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训妻子王立芬:一生克己为人

2023-08-17 12:19:23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昆明爸妈爸爸

她深明大义,总是置自己的一切为次,倾力支持丈夫,哺养、教育儿女是这个家庭遮风挡雨的屋顶和四壁

1903年12月,王立芬在上海出生,家境优越。大学毕业后,她曾从事中学教育,教过英语,爱好艺术,能写会画,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文化女性之一。

在儿女们眼中,“妈妈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女子,在抗日战争艰苦的日子里,她仍然尽力把爸爸和几个孩子拾掇得干干净净,全家的毛衣、毛裤、帽子和袜子都是她一针一线织出来的,旧的毛衣拆洗后又可以织出新的;她会做可口的南方菜,利用极为有限的食材,也能让我们全家吃好;她还做得一手好刺绣”。

下文为吴有训与王立芬之女吴希如口述。

爸爸是家庭支柱,妈妈是遮风挡雨的屋顶和四壁

1929年7月,爸爸妈妈在上海结婚,从此两人相濡以沫,患难与共,携手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妈妈是爸爸一生事业上最坚定的支持者和生死相依的伴侣。她深明大义,总是置自己的一切为次,倾力支持丈夫,哺养、教育儿女,让爸爸能够全力投身于事业。如果说爸爸是家庭的支柱,那么妈妈是我们这个家庭遮风挡雨的屋顶和四壁。

在清华园新南院(即新林院)居住期间,爸爸在清华大学开创了中国近代物理科学研究,并为发展物理系的科研与教学而整日在科学馆忙碌。在爸爸出国考察期间,他们最珍爱的第一个孩子冀生,因麻疹肺炎离开了人世,妈妈悲痛欲绝,独自一人坚强地挺过了这一难关。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一片混乱,校方希望爸爸尽快南下,此时妈妈生下最小的妹妹只有十多天,却表示国事为大,家事由她来承担,毅然支持爸爸立即南下。妈妈独自带着我们四个孩子,历尽波折,两年后到达昆明。

抗战期间,为了躲避日本飞机频繁轰炸,全家与多位清华教授住在昆明乡下黎烟村一个大院里。爸爸受命于危难,出任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并仍担任清华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和研究所长,为了联大理学院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转和清华金属物理研究所的创建而终日奔忙。此时,哥哥惕生突然患病,必须进行手术,但在昆明无法治疗,妈妈不得不带着幼子,历尽千辛万苦,在战火中从昆明到沦陷区北平协和医院做手术。多年后,妈妈对我说起这段经历时仍旧掉泪并感到十分后怕。

1941年至1943年是抗战最困难阶段,物价飞涨,生活艰难,为了补贴家用,妈妈画图样做刺绣品,卖给在昆明支援抗日的盟国军人。我迄今还依稀记得妈妈在油灯下刺绣的身影。她还曾在外出送产品途中,不幸被坍塌的脚手架砸中,导致左手前臂和右小腿受伤。长时间在昏暗的环境中刺绣,令她患上了严重的眼病,双眼常常流泪不止,左臂、右脚骨的畸形及疼痛伴随了她终生。

1946年夏,全家到了南京,爸爸决定谢绝当局给予的全套服务人员和花园洋房,将洋房让给中央大学其他教授居住,我们则在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萨本栋楼下的两间空置屋里安家。妈妈十分清楚这会给自己带来负担和辛劳,但她认为爸爸应该这样做,并将所有的辛苦都默默地承接下来。

生活中,妈妈总是精打细算,从和爸爸组成家庭起,她就把每日开销都记账统筹,使全家的生活井井有条(我的大儿子耳濡目染,很小就学会了记账、规划生活)。

妈妈成为给我们排忧解难的“后方基地”

妈妈对儿女们给予了深切的母爱与温暖,我们成年前她养育我们健康成长;我们成年后走上工作岗位,她又“转型”为鼓励我们做好工作的支持者,成为给我们排忧解难的“后方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爸爸被任命为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哥哥和我分别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离家住校学习。

哥哥惕生1949年考入清华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部队从事原子放射医学研究,因长期受超剂量照射致残。与他同时致残的战友皆已先后离去,而他在妈妈这个“后方基地”的保护、照顾下,艰难地与死神顽强搏斗。

弟弟再生在抗美援朝战争时,与一批同学志愿参军入伍,他原想战争结束后返校继续读书,却未想到从此就主要在海防一线部队服务了一生。弟弟在一次高空作业中颅部受伤,以后患上癫痫,肢体也受过伤,但他一直坚持在东海舰队工作岗位上,并在艰苦的海岛环境中,靠自学完成了本科函授大学的学习,爸妈为此而深感欣慰。

再生夫妇长期两地分居,妈妈深知弟妹一人既工作又带孩子的艰难,非常关怀她,弟妹因劳累过度患肺结核病,也是在妈妈这个“后方基地”休养痊愈的。

我从北医大毕业后,因工作繁忙很少在家,我的两个孩子基本上都是在妈妈这个“后方基地”长大的。有一阵子公交车拥挤,妈妈送外孙去幼儿园根本上不了车,就带着外孙步行从地安門前往六七站公交路程以外的科学院幼儿园,小孩子走不动了,妈妈就背着他前行。周一送周六接,每周两次,直到后来有了“儿童三轮车”。

妈妈时常惦念多年在外工作的弟弟和妹妹,常常为此落泪。妹妹在航空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北阎良,怀过两次多胎子女,结果孩子出生后均因条件艰苦而死亡,直到第三次怀孕,妈妈坚决让她回北京生产,才有了一儿一女。

同院邻居们都称她王善人

爸爸妈妈是善良正直的人。他们是严父慈母,对子女严格管教、慈爱有加。他们珍视友谊,真诚待人,在科学、教学、文化界有许多朋友。

抗战期间,父母在十分贫困的情况下,尽力对遭遇困难或生病的学者、青年给予真诚的援助和关怀。记得在昆明时,有一次,突然有人用担架送来张钰哲伯伯,他因胃出血情况危急。当时他家在重庆,他独自一人在昆明凤凰山天文台工作。虽然家里生活艰难,但爸妈还是收留了他,并对他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精心护理,直到他基本康复。多年后,张钰哲伯伯说:“患难见真情,你们的爸妈就是这样,我永远不会忘记。”

抗战胜利离开昆明时,周培源伯伯把他们收留的一个云南女孩亚莲托给爸妈,以后亚莲就成了我们家的一分子。后来爸妈送她去学习,她成为一名技术工人,成家立业。

“文革”期间,妈妈总是想方设法对蒙冤的故交给予精神与物质上的支持,事后从不向他人说起。同院邻居们都称她王善人。

妈妈于1994年5月离开我们随爸爸而去。病重期间,她特别关照:“我的后事一切从简,不要惊动亲朋好友们。”她总要我牢记爸爸多年的教诲,好好工作,关心哥哥弟弟妹妹!

弟弟写了一首“碑铭”刻在她的墓碑上:“历尽风雨艰辛,一生克己为人。迎送世间冷暖,慈母恩泽长存。”

(责编/陈小婷 责校/张超 来源/《老照片(第八十二辑)》,吴希如等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

猜你喜欢
昆明爸妈爸爸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云南画报(2022年3期)2022-04-19 11:16:00
爸妈的约法三章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0
因为爸妈只有你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36
昆明美
民族音乐(2019年2期)2019-12-10 13:14:55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中国(韩文)(2018年6期)2018-06-25 07:10:44
我爱爸妈
我和爸爸
中华家教(2017年2期)2017-03-01 16:29:25
爸爸
琴童(2016年12期)2017-01-16 11:15:38
爸爸冷不冷
37°女人(2016年7期)2016-07-07 18:58:11
可怜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