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丽
(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亦是工业、服务业发展所依赖的重要产业。我国农业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是实现农业综合风险可控,而综合风险防范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化解农业综合风险的重要手段[1]。因此,全面了解我国农业综合风险及其防范,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1 资源生态环境约束风险增强
资源环境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资源生态环境的特征对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的基本农情是人口多、土地少、水量分布不均,包括水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短缺问题成为抑制农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首先,农用水紧缺问题尚待解决。尤其是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水量占比较少且分布不均。同时,非农业用水量快速增加,挤占农业用水,导致农用水紧缺现状进一步加剧。其次,耕地质量退化。近年来,土地弃耕化现象十分明显,使得耕地质量严重恶化,在粮食安全战略日趋重要的背景下,农业耕地质量直接影响保障人民基本口粮的能力。而当前我国旱涝保收耕地面积严重不足,高质量耕地面积占比小,耕地要素恶化问题加剧,尤其部分区域耕地质量危机十分突出。再次,环境污染的风险进一步突出。我国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威胁着我国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最后,碳减排压力大。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为应对气候问题而做出的庄严承诺。当前农业碳排放量仍居高不下,由于排放基数不清、减排技术落后,同时随着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导致我国农业碳排放量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2]。
1.1.2 自然灾害风险频发
我国幅员辽阔,在地形上东中西阶梯差异十分明显。正因如此,我国具有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灾害多种多样。例如,北方地区以大风、冰雹等灾害影响为主,南方则以集中、连续性的强降雨灾害为主[3]。此外,干旱灾害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而低温冻害和雪灾对北方个别省份的畜牧和果蔬产业具有重大影响。我国的各类自然灾害风险特征愈发明显。首先,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特别是旱涝、台风、冰雹等极端恶劣气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其次,农业灾害影响范围甚广,也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例如,2019 年,黑龙江作为受灾情影响损失最严重的省份,粮食等农产品受灾面积高达3 540.7 hm2,相关经济损失达到了221.4 亿元[4]。最后,全国各地极端天气频发,这也必然会加剧我国农业生产的严峻形势。
1.1.3 生物安全风险加剧
近年来,农业面临的生物安全风险类型愈来愈多,复杂性和传导性不断增强。一方面,例如禽流感、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的发生概率仍在上升。另一方面,植物病虫害防治难度加大。受极端恶劣天气影响,外来病虫害来源增多,近几年受影响的农业面积不断增多,导致严重的粮食损失。同时,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农业外来物种入侵渠道更加多样,入侵风险逐年增加,农业综合风险防治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5]。
1.2.1 市场风险影响加剧
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严峻,我国农产品市场风险的波及范围更广,造成的经济影响更大。一方面,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许多涉农政策逐步向国际靠拢,因而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波动必然会波及我国农产品价格。另一方面,价格波动会影响市场供求,降低农业生产效率,导致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从而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6]。
1.2.2 农业科技推广风险提升
一方面,我国农业正面临科技创新风险,特别是核心专利和农业原创性技术创新等。以美国为例,仅在2008—2018 年,美国申请的农作物高质量专利便达2 394 件,我国却仅有204 件[7]。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技术化推广效率较低,不仅是由于技术推广体系薄弱,更是由缺乏专业人才和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所致。
在水利建设方面,首先是提高农田建设标准,比如推进粮食核心产区的田园灌溉、土地平整化以及输配电建设等。其次,对耕地质量进行常态化监测与评价。在农业农村交通建设方面,全面推进村村通马路政策的实施,提升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性,有效规避流动性风险。在基础通信方面,随着拼多多、淘宝等各大电商平台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农产品经销渠道和服务群体不断增加。在农业生产安全监测方面,近年来,我国逐步强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设计实施了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流通等环节的风险监测系统。
一方面,扩大数字技术的运用,快速锁定农业灾害发生迹象的阶段和范围。在我国农业综合风险防范中,通过系统地使用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化解各类自然灾害风险,达到灾前防范的目的。灾害发生时,有效监控灾害演化的动态过程。在灾害发生以后,可以准确测量受灾程度,制定精细化的应对标准。另一方面,将生物技术引入农业生产中,大幅提高农作物抗病虫害、抗寒、抗旱等性能,降低潜在风险。
农作物病虫害的统防统治与绿色发展是防范病虫害风险、降低农药使用量的有效举措,是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16—2020 年,我国农业农村部在打造示范基地方面,以粮油作物和经济作物为重点,共建立600 多个试点基地,推广绿色发展模式。在农企合作方面,积极推进经营主体与农业生产企业进一步合作,综合提高农业农村抗风险能力。
通过人工影响天气是实现农业综合风险灾前防控的重要手段。主要内容是使用技术手段人为干预气候状况,来减轻或规避潜在的重大自然灾害,特别是在作物生长的重要时节。例如,通过使用运载工具向空中播撒催化剂以达到人工干预天气目的,这种技术在我国已十分普及,人为干预天气在农业养殖、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通过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稳定作物生产水平,确保人民粮食安全,是我国强农惠农政策的核心内容。逐步扩大保险服务网点,加强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同时,我国农业保险补贴规模不断扩大,补贴形式不断增多。在保险服务方面,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手段,精准锁定投保地段、准确测算投保面积,实现了农业保险精准化服务。
灾害救助是指对于因受自然灾害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生活而给予援助和救济的一种社会补助制度。在自然灾害多发和全球气候问题严峻的背景下,农业灾害增多,有效预防并应对农业灾害呈常态化管理趋势,稳定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完善农业灾害救助体系。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风险防范稳中发展,分层级按照大、中、小风险展开管理,初步构建了多主体、分层级的农业综合性风险特色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工具方面,由传统的依靠自身经验和政府救济为主导,逐步转变为依靠市场化和政策性工具为主。在财政支持体系建设方面,各级政府设置了专门的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专项补贴预算以及畜禽疫病防治补贴。
总体而言,我国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尽管农业生产的风险防范与应对举措大幅优化,但当前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依然存在很多漏洞。如何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提高风险管理系统性和科技性,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综合风险具有多变性、突发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农业风险防范体系必须系统谋划。由于制度层面有待完善,农业初级风险一般会通过制度设计缺陷滋生出更多的综合性制度风险。现阶段,我国农业综合风险管理职责主要分散在农村、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即便处于同一部门也分别由不同组织机构负责,各组织机构间的职责分散,致使信息碎片化问题突出,部门彼此间缺乏高效的沟通机制。这种碎片化管理体制与现阶段农业管理的综合性与复杂性特点不匹配,会造成风险管理的短板环节。当面临农业突发性紧急事件时,受现实条件限制,有关机构应对风险往往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同时,相关职能人员对农业风险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知识储备欠缺,专业型人才不足,导致我国农业风险管理缺乏对系统性规律的掌握[8]。
在当前严峻的国际背景下,风险因素趋于多因化,风险来源复杂化,农业综合风险与各类社会风险已不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风险综合性上升,风险来源更加多元化,责任主体模棱两可。这对我国农业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标准,对防范体系系统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风险影响各类主体,波及面广,顶层管理、统筹规划需要的措施较多。而我国目前的风险预防和应对措施往往是点式散装,各职能部门间缺乏高效的衔接,尚未达到理想的综合风险系统性管理效果。就风险管理现状而言,仍由政府主导,其余有关机构管理措施薄弱[9],由政府发放的生产补贴远大于农业间接补贴。就保险与再保险工具方面而言,农业保险保障力度不足,损失赔付标准不够明确、金额不够精准,农业保险成本较高,而且有关金融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农业保险市场发展相对落后。整体来看,农业风险防范的系统化、多元化的管理体系尚未形成[10]。
目前,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各类农业综合风险的形成与衍生路径更加多元化、复杂化,传统的风险管理措施与分析技术往往难以应对。而公众对新型的风险管理技术缺乏足够的了解,尚存在认知盲区,导致新型科学技术在应对农业风险方面的参与度有限,风险防范的科技支撑不深入。例如,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粮食作物的理解具有偏差,从而使该项技术在农业风险管理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兴起,如何将这些现代化技术融入农业管理的全过程,将科技赋能于农业生产以增强风险防范的科技支撑性是现阶段重要的研究方向[11]。
培养整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必须强化各市场主体的农业风险防范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政策合力,共同解决我国农业目前面临的综合风险挑战。近几年我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表明,越是风险防范短板,就越容易成为特大灾害频发点,更应将其作为风险防范的重点。而各类主体防范意识的不足则是导致农业综合风险的本质原因之一。因此,有效应对农业风险,必须不断深化统一和政府、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各类企业法人以及自然人主体对农业综合风险防范的认识。
为提升风险防范效能,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不断深化风险管控体系的研究深度与广度,深入探索和思考重大理论问题、实践问题。一方面,要形成全面的风险管理的学科体系,不断培养专业型人才,争取在农业核心技术与关键问题方面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加强技能人员职业继续教育,通过专业技能培训、研修、特色案例教学分析、专业咨询、一对一培训等多种途径和方法为综合风险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
借鉴国际上农业综合风险管理成效显著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备中国特色的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病虫害防治、国际合作、农业贷款担保、保险期货等多种农业风险防范新型管理工具。同时,加大政府对农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风险防控监测体系,完善生物灾害防治队伍,有效规避农业风险跨地区叠加。鼓励借助5G信息技术,创新涉农金融工具,尤其是在农业保险和再保险方面,稳步扩大投保覆盖面,提升保险补贴标准,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农保运营成本。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必然要求。实现农业风险的有效防控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质量效益有待提升、竞争力不强、受风险冲击的影响较大等挑战,故而全方位、多层次地认识我国农业综合风险防范的结构和特征,对于实现农业管理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明了我国农业的综合风险特征,接着介绍了我国农业风险管理的结构、面临的主要挑战和目前已取得的成效,最后针对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应对建议。全文立足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需求,从风险防控角度,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