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然 赵德琳 胡玉铭 胡昊伟 侯依林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6)
本项目采用“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结合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和冰山理论知识特性,针对大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寄宿学生的心理问题予以科学的方法指引和技巧培训,以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特征帮助凉山寄宿学生平衡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建立良好的心理调试模式。
学校社会工作起源于20 世纪初的美国,当时叫“学校家庭访问员”。1919 年,美国社会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学校社会工作在福利体系中的地位,由此学校社会工作起步。1971 年,中国香港开始盛行学校社会工作,1977 年学校社会工作正式确立。到2000 年,全港全部实行“一校一社工”的制度。
在中国,尤其是内地,“驻校社工”颇为新鲜,对一般人而言是比较陌生的字眼,但这挡不住它的发展,因为学校还真的是需要社工。据了解,驻校社工已经开始在我们内地的中小学校纷纷起步,上海浦东新区于2005 年开始引入学校社工制度,北京、深圳等地区也逐渐实施。但截止目前,尚未有在农村中小学校引入学校社工的尝试。为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可以考虑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来加以应对。
社工云服务,基于凉山地区的资源匮乏,学校社工在内地的发展尚在萌芽阶段,故可设立云社工站,整合资源,先行试点。
寄宿留守儿童在集体生活中面临的成长困境不可忽视。寄宿制的集体生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一方面积极地引导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其主要表现有学习焦虑、过敏倾向与女生的自责倾向。孩子们在此阶段面临的成长与冲突,需要相应的制度安排来克服其缺陷,比如尝试在学校中用设置像“代理妈妈”的角色职位,其目的在于“替代”缺失的父母角色;开设心理课堂、心理活动,让孩子更多地表达情绪,释放心理负能量,从而对症下药;但这些措施如果没有专业理论或是专业人才的指导,那只能是对学校教育内容的补充,与德育教育的内容无法区分。故在制度层面上进行变革,就是要把“学校社工”,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引入到学校教育中来。在学校设立社会工作站对学生工作有促进作用[1]。深圳初步建立起专业化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尽管还处在探索阶段,但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据调查显示,参加实验的中学希望能够把这种尝试变成一种专门的制度安排,并愿意在本系统内积极争取这种新的制度安排。
为寄宿留守儿童建立学校社工站是一种创新性的制度安排。寄宿留守儿童处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父母缺失而无法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成长,从而无法享受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缺一不可的,但家庭教育是最为关键的。引入学校社会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或弥补农村留守儿童缺失的父母角色,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尽力弥补孩子们的内心缺失。学校社工并不承担日常的教学工作, 而是担负学校—社区—家庭与留守儿童之间环境与资源协调者的角色,作为一个有效的协作平台,架起沟通学校、社区、外出务工父母与农村留守儿童之间的桥梁。
设立学校社工将会提升贫困地区学校的教育品质,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学校社工的主要角色还有服务传递者、资源动员者、教育者、倡导者与促进者等,这些角色不仅体现了社工的专业性、独特性,而且可以较好地应对寄宿留守儿童在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与困扰。再者,在寄宿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引入学校社会工作也可以为当地教师、非留守儿童服务。这种安排在服务于寄宿留守儿童的同时,也提升了农村义务阶段的教育水平,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相对均等化,符合新时期政府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
1.3.1 文献研究法
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和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的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搜集相关文献,结合大凉山寄宿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研究所得经验予以借鉴,提升本项目研究科学性及有效性。
1.3.2 调查分析法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可从学校、家长角度了解寄宿学生心理问题,分析被调查者面临的较为严重问题,鼓励被调查者自己表达内心想法。
1.3.3 个案访谈法
对研究中的某一对象,加以分析和调查,弄清楚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方法。通过与当地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疏导服务对象心理问题,为其提供个案支持。
1.3.4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具体形式。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作,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团队可以深入当地学校了解学生情况,在项目运行的前期探访、中期监督落实和后期回访中发挥特定作用。
寄宿学校学生大多数处于青春期或者即将在学校中度过自己的青春期,在长期缺乏父母和亲人的陪伴再加上老师可能有所忽视自身的情况下,寄宿学生相较于走读学生是远离了原来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容易在身体和心理方面受到伤害。大部分寄宿于学校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学校生活的情况。
一部分寄宿学生长期没有与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会使得寄宿学生的一些小情绪没有及时地在父母那里得到调节并且感受不到家长的爱,缺爱就容易使得寄宿学生们没有安全感对父母产生一种别样的情绪,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一些冲突和摩擦。
有一些寄宿学生自身比较内向的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常常由于自己自卑而害怕与同学们交流,这就使得这些寄宿学生们感到自己非常孤单,较少地与人交流很容易导致人们失去对世界上一些美好事物的分享欲,分享欲的缺失就减少了寄宿学生对于学校中美的愉快的事物的发现,并且一些情绪无处倾诉常常憋在自己的心中会郁结于心中,易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2]。还有一些交到朋友的寄宿学生们会和自己的朋友每天形影不离的,长时间的相处难免会存在一些小摩擦,一般情况下学生们的这些小摩擦也不会使得老师们插手去进行调解,当这个小摩擦发展成无法挽回的矛盾时,就会使得寄宿学生们感觉自己有过一段失败的友谊,对自己的交际能力丧失信心。
在寄宿学校中,学生们一天中将近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学习,每个人在寄宿学校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在加上一些传统观念比如说“你只有学习好将来才有出路”等对孩子们的灌输,潜移默化,使得学生们格外重视自己的成绩。老师、家长和学生自己给了学生自己太多的压力,这就使得容易产生学习焦虑的情绪。再者还有因为寄宿学校的学生比较多,老师很难给予单独的过多的关注再加上学生对于老师有着天然的畏惧心理,导致学生学习上生活上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在学习方面积少成多导致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严重,成绩也相应地逐渐下滑,对学习产生焦虑。
无论是家庭、交往还是学习方面,只要其中某一方面挤压了过多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会对自己的问题产生担忧就会使自己的负面情绪郁结于心,使得自己的心理上产生一些问题。在寄宿学校更多的是要靠自己来照顾自己,但是寄宿学校中的青少年们照顾自己的经验不足,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不给予重视,以致于使自己的身体健康受到伤害。
大凉山寄宿学校学生的情绪受多方面的影响。家庭中父母争吵,父母减少对寄宿学校学生的关注和一些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会使得寄宿学校学生产生失落的情绪。朋友与寄宿学校学生产生矛盾得不到解决时会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自己的友谊无能为力对自己的交友能力产生一定的质疑而感到自卑无助。在学习中一些学习上的困难没有得到解决时,会对自己目前的状态感到不满意,在做题方面会越来越困难,对之后的学习没有动力而逐渐消极怠工产生消极的情绪。
书信疗愈是最经典的疗愈方式,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和两地相差的距离问题,我们选择对于七至九年级的寄宿学校学生进行“爱心书信”的交流活动。志愿者们通过一对一回信的方式帮助凉山地区的寄宿儿童们打开心扉,化解心中的困惑。因为寄宿学校学生大体上有家庭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学习上的、身心上的和情绪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会将他们的来信进行初步的分类,同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筛选,根据志愿者的能力进行信件的分发,确保志愿者们可以更加完美地解决凉山寄宿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并且避免了对孩子们造成误导。在初步的筛选完成后,我们就会积极地组织志愿者进行报名,分成各个小队,由小队长协助进行分发信件,然后由志愿者们进行回信和集中收信最后集中邮寄回凉山学校。
“爱心书信”交流活动所运用到的理论知识就是角色书信疗法。20 世纪80 年代初,日本心理学家春口德雄在完形疗法和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角色书信疗法,这是一个对于解决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群的有效的临床心理咨询疗法。大凉山的寄宿儿童们在书信中写着他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以及自己所具有的社会身份社会角色遇到了哪些困境。他们将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的环境介绍在信中。志愿者则是扮演知心大姐姐大哥哥或者说是所谓的树洞,志愿者们通过阅读他们所描写的现状困境,就可以在自己的心中构建一个大致与他们所处环境相似的场景,然后身临其境地感受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想象着自己假如也有这样的困惑会想到什么样的解决办法,最后把自己所想到的解决办法和自己所学到的专业助人的社会工作知识进行语言上的修饰,确保是可以让学生们轻松理解和接受的话语。
“一对一”连线活动利用线上互联网平台与大凉山寄宿学校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谈话。活动首先是从大凉山的联系负责人那里得到孩子们大致想要提出的一些问题的种类或者说是相对具体的信件,把问题和信件在连线开始前先交到所准备连线的志愿者的手上,志愿者拿到问题后会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整合,提前大致地想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法,并且事先对连线期间所需要进行的活动进行相应且适宜的安排,保证连线活动内容新颖充实且条理清晰。在准备过程中志愿者们还应该对连线过程中所会发生的突发事故做一个事先的预估并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准备,采取实际可行有效的活动与同学们交流心得、解决问题、舒缓情绪,提升学生们的自我认同感。
“一对一”连线活动所运用的理论知识是行为认知理论。行为认知理论就是将社会工作中的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这3 种办法整合为认知行为理论以实现一个较具有整体性的理解方法。行为认知理论以结构化的方式干预自己的行为或者自己的认知,根据这样来实现个人层面的改变。志愿者在与大凉山寄宿儿童进行线上连线进行交谈时了解关注他们的问题,在改变他们的行为和认知之前识别出他们的前导因素,并且澄清前导因素和凉山寄宿儿童所关注的问题之间的关联。志愿者会尝试给他们提供一种新的认知方式或者新的行为方式去思考或者解决大凉山寄宿儿童们所关注的问题,尝试可以在志愿者社会工作的干预下清晰地改变大凉山寄宿儿童们的行为或者是认知。
寄宿留守儿童是社会易忽视的但需要关心的群体,“缺乏感”伴随着他们成长,童年的不幸往往需要一生去治愈。人民网曾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报告:寄宿青春》一文所述,大量农村留守儿童正面临着,在寄宿生活中“挣扎成长”。引入学校社会工作,加强社会对寄宿留守儿童的关注,联动社区社会资源,发挥家校社三方作用。在“一体两翼”的模式下,对寄宿留守儿童展开一系列摸底调查、治愈治疗与陪伴成长,以此弥补父母缺失的遗憾。但学校社工的作用与用途必定会引起政府、社会对此群体的广泛关注,在社会主义和谐互助的制度优势下,也会为其服务群体的幸福而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