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林的入党日期因何与红四方面军入川时间相同

2023-08-17 12:19:23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3年8期

吴瑞林,1915年出生在四川省巴中县(今巴中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3岁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因胆大心细,机敏过人,很快成为了地下交通员。

1930年10月,吴瑞林奉命开辟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党的地下工作。通南巴一带山高水险,吴瑞林奋战两年,备尝艰苦,按他的话说:“工作虽然辛苦,但打开了局面,心里很甜。”其间,川北特委书记余江震称赞吴瑞林有“革命者的风格”,吴瑞林人小鬼大的名声甚至早早传入徐向前耳中。

1932年11月,吴瑞林奉地下党指示,去隐蔽迎接由陕入川的红四方面军。11月18日,吴瑞林绕路过森林、攀陡岩,只身赶到通江县烟溪场,接到了红军先头部队。

起初,哨兵怀疑吴瑞林是国民党的奸细,不由分说把他关押起来,吴瑞林大闹:“我是组织派来接红军的!”层层上报,惊动了总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了解情况后,张琴秋当即下令,就让这个“吴小兵”来当向导,带引红军进军通江。

通江的路线、地形、城区情况,吴瑞林早已了然于心,他引导红12师先头部队取道北山,直奔通江县城。等部队到达时,却见到通江城北门挂起了白旗,一问,原来是吴瑞林地下党时期的兵运工作起了作用。1932年12月25日,红12师不费一枪一炮进入通江城。

1933年1月17日夜,吴瑞林继续带引红军向巴中挺进,连夜抢占了通江和巴中交界处的杀牛坪东、北制高点。次日两军交火,红军旗开得胜,打了入川后第一个大胜仗。

为了解放巴中,打好入川第二仗,1月19日夜,吴瑞林冒险泅过巴河,侦察敌情。正式开战前,吴瑞林又自告奋勇二泅巴河,将绳子拴在对岸树上,引领突击队过河抢占巴中城制高点南龛山。1月23日,红军发动总攻,进驻巴中城。红军一到巴中,吴瑞林第一个打出红旗,组织群众欢迎红军。

1月24日,徐向前、陈昌浩在巴中城接见了吴瑞林等人,表扬了吴瑞林给红军当向导攻打通江、巴中的功劳。当得知吴瑞林还是共青团员后,陈昌浩一锤定音:“从你在烟溪场接到红军那天起,你就是正式党员了!”所以,吴瑞林的入党日期与红四方面军入川时间相同——1932年11月18日。

毛泽东:“你是会搞调查研究的”

解放巴中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热情勉励吴瑞林:“今后在巴中,你们要动员更多的人参加红军,今后的扩红工作就靠你们了。”

1933年2月上旬,吴瑞林前往通江毛浴镇,动员青年参军。为了让群众听懂红军的性质,吴瑞林说:“乡亲们,我是在通江河拉过纤、放过筏、伐过木的穷苦人,是和你们一样喝通江水、吃通江饭长大的本地人。红军来了,我主动参加了红军,因为他们是我们穷苦老百姓自己的队伍,是专打军阀为穷人谋利益的部队。我希望长辈们送子当红军,兄弟姐妹们自觉参加红军啊!”

当天就有100多人报名参军;10日之内,吴瑞林拉起了500多人的队伍,成立了川陕甘少共先锋营,被任命为营长;30日内,队伍猛增到1700余人,扩编为川陕甘少共先锋团,吴瑞林又当上了团政委。20天之内,他从营长荣升为团政委,“当时创造了一个革命纪录”。除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吴瑞林還积极带头练兵,被同志们称颂为“一枪准”的神射手。

同月,吴瑞林奉命率少共先锋团投入空山坝防御战,经三昼夜激战,他率部击退了敌人20多次进攻,俘敌300余人,活捉副团长以下军官135人,缴获长短枪近600支,机枪2挺。吴瑞林第一次指挥实战,展露了惊人的军事指挥能力,一战成名。战后,吴瑞林因负伤转到地方工作。

吴瑞林在川北表现出的英勇果敢,让徐向前欣赏不已,1933年8月,徐向前亲点吴瑞林到前线,吴瑞林再次跟着红四方面军一路扩大川陕苏区,立下不少战功。

1934年底,吴瑞林随红30军在川西懋功迎接中央红军。与党中央见面前,吴瑞林精心准备,召开了川西少数民族座谈会,对当地情况进行了翔实的调查研究。一见毛泽东,吴瑞林就献上一份“礼物”——座谈会的记录材料,毛泽东看了很高兴:“这个材料好,这个材料有用。你是会搞调查研究的。”

1937年1月,吴瑞林进入中央党校学习,多次聆听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讲课,受益匪浅。吴瑞林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先后两次在讨论会上提议,让更多的红军战士进入党校学习,壮大党的干部力量,“他们扛着米袋子长征过来了,应该也让他们到党校来学习嘛”。两次提议毛泽东都在场,他赞同道:“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干部,这个意见好,让他们都进党校。”吴瑞林再次给毛泽东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吴瑞林找到党校教务部主任成仿吾,郑重地向党组织提出:“到敌人后方去,到抗日前线去!”吴瑞林带了一个好头,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学员们纷纷写决心书,请缨杀敌,“到敌人后方去”成了党校学员当时最响亮的口号。

1938年3月,吴瑞林坐上卡车踏上了赴山东敌后的征途,随后投身泰山地区的抗战工作。时任中央党校校长董必武记住了这个小伙子:“你们山东敌后有个年轻的四川同志吴瑞林,是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后来在中央党校第一个报名坚决要求到敌后,曾受到毛主席的表扬。”

毛泽东称赞吴瑞林:“你克服困难的办法多”

1939年9月下旬,吴瑞林在莱芜莲花山的庙子指挥所遇袭,指挥部队绝地反击,他多处负伤,右腿重伤。伤愈之后,他的右腿落下残疾,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吴瘸子”。

1940年9月,吴瑞林深感八路军装备简陋、攻坚无力,带领山纵1旅2团首创“爆破攻坚”战法。在之后的战斗中屡屡击碎日伪军的“乌龟壳”(碉堡),吴瑞林直呼过瘾,说:“这就是咱们的大炮!”日伪军在“爆破战”中尝到了不少苦头,一听到吴瑞林的队伍来了,都惶惶不安。

1941年1月,吴瑞林率部参加三战杨家横的战斗时,在三山村前线胸部中弹,命悬一线,经过7个多月治疗,吴瑞林死里逃生,落下双腿痼疾,成了“双拐”司令。听闻敌人造谣“吴瘸子已死”,吴瑞林决心在泰山区大打一场。经过多次侦察,他指挥第2团在莱芜、博山公路沿线的上古城村(今古城村)设伏,消灭日军30多人、伪军40多人,敌人惊呼:“吴瘸子没死!”

1945年9月10日,解放临沂城时,“爆破攻坚”大显身手,吴瑞林令工兵用1650公斤炸药,将墙高城厚的临沂城炸开了一个120米的大缺口,一举攻克临沂。吴瑞林之名再震齐鲁。

吴瑞林率部转战沂蒙山区,连克蒙阴、沂水、临沂县城。就连苏联名将马林诺夫斯基,在看了吴瑞林身上的十几处伤疤,听了他的作战经历后,都竖起大拇指连声夸奖道:“毛泽东的‘捎达子乌拉(俄语‘士兵万岁)。”毛泽东也称赞吴瑞林:“你在山东坚持沂蒙区,克服困难的办法多。”

提前52小时抢占丰台,“迎接党中央到北平”

1948年11月,时任第5纵队副司令员吴瑞林率队兵分两路,两天一夜行军220里,隐蔽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决战。

13日,吴瑞林率5纵先头师37团进抵圆明园以北、红山口以东,遭到敌人顽强阻击。当晚,吴瑞林冒着弹雨,来到前卫39团指挥所,亲自组织部队实施强攻,夺取青龙桥,直插丰台。吴瑞林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

灰暗的天空上,敌人的飞机不停地投弹和扫射;敌人的拦阻炮火也响得很凶,田地里不断冒起一排排的浓黑烟柱。我们的英雄指战员们,背着从敌军手里缴获的美式武器装备,踏着冻地,迎着寒风,个个雄赳赳气昂昂,沿着公路和山脚前进。他们听到了北平的炮声,越发兴奋,加快了脚步。沿途村庄里的敌军都望风溃逃,成群的散兵扔下枪支,摘掉军帽,争先恐后地往村民家、牛棚、厕所、草堆里乱钻。跑慢了的就跪在地上,向战士们举手投降。

后半夜,吴瑞林率部抵达北平西郊五棵松的铁家坟,从俘获的敌101军营长口中了解到,这是傅作义的战车营,傅作义刚刚离开指挥所十几分钟。居然差一点儿活捉傅作义,吴瑞林和战士们遗憾地说:“差点儿网住了一条‘大鱼。”

五棵松战斗后,纵队继续向丰台急进。吴瑞林斩钉截铁地下令:“部队要不顾一切地向前猛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丰台。”14日下午3时,吴瑞林率部一举抢占战略要地丰台,守敌魂飞胆丧,逃往东边的镇国寺一带。

吴瑞林和全体指战员都清楚,抢占丰台仅仅是战斗的开始,固守豐台的激烈战斗就要开始了。到了这个时候,5纵的战士们已经连续行军作战几个昼夜,弹药也几乎用尽,但是战斗情绪仍然异常高涨。战士们都说:“能攻就能守,既能抢占丰台,就能守住丰台。”到处响起“打好这一仗向党中央献礼”“迎接党中央和毛主席到北平”“卡住敌人咽喉,扼死敌人”等战斗口号。

“华北剿总”的头目们知道丰台被抢占后,气汹汹地下命令要夺回丰台。凌晨3时到下午3时,吴瑞林率5纵连续击退了傅作义6个师以装甲列车为前导,上百门榴弹炮火力掩护下的三次猛攻,并缴获敌坦克106辆,创我军一个军缴获敌坦克数量之最,敌人付出四倍于5纵的伤亡代价,仍然没能踏进丰台一步。

12月15日晚8时,东北各路入关大军从四面八方赶到,包围北平城。吴瑞林率5纵胜利完成守住丰台的战役任务。

平津战役后,1949年1月,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正式改编为第四野战军14兵团42军,吴瑞林任军长,军部驻河北涿县(今涿州市)。3月22日,罗荣桓在北平约见吴瑞林,说:“你们军曾提出‘打下北平城,迎接党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到北平来的口号,如今这个口号就要实现了,现在把迎接党中央、毛主席这样一个严肃的政治任务就交给你们了。”

3月,华北春寒料峭,吴瑞林带领战士们在冰河上铺沙子,刮掉沿途公路上厚厚的浮土,喷上水。两天两夜,一切准备就绪。24日黄昏,中央机关六七十辆汽车浩浩荡荡来到了涿县。听了吴瑞林关于平津战役作战情况的汇报后,毛泽东说:“中央未料到你们提前52个小时占领丰台,你们要发扬光荣传统,艰巨的任务还等着你们哩!”吴瑞林向毛泽东表示:“我们一定完成党中央、中央军委交给我们的一切任务!”

他在朝鲜的战绩被写入美军陆战史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7月,吴瑞林奉命率42军集结于通化、梅河口一线整装待命,侦察朝鲜北部与鸭绿江以北战略要点地形,准备入朝。临行前,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贺晋年笑着对吴瑞林说:“老吴,这次你又要当先行官了!”

10月19日,吴瑞林接特急电报:“渡江!”吴瑞林指挥42军3个师、配属的炮8师和运输车辆,共5万余官兵,仅用了7个小时便隐蔽、神速地跨过了鸭绿江,这一天敌军三次空中侦察,均未能发现42军的行动。美军司令李奇微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是何时到达的!”42军入朝后,朱德向彭德怀介绍时也说:“42军这支部队第一听话,第二肯动脑子,第三敢拼。”

面对飞机掩护下的、号称“天下第一师”的美军陆战1师,吴瑞林丝毫无惧,他在作战会议上命令:“据险坚守,与敌决一死战,把黄草岭、赴战岭变成鬼门关,除了敌人的游魂和俘虏外,一个敌人也不准放过!”在战斗最危急的时候,吴瑞林手提冲锋枪亲临一线阵地,号召战士们:“同志们,拿出中国人的骨气来,一定要坚决顶住,让美国佬尝尝42军的厉害!”

除了奋勇杀敌,42军还拿出了新战术新打法。吴瑞林受抗战时日军修公路炸石头的启发,捣鼓出一个“咋呼战法”,让工兵在山坡挖石洞装炸药,炸敌人的坦克群。在黄草岭,“咋呼战法”大显身手,炸起的飞石砸毁敌人坦克5辆,砸伤8辆,砸死砸伤敌军上百人,致使敌人地面部队近6个小时没敢动弹,大大减轻了西线压力。

黄草岭成为敌人的“伤心岭”,也成为42军的英雄岭。战役结束后,吴瑞林的“咋呼战法”被载入内部军事通讯。

战至1951年1月,美军在42军防线一天只能前进0.75公里,42军伤1人,美军要付出死伤27人的代价,42军成功将联军驱逐到北纬37度线附近的平泽、安城一带。

1951年5月下旬,第一批入朝作战的4位军长——39军军长吴信泉、40军军长温玉成、42军军长吴瑞林和38军军长梁兴初(后因病由政委刘西元代替)回国向毛泽东汇报朝鲜战况。吴瑞林始终记得见面时的场景:“主席穿着白衬衣、蓝裤子、青布鞋……关心我的战伤复发。”

毛泽东特地单独接见了吴瑞林,就抗美援朝的战略战术与之聊了三个多小时,特别详细问了黄草岭之战的情况。毛泽东多次表扬42军,“素质好,打一仗,进一步”。谈起吴瑞林的“咋呼战法”,毛泽东即兴点评道:“你吴瑞林不简单哩!这就是人民战争的方法,人民战争就是好!”

面对毛泽东对“42军艰难到什么程度”的一再提问,吴瑞林只说了一句话:“在牛背(山脊梁)上打仗。”而面对毛泽东关于42军作战能力的提问,吴瑞林也十分自信。毛泽东问:“你们集中一个营消灭美军一个连,可不可以?”吴瑞林回答:“可以,我们干过。”毛泽东又问:“集中一个团消灭美军一个营可不可以?”吴瑞林自信地说:“可以,也干过。”

汇报后第二天,毛泽东见吴瑞林伤势未愈,安排他住院治疗一个月。此时,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正在激烈进行,彭德怀发来电报,志愿军在前线受挫。吴瑞林果断放弃住院治疗,立即返回朝鲜战场,率领正在休整的42军开赴铁原,阻击敌人。

听了前线战报后,已经几天几夜没有合眼的彭德怀高兴地对参谋们说:“42军上来了,我就放心了,现在我要去睡觉了,有事去找解方参谋长吧。”

吴瑞林不负党中央、毛泽东和彭德怀对42军的信任。自1951年6月8日至1952年末,42军巩固阵地,进行防御作战,有“一枪准”美誉的吴瑞林在42军开展了狙击活动,又称“冷枪冷炮”活动,组织优秀射手、炮手,射击联军阵地上暴露的单个目标和小群目标,积小胜为大胜,伺机毙伤美军、李承晚军5027人。

朝鲜人民军领袖金日成也对42军多有赞赏。1952年10月,吴瑞林轮调回国。在金日成再三挽留下,经彭德怀批准,他独自一人留在平壤一个多月,与金日成一起研究朝鲜人民军的建设问题、战斗经验总结问题。11月,金日成设宴为他送行。1953年春,吴瑞林告别朝鲜归国。

朝鲜战争结束后,吴瑞林在朝鲜战场上的卓越战绩,被写进了美军陆战史。20世纪90年代,一位在美国深造的中国军事留学生曾被校方一位三星将军叫住问道:“你知道贵国的吴瑞林将军吗?”这位留学生不知道。将军说:“吴瑞林是位了不起的将军,我十分敬佩他!”原来,这位将军曾是吴瑞林的俘虏兵,吴瑞林亲自审问过他。

彭德怀推荐,毛泽东点将,“就拿他们去守南大门”

第一批入朝作战部队即将回国前夕,南海情况复杂,彭德怀、朱德一致认为南越可能成为第二个朝鲜战场。毛泽东曾问彭德怀:“谁去守南大门好?”彭德怀回答:“要说与美军作战,还是42军吃得透些,派吴瑞林去为好。”毛泽东说:“好嘛!就拿他们去守南大门!”

1955年9月,吴瑞林参加授衔仪式。在听到叶剑英宣布“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司令员吴瑞林同志中将军衔”时,吴瑞林怀疑自己听错了,这是他第一次听到自己被任命为海南军区司令员。仪式后,在听到要求他立即办理手续准备上任时,吴瑞林的回答只有两个字:“遵命。”

10天后,吴瑞林正式到军区报到,并举家搬到海南岛,以岛为家,全心全意地投入海南的国防建设。

1957年1月16日,朱德到海南岛视察。朱德曾在毛泽东面前表扬吴瑞林办事周到,想问题想得仔细,这次来海南“考核考核他的办事能力”。听取了吴瑞林亲自制订的海南岛防御作战方案后,朱德频频点头:“我们现在才建立了一支小海军,将来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大海军。好好干,这一天终究会到来的。”

1959年12月底,吴瑞林刚刚卸任海南军区司令员,正在北京高等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此时毛泽东正忧心东海舰队的情况,电召聂荣臻、贺龙共同讨论海军工作。听说这件事后,罗荣桓特意在军委会议上推荐吴瑞林,让他担任东海舰队司令员,很快得到了毛泽东的批准。此时还在上学的吴瑞林,直接被人接到总政治部,考虑到吴瑞林刚接触海军,军委特意在任职上做了改动,让吴瑞林任南海舰队司令员。

1960年1月,吴瑞林结束了27年的陆军生涯,调任海军南海舰队司令员。吴瑞林并无海军工作经验,深感责任重大,下定决心尽快适应从陆军到海军的转变。吴瑞林住到舰上,跟水兵一起生活,一起训练,不耻下问,向水兵们求教,第一次上舰出海,航行就达3000多海里。之后更是每年以2/3的时间出海训练,东起福建广东,西至广西北部湾,南至海南岛、西沙群岛,几乎走遍了祖国南部海疆、港岸。

同年2月7日,周恩来视察南海艦队所属的海南岛榆林军港后,挥笔题词:“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在党的总路线的照耀下,提高训练,结合军民,以岛为家,保卫海南,使它成为强大祖国的南天支柱!”

1961年春,吴瑞林率领舰队出巡西沙群岛,感慨地说:“一定要把永乐群岛拿到手,还要把我国的领土南沙群岛拿到手。”随后,吴瑞林请示,在永兴岛建设港湾和码头,考虑建立巡防区,并加强西沙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很快被批准。毛泽东和周恩来认为,吴瑞林的建议很及时。

1963年底,周恩来携陈毅、张治中秘密南巡海军广州黄埔基地,顺访了黄埔军校旧址。当周恩来一行瞻仰孙中山塑像时,吴瑞林让人将三束鲜花送给三人。张治中特别高兴地说:“你这个年轻的司令,想得很周到。共产党就是有人才。国民党没有人才。”陈毅对吴瑞林说:“你可以做外交工作了。”周恩来马上说:“那不行,他是毛主席指定来守南大门的。”

随后周恩来、张治中登上护卫舰,开始秘密航行。吴瑞林命令护卫舰低速行驶,减小发动机噪音,照顾好周恩来的休息。第二天,周恩来神清气爽地对大家说:“昨晚是我几年来睡得最安稳的一觉。”

当时,由于高度保密,党中央未对吴瑞林说明此行的详情。直到30多年后的1995年春节,吴瑞林和周恩来办公室主任罗青长见面,才知道当年是国共两党高层秘密会晤,南海舰队“无意中”掩护了会晤的顺利进行。在听罗青长回顾完这段历史后,吴瑞林很欣慰地说,“当年的护航使我有幸完成了一项重要的政治使命”。

在舰上,周恩来向吴瑞林传达毛泽东指示,吴瑞林要当好总指挥,南海舰队进入全面备战。1965年8月6日,福建海域爆发海战,吴瑞林指挥南海舰队一举击沉国民党海军“章江”号与“剑门”号两艘军舰,这是新中国海军的首次海上歼灭战。

海战后不久,1965年9月20日,吴瑞林指挥南海舰队海军航空兵击落了一架美国空军战斗机,美国王牌飞行员史密斯跳伞被俘。1971年,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访华,提出释放史密斯的要求。随即,吴瑞林接到指示会见基辛格,商谈释放事宜。基辛格在见到吴瑞林时说:“我们美国人对吴将军的名字并不陌生,吴将军能打陆战,也能打海战,还能指挥空战,美国的将军碰到吴将军都会感到头疼。”

海战生涯中,吴瑞林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战果,充分证明了自己——不但善于争雄陆上,而且能够驰骋海疆。1968年10月,吴瑞林调任海军常务副司令员、党委副书记,完成了十五年守卫祖国南大门的使命。

“儿子上中学,老子才上小学”

吴瑞林少时没上过学,参加革命队伍后,在戎马倥偬之中,吴瑞林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于1936年进入中央党校学习。

1949年12月,吴瑞林率部解放川东北地区,进驻万县。得知仅万县就有二十几所中学后,吴瑞林深感这是建设部队的主力军,决意创办唐山军政干部学校(时42军代号唐山部),邓小平批准了这一要求。川东北地区知识青年踊跃报考,共录取3000余人。

1953年1月,吴瑞林告别朝鲜归国,正值全军响应毛泽东的号召,积极扫除文盲,向科学文化进军。吴瑞林十分重视,常常把毛泽东的教导——“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挂在嘴边,自己处处身体力行,为官兵作出表率,无论工作多忙,都坚持听课,认真做作业。

1954年8月,吴瑞林终于实现了夙愿——到武汉中南军区文化速成中学高级干部班学习文化,当时吴瑞林39岁,他的大儿子已经14岁,用他自己的话讲:“我在高级干部班学习的还是小学课程,真是:‘儿子上中学,老子才上小学。”一年后,吴瑞林结业,调任海南军区司令员。

为了弥补自己少时没念书的遗憾,吴瑞林对子女的学习要求异常严格,每每下部队必要打电话询问每个子女的学习情况。据吴瑞林的女儿吴海洋回忆:“除了完成学校作业,还必须练字三篇,未完成不能睡觉。都写得不好,还得集体跪地检讨。”

吴瑞林严格要求自己和亲友。1964年,吴瑞林任南海舰队司令时,有亲友求吴瑞林安排工作,吴瑞林说:“别的事情,我可以帮助解决,但党和人民给的权力,不能乱用。”1987年回乡,他一再说:“县上的同志工作忙,不要陪同。”为免铺张,他只买了10斤面条、几斤糖果带回去,供乡亲们团聚时食用。

“我们这些老同志,还有最后一个使命,就是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写出来,给后人留下一点有用的东西”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吴瑞林已离休在家,住在北京海军司令部大院。在生命的最后10年中,吴瑞林放下枪杆子,拿起笔杆子,凭借顽强的毅力,笔耕不辍,写出了《战斗在川陕苏区》《鏖战齐鲁》《从鸭绿江到嘉陵江》《抗美援朝中的第42军》和《镇守南疆》五部共95万字的回忆录。

吴瑞林曾谈到为什么要写书:“一个人以往的岁月,无论荣辱曲直,都已成为历史,这种历史,如果有什么价值的话,那就是把它富有营养的内涵如实地加以表述,使之成为既反映过去、更面对现在和未来的、对人民有益的一种历史文化。党的建设很重要,党史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把党的历史搞清楚,用真实的党史教育后代,起到资政育人的作用。”

1987年,吴瑞林回到川陕,先后到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同这些地方的同志谈当年地下党和红军的发展情况和战斗历史。

1990年9月,吴瑞林不顾年事已高,亲赴广州、惠州、博罗、深圳、珠海等地,找老同志座谈,翻阅部队战史和英雄连队史料。无论是开座谈会,还是找老同志交谈,他都亲自口问手记,不放过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他说:“我们这些老同志,还有最后一个使命,就是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写出来,给后人留下一点有用的东西。”

记叙吴瑞林早期革命活动的《战斗在川陕苏区》一书,就是吴瑞林一字一句写出来的。写作时,吴瑞林经常遇到想不起、写不出的字词,就空出来,向别人请教、查词典,以后补上。有的章节,吴瑞林反复写过数次。历时三载,在75岁时,他终于完成初稿。

在整理《战斗在川陕苏区》书稿时,吴瑞林到巴中县委机关找来曾精明帮助他整理。曾精明回忆:“在我与吴瑞林将军的交往中,他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对家乡的一片真情。”

吴瑞林时刻关心着家乡的建设和变化。每次吴瑞林在信中谈完稿件工作后,都要问问家乡的收成好不好、人民的生活改善没有。吴瑞林曾多次提及种南瓜、磨豆腐的事:“老百姓還不够富足,特别是像我老家吴家河那样的大山区,温饱问题还未彻底解决。我建议老百姓靠山吃山,有那么宽的土地、草场、森林不去发展,太可惜了。土地种南瓜、种黄豆,熬糖、磨豆腐是可以致富的。当地党政部门要把山区优势发挥出来。”

在《战斗在川陕苏区》一书中,有许多笔墨描写家乡淳朴民风与父老乡亲支援革命的真诚感情。书中,吴瑞林描写离开川陕苏区时的心情:“隔江遥望巴山,我又一次心酸难忍,暗暗流下了两行热泪!”1949年10月2日,已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2军军长的吴瑞林,即将率部解放川东北地区,浓浓的乡情使吴瑞林彻夜难眠。吴瑞林在书中这样描述着当时的心情:“我一听,心激动得快要跳出来似的,因为那里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啊。”

临终前,吴瑞林仍旧记挂故乡,作了具体安排:把他的书籍和具有文物价值的东西送给故乡的川陕博物馆,把他的回忆录《战斗在川陕苏区》一书送给故乡的学校,把为党为人民奉献的精神留给父老乡亲,留给后人。正如吴瑞林在这本书的结尾所写:

站在船头,遥望巴山,我的心潮如翻腾不息的江水。告别了,我的故乡!告别了,父老乡亲!

1995年4月21日,一代名将吴瑞林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实习编辑/杨喧 校对/陈小婷 来源/《志愿军十大虎将传奇》,魏白编著,黄河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威震沂蒙的“双拐”司令》,王善刚/文,《兰台内外》2007年第2期;《吴瑞林:战斗在朝鲜战场上的铁血虎将》,章慕荣/文,《党史纵览》2012第9期;《吴瑞林和毛泽东在中南海谈兵论战》,一叶/文,《党史天地》2008年第4期;《从陆军中将到海军中将》,吴瑞林、吴继云/文,《军事历史》2010年第3期;《既能打陆战又能打海战的一代名将吴瑞林》,苏振兰/文,《党史博采》2021年第1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