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那迦
“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中如是写道,以拳拳之心鼓励广大青年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乡村、青年和“吃苦”,是这番殷切期望中的核心关键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乡村振兴被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意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表示,乡村振兴的复杂程度远大于解决绝对贫困的问题。还有委员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到的5个“振兴”,尤其需要那些真懂农业、深爱农村和农民的青年。
如今,越来越多青年已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找准了自己的赛道,在广阔的山乡田地里发现了个人的舞台。还有更多的年轻人跃跃欲试,期待在乡土中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
但是投身乡村振兴绝不是田园牧歌式的想象,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布满荆棘,在乡村干事业势必面临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这种“自找苦吃”不是自寻苦闷、自我困顿,而需要跳出“舒适圈”、突破“同温层”的魄力和勇气,需要有把百姓苦当作自己苦的认识和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自找苦吃”。早在1985年,他在厦门大学与青年师生座谈时就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他曾说,“只有跨过了劳动关,树立了‘自找苦吃的想法,才能砥砺思想,让你的思想更加靠近老百姓,也让老百姓更加信赖你。”
自古之立大事者,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当代青年中,也不乏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表率。
5月4日,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名单出炉,其中就有不少用热情和智慧书写乡土中国巨变的年轻人。四川省剑阁县东宝镇双西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委员,广元耕鑫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小燕名列其中。
她从大山里走出来,八年前毅然放弃沿海地区的稳定工作返乡创业。由于缺乏经验,起初在水稻种植上吃过不少亏,被人说过不少风凉话。她却不轻言放弃,戴着草帽、卷着裤腿不断奔走在田间地头、农科院所,从“都市白领”变成“新农民”。邓小燕带动当地规模种植水稻面积上万亩,让家乡的“东宝贡米”走出了大山。在她的影响下,当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加入乡村振兴的发展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但面临就业、经济等多方面压力的当代青年活得并不轻松,因此现今社会上“躺平”“佛系”的声音此起彼伏,粉饰逃避困难的行为。因此,倡导“自找苦吃”显得更具现实意义。
事實上,强调“苦干”精神并非提倡“蛮干”,也要“巧干”。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梧桐树乡沙坝头村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小伙汪威同样获得了本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汪威放弃了稳定的工作,选择回乡反哺。他秉持着新时代的农民必须掌握科学技术的信念,在牧草种植和养殖业上都取得成绩,并带动农户年均增收300多万元。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温室里栽不出万年松。“自找苦吃”既是广大青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实现更大作为的有力方法论,也是青年呼应时代召唤创造历史的基础实践论。
选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