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涛
摘要:评价量表不应只作为评价工具出现,其制作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具有任务意识、过程意识、主导意识、主体意识(即“四个意识”);学生则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接触个案,概括基本特征”“比较类文,明确结构特征”“细节阅读,细化语言特征”“梳理分类,完善量表制作”(即“四个步骤”)参与到评价量表的制作中,以明确学习方向,理解学习内容,建构学习框架,迁移学习能力。
关键词:评价即学习 评价量表制作 “四个意识” “四个步骤”
近几年,评价量表因为标准细化、过程性强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用于学习评价中。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一般是向学生出示教师制作好的评价量表,这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作用有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课程评价要“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同时反饋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促进自身发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则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外在的学习效果,更要关注内在的学习品质”“注意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会学习,自觉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评价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从比较中可以看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评价上的三点变化: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关注学生的内在学习品质,更注重核心素养的提升。其核心是强调让评价伴随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如何让评价伴随学习过程,怎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呢?这成为“新课程”“新课标”视域下课程评价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课程评价探索与研究的方向。
就评价量表而言,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评价量表的制作中来,学生会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有益于他们明确学习方向,理解学习内容,建构学习框架,迁移学习能力。这样评价量表的制作过程会成为一个重视建构、强调思维、关注创造的过程,既能始终伴随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的终极目标。
当然,不能毫无章法地让学生去盲目制作,要保障这一过程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具备“四个意识”,学生遵循“四个步骤”。
一、教师需要具备的“四个意识”
(一)任务意识。在评价量表制作之前,教师要明确评价量表能给学生提供的知识和技能,即希望学生学会陈述性知识(事实信息、词汇、基本概念)和程序性知识(基本技能和具体技能)。知识和技能是获得深入持久理解及学会迁移的手段,但是它们的获得渠道如果是教师的传授或学生的死记硬背,那么,在具体的运用情境中就很难实现迁移。所以,教师需要在评价量表制作之前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参与到评价量表的制作中来。
(二)过程意识。让评价量表促进学生自主进行过程性评价,必须设计能让学生始终参与进来的系列活动,保证学生从中学会自我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并能通过自我反思改进学习。把过程性评价自然嵌入,设计好过程性评价工具的使用过程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主导意识。长期以来,学生一直处于被评价的位置上,主动参与评价的意识比较欠缺。在培养学生参与语文学习评价的意识和能力方面,教师应该处于一种主导地位,要做好思想准备、知识准备和技术准备。思想准备是想办法让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去考虑学习内容、目标、方法和结果的关系;知识准备是利用适当的时机,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语文学习评价方面的知识;技术准备是设计明确的评价步骤要求,方便学生操作。
(四)主体意识。量表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量表评价的指向是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元认知是指当一个人学习或表现时,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思维和学习品质以及监督自身行为的有效性。研究人员指出,元认知能力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是自发出现的,因此,教师必须表达出元认知的重要性,并有意去培养它们。在评价量表制作与使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元认知能力。
二、学生需要遵循的“四个步骤”
下面以统编教材必修下第五单元的核心任务“完成一篇精彩的演讲稿”为例,具体阐明让学生参与评价量表制作过程的“四个步骤”。
(一)接触个案,概括基本特征
知识包括四种类型,除前文提到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外,还有策略性知识和元认知经验。要掌握演讲稿的写作方法,如果只是把演讲稿的类型与特点罗列出来作为陈述性知识让学生了解与记忆,学生是很难写出一篇好的演讲稿的。学生必须理解在什么情况下,对哪一类对象,运用怎样的论据、什么样的演讲语言,才能达到演讲的真正目的。而想使学生理解,就需要为学生设计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设计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这一学习任务就升级为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恰当地通过评价量表的制作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思维与学习品质,监督自身的行为,则又将其提高至元认知经验的学习层面了。显然,到这个时候,学生才可以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写作活动,能在不断反思修改中完善自己的写作,达到真正记住知识、理解知识,并能在变化的新情境中灵活迁移运用知识的目标。
因此,首先就是让学生分小组,在认真阅读《〈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基础上填写“演讲基本要素表格”,总结出演讲稿的基本特点,并由小组据此自行制作初步的评价量化表格。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研读经典范例,归纳出演讲稿的突出特点;也能够完成简单的评价量化表格的制作。这个阶段是让学生在鲜活具体的个例分析中完成对演讲稿特殊性的认识;同时,也是学生对自己在这类实用类文本写作方面的基础性、前置性评价,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哪些方面还有待加强。
(二)比较类文,明确结构特征
其次,让学生从《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谏逐客书》中任选两篇,理清文章思路,探究其结构及论证方法。
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文章开头先点明“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对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接着从理论研究上列举了马克思的“第一个发现”“第二个发现”及其在“每个领域”的突出贡献;再从革命实践上列举了马克思在“两个‘参加”、编报著书、创建工人协会的巨大贡献。并且特别指出了理论贡献与实践贡献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论研究是为了指导实践;最后从对敌人与对战友两个角度谈到马克思的深远影响,以马克思的“英名与事业永垂不朽”作结,呼应开头。
由此梳理总分总结构形式:开门见山、观點先行;以下证上、有理有据;层层深入、井然有序;结尾总结,再次强调。
总结三篇文章,得出演讲稿一般采用总—分—总结构形式,但主体部分结构可并列、可递进、可对比,根据演讲需要灵活处理。
通过对三篇文章结构的梳理,让学生在评价量表的结构一栏中进行评价细则的明确与补充,同时对文章主体部分不同结构形式进行细化描述。
(三)阅读细节,细化语言特征
再引导学生联读文章,探究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以《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为例,重点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善于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比如,将“顽固的君权独裁的社会现状”比喻为“干硬外壳”;将“1848年的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力,引发了各国君主与贵族体制的动荡,但收效不大”比喻为“细小的裂口和缝隙”;等等。这些精妙的比喻以及文中鲜明的对比形象生动地总结评价了1848年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及对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意义。
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重点分析长短结合、整散结合的句式特点。如:“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个长句确切地描述马思逝世时的情景,表明这个时刻非同一般:一代伟人去世了。用“停止思想了”“永远地睡着了”等讳饰的手法,委婉而明确地表达了“马克思逝世”这个意思。
(四)梳理分类,完善评价量表
小组按照要求梳理出高质量演讲稿的特征,并将具体零碎的内容进行整合归纳。然后,教师提供评价量表格式示例,让学生将归纳出的一级要求填在最左边一列;将二级要求填在中间一列;将细化的三级要求填在第三列;最后填写具体分值和设置赋分栏,赋分栏要体现自评、他评,要明确评分等级要求,各项均设四个等级(优、良、合格、不合格),20分项中3分一个等级,10分项中2分一个等级,让评分等级具体化。
也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通过语言描述细化不同等级的标准要求。比如,“修辞”这一项可以引导学生对它做如下四个等级的描述:“能综合恰当使用三种及三种以上修辞手法”“能综合恰当使用两种修辞手法”“能恰当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两处以上使用不恰当或未使用修辞手法”。最好能从往届学生或本班学生以前的演讲稿(姓名已经清楚)中收集样例,把他们打印出来附在评价标准之下,分别代表不同表现水平和目标,这样可以使表现性准则和表现水平变得更清晰和具体。
三、结语
和在课堂上直接讲授演讲稿知识,直接提供制作好的评价量表相比,通过让学生以表现性任务的形式参与到评价量表制定中来的做法,显然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涵、建构知识体系。在接下来的演讲稿写作中,他们会更积极主动地以这份评价量表来进行自我监测、督促、反思,从而达到迁移运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4.
[3]王意如,叶丽新,郑桂华,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师指导·语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305.
[4]吴东,高扬.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详解与案例丛书·实用性阅读与交流[M].北京:语文出版社,2021:5.
[5]王意如,叶丽新,郑桂华,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师指导·语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313.
[6]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二)[M].沈祖芸,等,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49.
[7]王意如,叶丽新,郑桂华,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师指导·语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314.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