通价值;第四,数字藏品的数字特征具备“潮流感”,符合当代的审美形式,使文博成为一种新“国潮”。“国潮”代表了一个全新的文化消费现象,背后其实是Z世代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崛起[7],而这能够刺激文化数字藏品的消费。

其次,文博数字藏品的经济属性能够带动其文化价值的释放。数字藏品作为线上的一种“数字符号”,如同赵毅衡在论及电子媒介时指出的“时间被统一化,空间的本地特质被严重忽视......在统一的世界时间中,符号文本失去了原有的本地文化条件,语境冲淡到几乎消失的地步”[8]。因此,要真正使文博承载的内容意义释放还需要链接线下,以赋能实体经济的发展驱动其文化价值的释放。例如,三星堆开发的系列藏品和特殊3D盲盒藏品,吸引了不少用户购买并前去线下三星堆遗址、博物馆等参观,从而揭开三星堆的神秘面纱。线下参观的过程还原了文化艺术语境,让人们充分浸润在当地的空间文化条件中感受三星堆文化的震撼和魅力,由此,数字藏品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实现了文博内容经济价值到文化价值的转化,促使了文博背后的文化意义释放。

1.3 数字藏品推进文博产业价值链构成提升传承效能

数字藏品与文物的创新融合打开了文博产业结构在数字时代变革的通路,形成了由数字化引领的文博承载的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驱动力。创新驱动下传统艺术文化产业链可以发挥不同的创新效应,包括商业模式创新、社会创新、开放式创新等,带来传统艺术发展设计思维、文化混合市场知识网络溢出、文化产品物质价值增值链和产品外溢而产生的延伸效应[9]。受数字技术驱动的文博产业链所产生的延伸效应又会对文博产业价值链产生作用,促成数字化文博产业价值链构成。打造完整的产业价值链需要整合文博产业内优秀传统文化文物IP,联结文博资源、数字技术、互联网生态、消费社群等多项要素,基于文博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构成内容价值链,基于消费者社群构成消费者价值链,前者是源头和核心,而后者是前者的重要反馈,各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完成传统文化在文博产业闭环中的价值循环,从而增强人们对文博文物、文化的价值共识,提升文博产业传承传统文化的效能(见图1)。

图1 数字化下文博产业传统文化价值链的构成

2 文博数字藏品的发展策略

2.1 拓展多样类别

根据传统文化的多样属性,开发文博数字藏品类别。由于数字藏品热度持续升高,在文博产业领域出现了直接将文物原型以数字化呈现的现象,导致文博数字藏品种类匮乏,不利于发挥数字藏品优势。

一方面,文博产业的传承任务要求打开年轻用户市场,力求在年轻用户群体间产生共情作用。直接数字化展现原型文物的做法不能抓住当代“国潮”主题,即没有呈现传统和潮流结合的特点,因此很难留住当代受潮流文化影响颇深的年轻受众的心。而只有真正实现了“国潮”特点且种类丰富的数字藏品,才能受到更多年轻用户的青睐。例如,三星堆博物馆推出了“三星堆”数字藏品,将三星堆文化与近几年在网络上热度较高的四川话、国宝熊猫等相结合创造了三星堆历史的亲民形象。与此同时,三星堆博物馆的文化项目还涉及游戏、小说、流行音乐等多种潮流先锋元素,使三星堆文化更“接地气”、更具“时尚感”。更开发了图片、视频、音乐、盲盒等多种类型的三星堆藏品,丰富的国潮品类解决了众口难调的尴尬。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支持文博单位进行适当的创意改编,创新文博文物数字化展示。因此,文博应基于传统文化、文物,全力开发多类别的数字藏品。尊重文物原数据,融合多样潮流元素进行多样改编,注意开发文博产业文化多元价值,避免以炒作为导向发展数字藏品。

综上所述,文博数字藏品发展应着重开发多样类别,探寻文物与国潮元素融合的更多可能。在尊重文物原始数据的基础上适当改创,使文物背后的文化故事更加丰满,也使文物本身更具“可访问性”,从而给予人们一个崭新的解读文物的窗口。

2.2 打造数字收藏界IP

数字藏品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收藏。收藏是一项具备教育性和传播性的活动,从收藏的各类藏品中,人们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获得历史信息和文化知识。此外,收藏代表被收藏的藏品具备稀缺性。所谓稀缺性,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数量稀少,物以稀为贵,存世量少在一定程度上对用户的收藏心理起到积极作用;二是具有广泛认可的艺术价值或文化历史价值。当前文博数字藏品已经具备了稀缺性的第一个特点,文博机构大都采用限量发售的形式,售完即止、不再增发,吸引很多互联网用户定时抢购。现在关键的是如何强化稀缺性的第二个特点,毫无疑问,以文博文物、文化为内容的数字藏品必然具备文化艺术价值,但如何使其得到广泛认可,传播其影响力是以后文博应继续探索的。要想做到这一点,打造IP,构建数字收藏界的影响力是关键一环。IP的价值在过往众多实践中已经显而易见,强识别性强化了人们对文博文物的认知,十分有助于吸引、巩固用户;高延展性带动相关周边、衍生品的开发,带来经济价值的同时还有利于文博数字藏品社群构建。因此,文博应思考的是如何从庞大文物资源中挖掘适合IP开发,以及有助于形成IP系列化的文博资源,以“明星IP”带动文化潮流,使文物数字化收藏、文化交流成为当代众多潮流中的一支,从而增强文博产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3 线上数字藏品链接线下数字场景

深入线上线下联动策略,在虚拟情境中加强人们与文博文物、文化的体验与互动。为深化交互体验,文博机构应深入开发线上历史文物资源,呈现出数字藏品这种承载文化意义的“数字符号”创意化。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设置线下虚拟场景为数字藏品承载的传统文化还原文化意义与文化语境,如VR、AR、XR技术及一些交互穿戴设备,为参观线下文物的人们提供全感官实时互动,让其充分浸润于交互体验中,感受文物的故事性、历史性、文化性。这种延伸感官的数字交互设备能够帮助人们拓展文物发生的历史场景,而讲故事、游戏的方式又以趣味性带动人们对文物背景的猎奇心理,在虚拟感受和心理感受的双重知觉延伸下,自觉完成对文物体验的整个流程。相较于以往直接透过玻璃展柜欣赏冷冰冰的器物而言,延伸虚拟场景的方式能够引导人们积极调动自己的感官主动参与到文物体验和历史理解之中,有利于文博产业深入用户层,达成用户心理认同的目的。

猜你喜欢
文博藏品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谭礼藏品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文博扬帆起航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文博学院
浅谈高职院校文博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