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康红 祝荣泉
本期撰稿
鲁康红:曾获市级评优课一等奖,任教于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祝荣泉,高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名师,任教于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
如果要从中国文人里挑一个大众偶像,那这个人很可能是苏轼。
三次在朝,三次贬谪,十二次外任,为八方太守。当他随父与弟驾车从故乡眉山出山来时,并不知道一辈子的游离才刚开始。四川眉州、河南汴京、陕西凤翔、山东陈州、江苏镇江、浙江杭州、山东密州、江苏徐州、浙江湖州、 湖北黄州、江西庐山、江苏常州、山东登州、安徽颍州、江苏扬州、河北定州、广东惠州……还有等同流放之地的海南儋州,一一标注在他的生命地图上。他表达过惶恐,也陷入过委顿,有过抱怨嗟叹“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也想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路,于苏轼是苦痛与安慰并存的,于我们却是痛惜与欣赏共叹的。因为,他总能又振奋起来,“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给我们展现出至情至性的人生样态。
让我们走吧,跟着苏东坡,穿过每一条烦恼的河流,缓步而走,憩立“东坡”。
任务一——问汝平生功业
展览的第一单元主题“问汝平生功业”取自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一诗。该诗中苏轼用“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句自嘲。苏轼虽然仕途坎坷,却始终怀爱民之心,谋利民之事。
小助手为你提供了本单元相关史料,请你结合史料为苏轼功业撰一副对联题在手册上。
材料一:苏轼在凤翔府度过了轻松愉快的四年,还喝了当地盛产的西凤酒,写下“花开酒美曷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佳句。不仅如此,苏轼还拟了一份报告,建议朝廷允许民间制曲酿酒,由官方收税。朝廷批准后,凤翔府的酿酒业有了很大发展。
材料二:苏轼两次到杭州任职,在兴修水利和赈济救灾方面为杭州百姓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修井引水,浚湖开河,让年久失修的六井继续为杭州市民供水,让杂草丛生的西湖重新碧波荡漾。元祐四年,杭州发生灾情。苏轼置饭舍以待饥者,设药局置病坊以治病者。因为救灾得力,使饥者得食,病者得医,米价不曾暴涨。在杭州,他受到百姓爱戴,也爱上了杭州的好山水,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等佳句。
材料三:徐州发生洪灾,因被南面的大山挡住,水位迅速升高。苏轼遇险不乱,除安排官吏衙役想办法堵好城门外,又亲自踏着泥泞小路到武卫营动员士兵。苏轼本人更是以身作则,吃住都在城墙上的小棚内,不分昼夜地指挥加高加厚城墙的工程,将不断上涨的洪水挡在了城外。
◆示例
上联:赈灾醉乡翻笔墨 下联:修井醒湖跳玉珠 横批:横木当前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少预班 刘昀昊)
◆评析
小刘同学勾连材料二苏轼治杭的事迹做此对联。这副对联完全符合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词性相对的特点。更难得的是,小刘同学把苏轼赈灾修井的事迹与其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蕴纳联中。身为父母官的苏轼让杭州六井复涌泉,西湖再跳玉珠,身为文豪的苏轼在这好湖山里豪泼笔墨。这一条看似无用的“横木”,面对民生疾苦,忠其所属,当仁不让。
任务二——人间有味是清欢
展览的第二单元主题“人间有味是清欢”取自苏轼《浣溪沙》词中“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仕途坎坷,但“清欢”有味。他贬到哪,吃到哪,把富貴时的见识与贫贱时的窘迫糅合成一道得意的佳肴。温婉时,他吟“正是河豚欲上时”;来劲了,他喊“日啖荔枝三百颗”。“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他的欢乐让世人忽略了他的苦难,而爱上了他的达观。
苏轼发现的那些美食就如他本人一样,有滋有味。本单元小助手为你找来了苏轼有关美食的部分诗文,请你用“以物喻人”的手法,为苏轼和他的美食写一段文字,题在手册上吧。
材料一: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猪肉颂》
材料二: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示例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苏轼初贬惠州时写下的《惠州一绝》,往后千古学者的馋虫便也由此勾起。初到惠州,尽管条件匮乏,但骨子里的乐观依然使苏轼有了新的发现——水果。且不提酸甜的杨梅和甘美的枇杷,单单是荔枝便勾走了他的魂魄。未有多细腻的描写,我们依旧能想象出荔枝那晶莹的乳白色果肉在被剥开外皮时袒露出的柔腻光泽,以及随后滑入口中的甘甜津泽,味蕾间残存的温润。日食三百颗,何为过呢?
其实,千年后的我们清楚,这也许只是苦中作乐后的小满。苏轼自己又何尝不能体会?不过显然他选择了一种更不易却更轻快的人生模式。读苏轼,也许就像吃一颗荔枝。剥开那覆盖在表面的苦涩磨难,就获得了晶莹圆润的内质和一粒坚硬的内核。他不知道,他的选择让他像一颗新鲜的荔枝存储在人们心里,鲜活莹润。我们知道,伟哉苏轼。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少预班 缪青哲)
◆评析
缪青哲同学选择以荔枝来喻苏轼,是一种很新奇的比喻,却不觉突兀。首先在于她抓住了人物的核心精神——不屈服于困难的乐观美好。人物精神是人物立起来的主心骨,也是我们撰写人物的本意。其次,借物喻人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核心精神后找到物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说是可以转换的相同点。小缪同学抓住了苏轼和荔枝的相似特征,以荔枝的外壳比喻苏轼的苦难,用莹白的果肉比喻苏轼的金玉内质,用坚硬的内核比喻苏轼不屈服于困难的乐观美好。如此,读来颇有新意且具深味。在写作中运用借物喻人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我们的文章表情达意更含蓄,立意更深远。
任务三——更结来生未了因
展览的第三单元主题“更结来生未了因”取自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林语堂先生曾说:“往往为了子由,苏东坡会写出最好的诗来。”轼与辙,相伴随行。聚少离多的几十年间,兄弟俩频繁地往来书信诗词,从未间断,其中有闲话日常,想念牵挂,也有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说给对方听。
本单元小助手为你找来了苏轼写给弟弟的部分诗文。为了让观众更好地阅读,请你把苏轼与弟弟的深情厚谊扩写为现代书信,写在手册上吧!
材料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材料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日几时有)》
材料三: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
1.书信有自己的独特格式,请注意称谓、祝颂语、署名、日期等。书信是交际的工具,因而要注意对话的亲近感,语言也要相对口语化。
2.扩写要忠于原作,不改变主旨的同时扩充那些值得扩充的内容,而不是任意发挥。扩写时要注意在情节发展上合乎逻辑,人物性格需要做到前后统一,在语言使用上尽量靠近原著口吻与语言风格。
◆示例
亲爱的子由贤弟:
见信安!
读到你的《怀渑池寄子瞻兄》,不禁潸然,有太多话要说,有太多泪要流。
重游渑池故地,又忆起当年我们共同赴京应试,一起住在那僧舍中。那时我们都还意气风发。到了渑池,兴致一盛便题下诗句,就能共同寻得最纯真的乐趣。转眼已是数年,我又要到凤翔做官,还不知前程如何。或许,我们都一样,身陷官场,无法脱身。我们的道路,不能算是殊途,却亦难同归。你的仕途还坦荡些,而我却不争气地又踏在路途上。只希望你依然能顺利地走下去,别被旧念所缠绕,别被羁绊,别太感伤。
其实,我们也很幸福。一份眼泪,两人分担,这些生活中的惆怅也在所难免,细想也不过如此了。人生在世,及此及彼,你觉得像什么呢?大概就与飞鸿踏在雪泥之上相似了。那鸿鹄飞至各处,偶然地在一处雪地上落脚,留下几抹印迹便又将飞去。待雪化时,微印也就自然隐去了,痕迹不复存在。身在红尘,于我们,于世界,都是一种偶然。而我们所行至的每一处都是人生的巧合。对于落脚的瞬间来说,人生是极漫长的,那一瞬实在渺小,稍纵即逝;对于整片天空来说,连鸿鹄都不过是万千苍茫中的一点罢了。正如我们在整个时空中,无非是一微乎其微的节点。我们都是再平凡不过的旅者,走着自己的路,留不下什么真正的痕迹。
当初的老僧已去世,那儿只剩了一座藏着骨灰的新塔。断壁残垣,哪还能见昔日旧题呢?
无奈那些痕迹都在岁月中愈来愈淡了。你还记得当时通往渑池的崎岖路程吗?路途遥远,人很疲劳,驢都累得直叫。如今想来,也恍如隔日。人间沉浮终难定,旅途曲折尽飘摇。
万物都无定,我们也一样。
子由,不必过于执着了,既然所有都会在日月中消逝,又何必苦苦相求?所谓的痕迹,都是自己印在自己心中的痕。不如放杖而笑吧,且行且从容。迷惘时随着风向,顺其自然,亦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很多事,我们也确实放不下,不如变作美好的模样。在淡淡的尘世中淡淡地活着,留浅浅的痕,却在每一刻深深地欢愉,岂不更好?
我虽明白我们性格不同,但仍想让你快乐点儿。若有悲伤,请传信来,哪怕我们殊途,却永远同心。愿你安好而胜意,永期相聚。
心安
勿念
愚兄子瞻
嘉祐六年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少预班 张若昕)
◆评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是苏轼的名作,这篇改写重现了苏轼当时的心境。他关于人生奔波怅惘无痕的思考,对于过去和弟弟共同经历的岁月的回忆都出现在眼前。更难能可贵的是小张同学能够在文末凸显苏轼开朗豁达的风格,非常符合苏轼的个人定位。此外,本文的问候语、祝颂语和落款都有浓浓的古风意味和苏轼口吻,这也是小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
任务四——何妨吟啸且徐行
展览的第四单元主题“何妨吟啸且徐行”取自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无论生活给苏轼怎样难走的泥泞坡头路,他都能把它们敲成竹杖铿然声,把生活吟啸成一首诗。所以,他笔下的花月酒茶、世间万物也都成为独特的存在。
本单元请你用飞花令的形式,将苏轼笔下的诗词串联起来题在手册上。
◆示例
苏轼干活累了要喝酒,“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休闲时要喝酒,“诗酒趁年华”;分离时要喝酒,“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思念时要喝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烦心了要喝酒,“酒贱常愁客少”;乐以忘忧更要喝酒,“酒阑时、高兴无穷”,苏轼以酒相属人生,酣畅淋漓。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少预班 奚子涵)
◆评析
飞花令作为一种诗词之趣,可以帮助我们背诵诗词,体会诗词之妙。小奚同学以“酒”字做飞令,串起苏轼的生活百态,既能让我们欣赏苏轼的绝佳诗词,又能再一次诠释我们心中的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