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舒耘华
【摘要】苏轼历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创作了不少词篇佳作,其中不乏对荆楚景观的观照。本文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出发,运用文学统计的量化方法直观反映苏轼黄州词中荆楚地景意象的呈现情况。同时,本文亦着力于探讨苏轼黄州词中的荆楚地景意象与荆楚文化之互动关系,发掘苏轼寓居黄州期间词篇创作、地景意象使用同荆楚文化区地貌、宗教、民风与士风的联系。
【关键词】苏轼黄州词;荆楚地景意象;荆楚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9-0039-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9.011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在寓居黄州的四年零两个月时间里,东坡勤恳耕种、广泛交游、修身养性并读书写作。可以说,文学创作已然融入了东坡在黄州时期的日常生活里,而其中,自然不乏词篇创作。
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出发,荆楚地区包括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①。荆楚文化就是孕育于荆楚地区之上,并具有继承性、普遍性的文化。同时,根据学者曾大兴在《文学地理学概论》中的论述,地景意象是实体性地理意象中的文学景观。因此,荆楚地景意象即指荆楚地区的文学景观。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同属于一个总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作家文学与区域文化是同属于文化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因此,作家文学和区域文化二者间必然会发生相应的互动。进一步将其与实际相联系,则苏轼寓居黄州期间的词篇创作免不了与荆楚地区的文化产生互动、发生关联。如此,现将从文学地理学视域出发,运用文本分析与计量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究苏轼黄州词中荆楚地景意象的呈现,以及苏轼黄州词的荆楚地景意象与荆楚文化之联系。
一、苏轼黄州词中荆楚地景意象的呈现
本文以谭新红编著的《苏轼词全集》为底本,运用文学统计方法对苏轼黄州词中的荆楚地景意象进行了定量分析。其中,根据荆楚地景意象的不同特点,又将荆楚地景意象具体细分为荆楚山水意象、荆楚田园意象与荆楚楼阁意象。通过统计,得出苏轼黄州词中荆楚地景意象的呈现情况如下。
通过上述统计可知,含有荆楚地景意象的苏轼黄州词一共49首。苏轼黄州词中的荆楚地景意象共有126个,其中包括86个荆楚山水意象,19个荆楚田园意象和21个荆楚楼阁意象。
荆楚地景意象在词作中的呈现自然同荆楚地区的地理和人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将从荆楚地貌、宗教、民风与士风四个维度入手,探究苏轼黄州词中的荆楚地景意象与荆楚文化的互动关系。
二、“山下兰芽短浸溪”——荆楚地貌之密水多山
荆楚地貌向来具有山峦众多、水源充沛的特点。根据曾大兴学者的调查研究显示,荆楚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水网密、名山多、气候潮湿等特点。荆楚地区著名的大山有武当山、神农架、九宫山、天堂寨、龟峰山、大洪山、莲花山、双峰山、薄刀峰、木兰山、凤凰山、黄袍山等;知名的水网则有长江、漢江、清江、后河、漳河、徐家河、道观河、索子长河、东湖、洪湖、梁子湖、木兰湖、汤逊湖、陆水湖、涨渡湖、莫愁湖等等。
荆楚地区山水众多的地貌特征,推动了苏轼黄州词中对荆楚山水的表现。
据统计,苏轼黄州词中的荆楚地景意象一共126个,其中荆楚山水意象就占了86个之多,即苏轼黄州词中绝大多数的荆楚地景意象呈现为荆楚山水意象。同时,苏轼黄州词中出现荆楚山水意象的词篇有39首,占苏轼黄州词总数的48%,可以说有将近半数的苏轼黄州词呈现了荆楚山水意象。譬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词中呈现了“沙洲”这一荆楚山水意象,《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表现了“山下”“短浸溪”“门前流水”等三个荆楚山水意象,《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则有“大江”“浪淘尽”“赤壁”“惊涛”“千堆雪”“江山”“江月”“乱石”等荆楚山水意象,《水龙吟》(小沟东接长江)词中亦有“小沟”“长江”等荆楚山水意象。由此,苏轼黄州词喜于表现荆楚山水。
故而,苏轼黄州词中喜于呈现荆楚山水意象的表征与荆楚地区山峦众多、水源充沛的独特地貌特征是密不可分的。
三、“一蓑烟雨任平生”——荆楚宗教之佛道盛行
佛老思想的主要内容即有清虚守静、随缘自适、超旷平静等要旨。而唐宋时期,荆楚地区的宗教文化中,佛教与道教是十分繁盛的。根据学者喻斌的论述②,唐宋时期是道教发展的高潮,亦是荆楚境内道教活动的大发展时期。在唐代,许多著名道教学者,如刘元靖、罗公远、杜光庭等,或成长于荆楚或曾来荆楚交游、活动;同时,荆楚境内道观大盛,如荆州的大崇福观、开元观、玄妙观等均建立于唐朝。宋代,荆楚道教继续蓬勃发展,武当山道教基地初具规模,九宫山道场建立。学者郝舒畅指出,荆楚地区素来盛行佛教,是中国禅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禅宗一派正式形成于初唐的鄂东地区,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皆著经于黄州,六祖惠能得法于黄梅东山五祖寺。
唐宋时期荆楚宗教文化中佛教与道教的繁盛,和苏轼黄州词多表现荆楚地景且苏轼含有荆楚地景意象的黄州词多表达寄寓山水的超旷心境之特点是相通的。
首先,苏轼于黄州时期的词作中多有表现荆楚地景的内容。根据计量统计,苏轼黄州词共81篇,其中含有荆楚地景意象的黄州词就有49首之多,即苏轼黄州词中超过半数的词作皆出现了荆楚地景意象。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江神子》(梦中了了醉中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哨遍》(为米折腰)、《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满庭芳》(归去来兮)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苏轼黄州词中均含有1至9个荆楚地景意象。
当一个人局限于内心悲慨之中,往往便沉沦于自我情绪的抒发,而忽视了周遭美景,也更无心游览自然山水。如在苏轼稍后的词人秦观,同样是历经波折、仕途坎坷之人。在公元1094年哲宗亲政,公开支持新党后,秦观便屡遭贬谪,从杭州一连被贬至雷州。由于少游具有锐敏多感的心性,故在面对人生挫折时,经常陷入无尽悲伤之中,甚至绝望、难以自拔,也正是这样的心态,使得秦观无暇顾及沿途的山川景色,进而词作便往往陷入离愁别怨的忧伤意绪抒发之中,堂芜未免狭深,对自然山水的关照也难免忽视。即如其代表作《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虽然登临高楼,却全词无一语言及山川景色,并且词篇弥漫着少游自己深悲、凄凉与忧伤的意绪,多见“恨”“凄凉”“断”“困”“愁”等悲伤字眼。再像《踏莎行》(雾失楼台),词中虽有“郴江”“郴山”等自然景色,但此些景观的描摹还是为了词人内心深悲情绪的抒发,并非实际对景色之关怀,“砌成此恨无重数”之语更是将少游志意幻灭、被贬失意的深切悲慨乃至绝望之恨倾泻脱出,真不愧“古之伤心人”,也难怪苏轼读到此词亦泪流不止。
因此,能更多地注意到自然山水,必是人心境恢复平静、释然之时。苏轼黄州词中喜于呈现荆楚地景,这便说明苏轼于黄州时期,不乏对自然山水的热爱,钟情于广泛交游、留心于山川秀景。能暂时摆脱内心深悲而将注意力移向更为广阔的天地自然,这就体现了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心境有恢复平静、恬然自释的趋向。恬然、宁静、释怀的心境,与佛道思想中清虚守静、平静恬淡的要旨是一脉相承的,故而,苏轼黄州词多呈现荆楚地景的特点与黄州地区于唐宋时佛教和道教文化盛行之趋向是相一致的。
其次,这些含有荆楚地景意象的苏轼黄州词,往往会通过对荆楚山水的关照、寄寓荆楚地景的情怀,来表现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旷、释然、随缘委命之意绪。例如《南乡子·春情》(晚景落琼杯)一词,无论是开篇的“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还是结句“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均由对“云山”“江天”等荆楚地景的关怀、寄情怀于荆楚地景间,进而寄寓了东坡旷达、宁静的心绪;能于酒杯中窥见荆楚晚景之翠秀,内心是何等闲静;能从东风卷地注意到楼外荆楚江天之壮阔,心境又是何其放旷。再如《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之中,以平淡自然之笔墨描绘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荆楚地景,词中上片即以对荆楚清秀祥和的地景之描绘,寄托了词人“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畅快之情,字里行间中将东坡超旷、旷达之襟怀展露无遗。又如《定风波·重阳》(与客携壶上翠微),虽为隐括词,但仍旧寄寓了东坡自身的情怀。全篇先描绘重阳时分的荆楚地景,将词人心迹寄藏于荆楚地景间,再于结尾处直抒己怀。词中对荆楚地景的描摹从“翠微”之轻缈到“江涵”的开阔再到“云峤”之壮伟。由朦胧到壮阔的荆楚地景,亦是词人于重阳时节由淡淡愁绪到释怀放旷的心绪转化之反映,词末“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便将东坡旷达的心境酣畅淋漓地一泻而出,直截了当、余韵无穷。更有《江神子》(梦中了了醉中醒)以“东坡”“雪堂”“北山”“小溪”等荆楚地景的描绘,传达了东坡愿与陶渊明齐名,寄情山水田园间,恬然自得之志,流露出词人随缘委命、平静自适的意绪。还有《满江红》(忧喜相寻)、《南歌子·和前韵》(日出西山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诸词,皆通过“一江春绿”“乱山”“桑野”“山头斜照”“照野弥弥浅浪”等荆楚景观,寄寓了东坡于被贬失意中走出,趋于平静、放旷、随遇而安、恬然自释的心境。
这些含有荆楚地景意象的苏轼黄州词通过寄寓山水所传达的旷达、随缘委命之心绪,亦同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释然平静的主要内容趋近,可见,苏轼含有荆楚地景意象的黄州词喜于表达寄托自然山水的旷达意绪之表征,与唐宋时期荆楚地区佛、道文化繁盛的特点是相近的。
因此,苏轼黄州词多表现荆楚地景,且苏轼含有荆楚地景意象的黄州词多表达寄寓山水的超旷心境之表征,同唐宋时期荆楚宗教文化中佛教与道教十分繁盛的特点是相通、趋近的。
四、“江海寄余生”——荆楚民风的野性与自然
荆楚地区的民风自古形式多样,有牵钩、竞渡之戏,祀敬鬼神、荆楚歌舞等。就祀敬鬼神来说,这是因古代荆楚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从而民间淫祠与巫术盛行。荆楚人民对鬼神的祭奠主要源于对鬼神的崇敬和祈祷风调雨顺、占卜吉凶之用。这些祀敬鬼神的活动,往往粗俗、迷信而无科学之言,却也流露出原始的野性。同时,祀敬鬼神的活动,亦体现着荆楚人民对自然的崇敬,无不流露出荊楚人民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再来看荆楚歌舞,荆楚歌舞是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祭祀舞蹈。荆楚歌舞的题材主要涉及采菱、扬荷、渡江等,与自然和田园生活密不可分,故荆楚歌舞也鲜明反映着荆楚百姓尚自然、淳朴、野性的风气。因此,荆楚地区的民风自古有着崇尚自然、趋野性的特点。
与此同时,苏轼黄州词中的荆楚地景意象也具有与荆楚民风相似的情绪体验。细品苏轼黄州词,不难发现,苏轼黄州词中的荆楚地景意象往往饱含着一任自然、辽阔、放荡的情感。
苏轼对荆楚地景意象的描绘时常使用与“江”“水” “海”“山”“楼”“野”“路”“陌”相关的词藻。如《南乡子·春情》中的“江天”“高楼”,《浣溪沙·再和前韵》(半夜银山上积苏)中的“银山”与“涛江”,《哨遍》(为米折腰)中的“春水”“临水”“登山”,《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念奴娇·中秋》中之“江山”,《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里的“江海”,《西江月·重九》中的“楼头”,《玉楼春》(乌啼鹊噪昏乔木)里的“旷野”,《南歌子·和前韵》(日出西山雨)中的“桑野”,《浪淘沙》(昨日出东城)里的“绮陌”,《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的“沙路”等等,如此的荆楚地景意象语汇在苏轼黄州词中不胜枚举。“江”“水”“海”“山”类的荆楚地景意象,以其实体性文学景观本身的开阔高远,而具有阔大之感和放荡自然的意蕴。而“楼”“路”“陌”类的荆楚地景意象则是以其文学景观的开放性、视野向外打开的特点,由此给人以辽远自然与放荡之意绪。如“楼”往往是人们登高眺远之处,从而有自然辽阔意味;“路”“陌”本身就是四面延展开放之所,故而有开阔和自然的余韵。“野”类荆楚地景意象则是一方面具有开放景观的表征,旷野是对外开放、空旷之存在,另一方面“野”的符号本身蕴含着野性意义,“野”之辞其所指是与自然野性不可分割的;因此,“野”类荆楚地景意象亦给观者以放荡开阔、自然的感受。
如此,苏轼黄州词中的荆楚地景意象主要呈现放荡、一任自然之意蕴与荆楚民风尚自然、多野性的特征是近似、趋同、不无联系的。
五、“自爱湖边沙路”——荆楚士风之高洁傲岸
荆楚士大夫之风,自古便有着高洁、傲岸的传统。荆楚地区的著名士人以庄子为滥觞,其后还有屈原、宋玉、王逸、孟浩然等③。他们其中无论是崇尚儒家还是道家,抑或是趋向佛教,皆有共通的高洁、傲岸、卓然不群之品格。如屈原《离骚》中“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脩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语,以美人自况,形象生动地托出了屈原自己高洁孤傲,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意、情操。《对楚王问》中展现了宋玉在回应楚王刁难时,以郢都唱客为喻,旁敲侧击、深沉含蓄地传达了高洁君子向来傲岸不群,故世人往往与我不和之意;并以“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之句,铿锵有力地道出了对高洁、傲岸不群品质的坚持与追求。孟浩然的《夜归鹿门山歌》,以“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之语,传达出自己不愿流俗而归隐山林,众人不解、我独清高的洁身自好品质。
荆楚士风的高洁傲岸,和苏轼黄州词中通过对荆楚地景洁净纯澈体验的钟情来传达自身高洁、卓然不群品质的特点是相一致的。
含有荆楚地景意象的苏轼黄州词一共49首,其中有许多词篇皆以对荆楚地景洁净少尘特质的中意,来反映东坡内心孤傲、高洁的人格情操。如同《南歌子·再用前韵》(带酒冲山雨)中,以“求田问舍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之语作结,道出了东坡对荆楚地景之独爱,再通过“湖边沙路”的荆楚地景意象之少泥、去尘染的表征,深沉蕴藉地传达了东坡内心高洁、不愿沾染世俗凡尘的品格。又如《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词中“松间沙路净无泥”之辞,明白晓畅地道出了蕲水兰溪旁松间沙路的洁净无尘。开篇便以浓墨勾勒松间沙路无泥洁净之状,无不流露出词人对荆楚地景洁净之特点的钟情,亦侧面反映了词人本身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哨遍》(为米折腰)更是由“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等语,通过“翠麓”“泛溪”“暗谷”“春水”等美好纯澈的荆楚地景意象,委婉传达了东坡愿纵情于荆楚山水田园之间,享乐于自然之中,远离朝堂喧嚣之志;其后更是以“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直截了当地抒发了东坡愿临水登山、寄情于荆楚山水之间,不愿受俗事困扰、耗费精力追求功名利禄之志意。辞章之间,通过对纵情荆楚地景的寄托,或蕴藉或直截地表达了苏轼高洁傲岸的品格操守。再像《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南歌子·和前韵》(日出西山雨)等词,皆有“临皋烟景世间无”“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林断山明竹隐墙”“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尽日行桑野,无人与目成”之句,通过表现“临皋烟景”“江海”“林断山明”“照水红蕖”“桑野”等荆楚地景的秀美、清澈与开阔以及词人对这些荆楚地景之独钟与赞美,婉转地表露了东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孤傲的情操品性。
由上可见,苏轼黄州词通过对荆楚地景之钟情来表达自身傲岸高洁的品格之表现,与荆楚地区自古以来洁身自好、高洁伟岸、孤傲不群的士风一脉相承,是对荆楚地区高洁傲岸之士风的承继与发展。
六、结语
苏轼黄州词中的荆楚地景意象与荆楚文化有着密切关系。首先,苏轼黄州词中荆楚地景意象多呈现为荆楚山水意象的表征,与荆楚地貌水网密布、山峦众多的特点密切相关。其次,苏轼黄州词多呈现荆楚景观以及含有荆楚地景意象的黄州词多传达寄寓自然的超旷襟怀之特点,同唐宋时期的荆楚宗教文化中佛教与道教繁荣蓬勃的表征是相通的。再者,苏轼黄州词中的荆楚地景意象多表现一任自然、放荡的意味与荆楚民风的自然、野性是近似的。最后,苏轼黄州词多通过独钟于荆楚地景来表达傲岸高洁的品质,是对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荆楚士风之发展与承继。
注释:
①张正明、刘玉堂:《荆楚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②喻斌:《荆楚道教论纲》,《武当学刊》1993年第1期。
③夏日新:《江山代有才人出——古代荆楚地区著名文人及其成就》,《政策》1997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7.
[2]饶学刚.苏东坡在黄州[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3]谭新红.苏诗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5.
[4]林语堂.苏东坡传[M].张振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
[5]赵佳.苏轼黄州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
[6]修梦琦.行旅文化视野下唐代荆楚地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7]施昂.晚唐五代词的文学地理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1.
[8]郝舒畅.荆楚文化影响下苏轼在黄州的嬗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
[9]吕文雪,费团结.论李汉荣散文中的地理意象[J].陜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
[10]白振奎.陆游文学世界中的地理意象与空间想象[J].文史知识,2007,(12).
作者简介:
李敏,第一作者,女,安徽合肥人,佳木斯大学,在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词学研究。
舒耘华,通讯作者,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副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主要从事词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