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塘渡鹤
從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往北过金堤河,进入山东聊城莘县,沿金堤河北岸河堤往西南走,就到了一个叫马陵村的村子。一般认为,公元前341年(又说342年或343年),战国时期的齐魏马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马陵村进村不远有个马陵之战纪念馆。在一个空闲的时间,我从范县租了一个大姐的车去了这个纪念馆。到了之后,门锁着,倒也很正常,小地方的冷门展馆没人来一般就锁起来了,何况这是在一个村里。路过的一个老大爷指着一条宽巷子说管理员家就在那片。找到那家,对门两个大婶进去帮忙叫了女主人出来,不过女主人说钥匙在丈夫手里,但他今天不在,于是就作罢了,留了电话。几天后我又来了,这次提前打电话联系好了,到了之后等了十多分钟,管理员大叔来了,开了门。
院内略萧条,主要是树和灌木,只有正面的台阶上有一个展馆,展馆上写着“马陵之战纪念馆”,这几个字是由前北京军区司令员上将李来柱题写,他正是聊城莘县人。屋内正中是一尊孙膑的坐像,周围墙上是一些旧的展板,屋里满是灰尘,应该是许久没有打扫了。有个展板掉地上趴着,我扶起来靠墙上。展板内容比较常规,就是介绍马陵之战和这个纪念馆,倒没有什么特别的信息。从院内展示的规划图看,在十几年前,这里本来是规划要搞一个很宏大的文化风景区的,这个纪念馆只是第一步,但最终却只有一个纪念馆落成。很明显,搞大景区完全没必要。
马陵之战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但却缺少文化卖点,战争遗址甚至战争本身都存在争议,且年代过于久远。这个位置又在很偏僻的乡间,投资景区根本不可能得到回报。所以,把展馆围起来作个念想,赶紧收尾及时止损,倒也不失体面。比起很多景区规划过于庞大,最后烂尾或者草草收场,这个处理已经算是很好了。现在院内的冷清寂寞和照片上当年刚建成展馆时的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很明显现在的无人问津才是常态。建设文化场馆越早认识到这一点越好。
在马陵之战的前13年,也就是公元前354—公元前353年之间,齐魏发生过桂陵之战。魏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向齐求救。齐国用孙膑之计,围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一带),魏将庞涓赶回救援。齐军在桂陵(一说在山东菏泽,一说在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此战塑造了一个经典的谋略——围魏救赵。
13年后,魏国围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故技重施。但这次魏国已有准备,从韩国回师,要和齐军作战。齐军避其锐气,一路撤退。魏惠王深恨齐国破坏大事,派兵紧追。孙膑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就是说,善于作战的将领,要能顺应趋势而加以引导。他利用了齐兵怯懦的名声和三晋士兵对齐兵的轻视,采用减灶法,每日减少煮饭的灶数,制造齐军逃亡大半的假象。魏军主将庞涓果然中计,率轻骑兼程追赶,结果在马陵山谷遭齐军伏击,全军覆没,庞涓自杀,公子申被俘,这一战史称“马陵之战”。
据说当时孙膑派人在马陵山谷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命令士兵有人举火则放箭。庞涓追赶齐军至马陵,见树干上有字,就点火把照明,于是齐军万弩齐发。庞涓仰天长叹:“遂成竖子之名”。于是就自杀了。这一战,孙膑打出了自己军事生涯的代表作,从此名扬天下,可与自己的祖上孙武齐名。“因势利导”也成为一个很经典的成语。
桂陵和马陵这两战,孙膑几乎是用了同样的方式击败了魏军,避实击虚,攻其必救,诱敌深入,果断伏击。这就是高手,十多年前,用一个招数就能打败你,十多年后,还是能用同一个招数打败你。据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庞涓可以。这里孙膑创造了一个谋略,就是减灶法。古代行军打仗,追击者都要查看被追击者的行军驻地,包括做饭开灶的情况,用来判断对方逃跑的真实情形,是匆忙撤离军士逃亡,还是有组织地整齐撤退。显然,减灶法误导了魏军,以为齐军多有逃亡,所以轻敌深入。
有人减灶,就有人增灶。公元115年,东汉时期,虞诩曾经在武都郡(今甘肃成县西)抗击羌人。他采用增灶法,每日增加一倍灶数,迷惑羌人不敢逼近,之后又让军队多次改换服装从各门出入,迷惑对方对汉军人数的判断,最后击败羌人。虞诩说:“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孙膑装自己弱,我现在装自己强,情势不同而已)见《后汉书》。减灶增灶也启发了后世的演义小说家。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因为后主听信谗言被召回成都。撤退的时候,他用增灶法迷惑司马懿,让对方误以为蜀军退兵还留有伏击,不敢追击。后来得知诸葛亮只增灶不见添兵,司马懿仰天长叹,自愧弗如。减灶法是示弱,增灶法是示强。做法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迷惑对方。
但马陵之战是存疑的。关于马陵之战的疑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马陵之战这场战争是否真的存在过。目前主流的说法多来自《史记》,其他对这场战争的记载,都很简略,而《史记》中的几处记载也不一致。比如齐军出兵的原因就有三种说法:魏赵攻韩、魏攻赵韩和魏攻赵,总之是三晋的内斗,但具体描述就矛盾了。所以,有人质疑马陵之战是否真实存在过,或者认为记载和事实有较大出入。
其二是马陵之战中双方的主将。一般认为,齐国是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有的记载中还有田婴和田盼,而魏国则是庞涓和公子申,或者是他们中的一个人。我们习惯了孙膑和庞涓是双方谋略的主角,传说中他们从同门到反目的恩怨故事,也是后世津津乐道于这段历史的重要原因。但真实情况也许不一定,甚至他们中的一人或者两人都未必出现在这场战争中。
其三是战场地址的争议,一般有范县说和郯城说。范县说与濮县说、莘县说、鄄城说、濮州说基本都是同一种说法,都在相近的这一片地方,因为历史上的归属区划不同,地名称呼也经常变。这也是这个马陵村的所在地。对这个地址的记录,一般认为始于东晋虞喜在《志林》中的描述:“马陵在濮州鄄城县东北六十里,有陵,涧谷深峻,可以置伏。”从这开始,后世就开始关注这个战争的发生地并留有相关诗文。
山东郯城说,这是因为山东和江苏交界处有个叫马陵山的地方,也被认为是马陵之战的战场。这个马陵山,在山东临沂的郯城县、临沭县和江苏徐州的新沂市之间,自北向南绵延60公里,以状如奔马而得名,这里现在有开发的马陵之战古战场的景点。临沂在1972年出土的银雀山汉墓竹简中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而《孙膑兵法》中有《擒庞涓》的篇目,这为郯城说进行了加持。据说这里出土过魏国的兵器,我没有去过这里,不能确定。以前在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景区也看到过介绍马陵山景区的展板,这个应该是属于马陵山江苏段了。
《史记》中对马陵之战的记载主要在《孙子吴起列传》《田敬仲完世家》和《魏世家》中。《孙子吴起列传》记载马陵之战最详细,基本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马陵之战的故事。一般认为,齐军应该是从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出发进入魏国境内,向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一带)进军,然后魏军反击,齐军回撤诱敌深入。这样,今河南山东交界处的范县和聊城一带应该是要经过的,这符合齐军往返的方向,这个马陵村就有可能是当年的战场。但硬伤是,现在的马陵村这里一马平川,别说山和沟了,连个小土包都看不到。
按照《魏世家》的说法,魏国攻打赵国,齐国来救,魏国就以庞涓为主将,公子申为上将军,率领大军攻齐。途中经过外黄(今河南商丘民权县),外黄的徐子劝公子申不要去打仗,即便占领齐国的莒地(今山东日照市莒县),也不过就和拥有魏国做个魏王一样罢了。这里魏军是先到大梁东边的外黄一带。
这里徐子提到了攻打齐国的莒地,按照这个说法,这有可能是一次魏国主动攻击齐国的行为,和之前的描述又不一样了。这个路线从河南商丘继续往东,可以从山东江苏交界处,去莒县方向。这条路要过山东郯城,魏军有可能会在马陵山一带遭到伏击。这种描述支撑了郯城说。但硬伤是,和主流的马陵之战的描述不符,魏军追击齐军,一般认为不该是这个方向。
还有说法认为马陵是在元城,属于今河北邯郸大名县,这个地方离聊城倒是不远,但应该也是有误的。还有人认为马陵在大梁西边,因为《史记》和《竹书纪年》都有记载,魏国曾经在马陵打败过韩国,而韩国在魏都大梁的西边,这个地方应该是在魏韩之间。而《孙子吴起列传》描述马陵之战中又说“齐军既已过而西矣”,有人认为这是说,齐军已经过了大梁往西走了,是朝韩国方向去解救韩国,所以马陵应该在开封往西。这个说法就比较牵强了,齐军再往西,是要冒着被截断归路的风险的,这样做的概率有点低了。而此马陵是否是彼马陵,尚不可知。
关于这场战争,一般多认为战场就在范县聊城一带,在常见的地图上,魏军的追击路线是先东去商丘一带的外黄,然后往北去。聊城莘县马陵村这里现在是大平原,四面八方看不到任何山,视野极为开阔,也没有峡谷,所以,有人质疑这个战场所在地,也是合理的。两千三百多年过去了,地貌变化会如此之大吗?
战国时期,中国人口并不多,总人口可能最多也就在一千万到两三千万之间。当时生产力水平不发达,肯定存在很多未被开发的荒野地区。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地方被人类活动所影响,如果出现凿山填沟之类的行为,也并不稀奇。而马陵村附近是金堤河,再往南是黄河,历史上黄河经常泛滥和改道,黄河下游有大片的黄泛区,这些地方出现河道迁徙,泥沙淤积填塞沟壑,也属正常。范县莘县一带正是黄河冲击而成的平原,也叫黄泛平原。
范县马陵之战纪念馆的内院。
范县地区马陵之战的形式图。
范县马陵之战纪念馆中的石碑。
范县文化广场内的一块关于马陵之战的浮雕(局部)。
展厅内有战国时期的黄河和唐代时期的黄河的河道對比图,两条河道相差甚远。马陵正在两条河道之间,历史上必然遭受过不只一次的大水漫延和泥沙淤积的情况,这也会导致地貌发生变迁。两千三百多年的时间,足以改变很多。就像现在的河岸线和海岸线与千百年前完全不一样,很多沿河和沿海的城市,以前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
魏国在输了马陵之战后,元气大损,结束了从魏文侯、魏武侯到魏惠王称霸中原近百年的好局面,从当时的头号强国退居二流。马陵村北面有个村叫道口村,据说当年孙膑让人在树上写的是“庞涓死于马陵道口”,所以,这里的两个村子就分别叫马陵村和道口村。其实在村里没看到什么遗存,陈旧的展馆也只是个念想,标记着这里也许曾经是个重要历史事件的现场。但寻访遗迹,就是要心有念想,结合古今,而寻访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很有趣的人和事,开车大姐和村民的热情也让我很感动。
(责编: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