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行之
最近看到很多人在回顾岳飞的那首《满江红》。这倒是让我想起岳飞写的另外一首词《小重山》。
《满江红》写的是那种“大我”的情感,那种很大的、很沉痛的家国情仇。而《小重山》写的是那种“小我”的情感,像是一个人在午夜梦回时的喃喃自语。《小重山》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最后一句:“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我想把心事都付在琴声里,可我一个人弹琴,弦都弹断了,有谁听呢?
最初,我觉得岳飞讲的就是一个人内心的孤独,这份孤独来自这世上很少有人能够懂他、能够理解他。
所谓弦断有谁听,没人听的原因很简单嘛,别人听不懂,曲高和寡。
可后来想想,在这世上不管你是哪类人,你毕竟不是一个外星人。你生活在地球这个环境里,怎么可能独特到谁都理解不了你的地步呢?
过去的“高山流水会知音”的故事,俞伯牙是一个士大夫,钟子期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弹琴,钟子期听懂了,俞伯牙很高兴,觉得终于碰到了知音。
按常理说,俞伯牙弹的琴,在士大夫的圈子里就真的沒人听得懂吗?真的只有打柴的钟子期能听懂吗?也未必,只不过是有能力听得懂琴的人,未必有诚心来听而已。
人生的知音之所以少,不在于没有多少人能够懂你,而在于绝大多数人,根本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感情来懂你。即便有能力懂你,他也懒得来懂你。
因为交心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是要把别人的心接住,也要把自己的心掏出来。这件事情不是那么容易去做的。
所以“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是大部分人都会有的悲怆和寂寞。
像岳飞这种名将,无论他的结局多么惨烈,但他生前所能达到的事业的高度,是远超绝大多数人的。像他这样的英雄,在当时也一定有很多的仰慕者和追随者,可是,他依然在感慨:“弦断有谁听?”
是的,连他这样的英雄,都很难找到一个知音。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在我们普通人磕磕碰碰、摔摔打打的人生里,能得一知音的概率,也就更低了。
这个社会很功利,人和人之间的交际,很多时候都是衡量价值的砝码。很多时候别说交心,倘若你被认为没有社交价值,别人甚至觉得跟你多说一句话都是浪费时间。
何况交心呢?
千古以来,人都在求一个知音。因为人只有在交心的那一刻,这个世界赤裸裸的功利性,才会像雨水被一把伞挡开一样。至少在那一刻,至少面对那个人,人是脱离功利性的,而不像是一個工具和计算器。人是单纯的,人是感性的,人是有高级情感的,人可以回归本真的状态。
然而茫茫人生,这样的时刻能有多少呢?
多少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只能把心掏出来,自己缝缝补补,然后睡一觉,醒来继续过热闹又孤独的生活。
我现在读宋词,就是三个字:意难平。
无论是“大我”的情感,还是“小我”的情感,总归是意难平。
读宋词呢?宋词就像是一串风铃挂在那里,你的心是一阵又一阵的风。你的心动了,起风了,那串风铃就响了,它就会回应你。
选自《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