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动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探析

2023-08-17 10:41宋广林
南方农机 2023年13期
关键词:逻辑成果攻坚

宋广林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 保定 071032)

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统筹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两大战略任务。长期以来,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在助力乡村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高校师生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政策规范为指引,高校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优势力量,这既是其服务国家、社会和群众的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又是其加快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1 文献综述

消除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驱动。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文献,本文发现学术界针对巩固拓展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研究主要围绕其理论渊源[1]、科学内涵[2]、政策演进[3]、问题难点[4]、战略演进逻辑[5]、实现机理与模式[6]等。随着国家政策的全面部署和学术研究的广泛开展,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研究视角逐渐全面深入,研究内容涉及“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等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研究方法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到“理论结合实证研究”,逐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研究阶段也从“巩固衔接”过渡到“拓展提升”再到“创新驱动”。

目前,从高校视角分析推动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帮扶模式[7]、实现路径[8]等。巩固衔接层面,高校参与脱贫攻坚注重以新理念、新机制精准提升教育扶贫成效[9],从教育扶贫到经济脱贫,推动实现高校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精准发力[10],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创新构建高校助力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11]。拓展提升层面,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12]。城乡融合发展需要以科教融合为突破口[13],高校作为科教融合的重要主体,通过科技帮扶产业、技能培训等途径,为农村转型发展精准助力[14]。创新驱动层面,高校聚焦教育、智力、健康、科技、社会和创新多个视角[15],通过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的高校综合帮扶模式,突出自身专业、科研、人才和智力优势,找准切入点和落脚点[16],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创新路径。

综上所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相关研究已相对广泛和深入,而从高校视角分析推动两者有效衔接的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下沉研究缺乏理论基础的支撑和实践融合的推进,实践路径缺乏创新性和及时性。相比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在分析高校推动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转换的基础上,从实践层面总结归纳了高校推动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创新路径。

2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高校逻辑转换

“十四五”时期,我国农村发展步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深度交融阶段,高校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重要主体,在人才资源、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准确把握两大战略的内在逻辑关系,明确高校在推动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的发展阶段和具体工作方向,有助于更好发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并形成组合效应。

2.1 逻辑关系

统筹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辩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协同联动基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两大战略任务,具有极强的内在联系和承接关系,两者理念目标互通、体制机制相融、多元主体一致[17],脱贫攻坚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的,解决的是客观存在的农村贫困问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间的矛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以脱贫攻坚成果为基础,着眼于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是稳定脱贫成果的有效保障[18],两大战略相辅相成、互促共进。巩固和拓展是一种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既要保持现有制度和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又要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在观念和体制机制上勇于创新,实现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高校既是重要的责任主体,又是制度改革创新的受益者。高校通过统筹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推动两大战略有效衔接,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又会不断推进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发展。

2.2 逻辑转换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高校在推动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不断依据国家政策目标导向持续优化帮扶理论和实践政策,以加快实现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逻辑转换,高校扶贫行动、扶贫机制、扶贫动力、扶贫目标逐步实现了从触及表面到深扎乡村、从单一扶贫到融合扶贫、从外源输入到激发内生、从脱贫兜底到乡村振兴,实践转向实现了从探索快速脱贫路径、着力农民生活脱贫、提升农村脱贫能力,到构建防贫长效机制、助力农民全面发展、增强乡村治理能力[19]。从助力脱贫攻坚到推动乡村振兴再到实现共同富裕,从巩固衔接到拓展提升再到创新驱动,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但各阶段的根本目标和行动逻辑却是高度一致和契合的。在准确把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全面梳理高校推动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逻辑转换,是实现二者有效衔接融合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具体而言,高校推动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转换集中体现在政策、理论、实践等几个方面的逻辑转换上。

2.2.1 政策逻辑转换

在乡村发展的不同阶段,与时俱进优化调整农业农村政策,持续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发展,有利于准确把握“三农”工作重心,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然而脱贫攻坚阶段的政策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下个阶段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目标相通、内容共融、主体一致、体制互促等政策共性,但也因两大战略存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协同关系而产生政策差异[20],从脱贫攻坚到两大战略有效衔接,再到全面乡村振兴,体现了政府的政策注意力转型,相应的政策逻辑也发生改变[21],新发展阶段有必要进行新政策逻辑转换,既要充分运用脱贫攻坚成果,又要审时度势认清新阶段发展目标需要,加强过渡阶段政策转换,做好财政、金融、土地和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高校从历史纵深视角把握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政策逻辑转换,经历了从宏观目标到微观政策,从精准帮扶到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以推动实现乡村振兴,高校的帮扶行动从未止步,而是积极探索帮扶转型创新。

2.2.2 理论逻辑转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提出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从具体现实国情需求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22]。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必然要从全面脱贫阶段历史性转移到乡村振兴阶段,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也将中国化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同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共同富裕目标下,两大战略共同承担起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使命[23],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当前阶段需要在提高脱贫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缓解农民的相对贫困问题[24]。

作为脱贫攻坚理论的重要实践者,高校一直是参与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力量。根据政府主导推进和社会积极参与联动的逻辑,政府需要进一步引导社会、市场力量积极参与,发挥联动效应[25]。高校在参与扶贫工作过程中,联合政府和社会不断整合校内外优势力量,构建多样化扶贫类型,形成从单一扶贫向多元融合扶贫模式的转换。脱贫攻坚阶段,高校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旨在解决贫困群体基本生存问题和贫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问题;乡村振兴阶段,高校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同一体化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26];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高校扶贫机制将由特惠与普惠并重逐步向全民普惠过渡,推动实现扶贫动力由“外源带动”向“内生增能”转换,促进乡村提质升级,走高质量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2.2.3 实践逻辑转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时期,必须解决好利益分配不均的矛盾、构建脱贫后续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才能实现两大战略平稳过渡[27]。脱贫攻坚阶段,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农村人居环境和文化底蕴大幅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显著提高,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趋于完善,而接续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既要充分借鉴已有成果和经验,又要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转换实践逻辑,明确新时期目标任务,继承和创新并举,以联合促进实现乡村振兴。

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坚持以当前城乡发展现实国情为依据,以政策逻辑和理论逻辑转换为基础,引导高校和社会联动促进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实践逻辑转换。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将由巩固衔接到巩固和拓展并重再逐步转向拓展提升,脱贫攻坚阶段,高校积极探索帮扶机制、创新扶贫模式并形成典型案例,为全面脱贫提供了宝贵经验;巩固衔接阶段,以脱贫成果为基础,高校可依托扶贫成功经验进一步巩固脱贫地区和人口内生发展动能,激活乡村全面发展活力;拓展提升阶段,高校参与乡村振兴将由阶段性帮扶到阶段性和长期性并重再逐步转向长期性发展,在已有脱贫成果和扶贫机制的基础上构建长效返贫机制,推动乡村振兴的长期性发展。

3 高校推动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创新路径

3.1 深化高校农科教育改革,培育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保证培养数量的同时还应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教育部门和农业部门可通过对相关涉农学科的资金和政策倾向,鼓励引导和支持高校结合自身特质和类别自主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如开设“耕读教育”“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课程,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如构建农教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竞赛型校村衔接模式等培育模式。引导高校政策制定从推动脱贫攻坚向促进乡村振兴转变,提高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强高校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多种大学生农村创意创新活动,完善人才培养多样化评价机制,培育在高端前沿技术、产业、文化、组织等方面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层次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3.2 搭建城乡融合智慧平台,打造多元网络协同中心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与科技创新优势,搭建高校嵌入式城乡融合智慧平台,打造多元网络协同中心,实现多方资源信息互联互通互享。一是搭建城乡融合智慧平台,精准对接高校与政府、企业、乡村等主体间的现实需求,形成高校知识经济圈,提高多元网络协同发展中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二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收集并筛选分析数据,针对地区特色产业和城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构建“互联网+教育”模式,实现相关领域专家在线远程指导和教学,有效改善涉农专家与农村人才教育体系的搭建问题。同时,联合国内外知名数字经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线上线下双线互动,洞察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前沿问题,提高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协调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城乡“数字鸿沟”加速弥合。

3.3 拓宽科技创新转化思路,构建理论实践联动机制

科技创新可以不断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供给质量,高校作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应充分利用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强化农业前沿理论和重大基础理论的研究,集群专业优势、集成创新技术、探析发展模式,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主动权和决定权。同时,完善高校专家学者深入乡村帮扶的制度,以项目为连接纽带,探索政校企农间的综合协调机制。一方面,高校专家学者可利用自身专业基础来破除乡村发展困境,助力乡村建设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专家学者也能基于实践现实进一步优化理论创新,进而形成理论与实践联动的高效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逻辑成果攻坚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