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欣 马端杰 胡志平
广西国有高峰林场,广西 南宁 530001
2021 年2 月19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同年4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首次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以专门文件的形式进行了制度化表述。在多方面政策措施的高位推动下,生态价值转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开始频繁出现于各大媒体平台,成为近年来出现的新鲜词汇。在林业领域,对这一事物的研究已呈现全面展开之势。笔者以近年来广西国有高峰林场在生态价值转化上的做法与成效为例,对落实生态价值转化举措推动国有林场加快发展提出建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刻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一理论是对生态文明特征的形象诠释。从通俗层面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既包括金山银山的社会富足,也包括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人类发展的财富,借助绿色生产技术创新应用、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有效打通生态价值转换为经济价值的通道,使民众在价值转化中既收获财富,又获得满足感。近年来,经过不断的研究、实践,生态价值转化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已成为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利条件和推进国有林场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
为建立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民生、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建设新体制,2015年3月我国国有林场改革正式启动。之后6年,各部门积极支持,各地区积极落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完成了各项改革任务,实现了保生态、保民生的改革目标。截至2020年底,我国国有林场共有森林面积0.560亿hm2,森林蓄积量38.1 亿m3,超额实现了森林面积增加0.067 亿hm2以上和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m3以上的改革目标。通过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国有林场每年减少森林资源消耗556万m3,占改革前年采伐量的50%[1]。
2020 年12 月10 日,中国林场协会会长姚昌恬发表《巩固好改革成果实行高质量发展——对国有林场后改革时期发展的思考》的署名文章,提出国有林场进入了“后国有林场改革时期”[2],指出国有林场再次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新机遇。而“生态价值转化”这一事物的出现是国有林场面临的新发展机遇之一。国有林场在取得明显改革成效的基础上,在生态价值转化上进行了新尝试与新实践,生态价值转化的成功实践呈现多点开花之势。
例如,2021 年以来,河北省大力推进首创性改革探索,以塞罕坝机械林场及周边区域固碳项目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创新建立降碳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其他国有林场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河北模式。2022 年8 月23 日,在承德市举办的塞罕坝降碳产品价值实现暨金融机构授信签约仪式上,塞罕坝机械林场、兴隆县寿王坟林场等单位提供的8个降碳产品项目被12家企业购买,购买量达41.71万t,实现价值转化2 460.59万元[3]。
在国有林场中颇具影响力的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也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成功转化。根据中国林业科学院发布的《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研究》,2015 年原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启动并下达的“生态文明制度构建中的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项目研究成果显示,原山林场森林每年生态系统固碳量为2 828.63 t,每年固碳释氧功能价值量3 173.57 万元,每年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量达1.894 8 亿元[4]。可见,该林场生态建设成果显著,林业碳汇潜力巨大。
浙江省林业局于2021 年提出了建设未来国有林场的设想,将未来国有林场建设目标设定为“生态安全、智治管理、绿色发展、和谐共享”。淳安县林业总场作为其确定的未来国有林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标志性成果展示单位,为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新经验。作为国内少有的大型库区林场,淳安县林业总场围绕淳安县特别功能保护区建设要求,实现由单纯“看山看水”的保护模式向“生态保护、绿色发展”齐头并进转变,采取了独具千岛湖特色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模式。截至2021 年2 月,淳安县林业总场森林覆盖率从1962 年建场之初的23.6%上升至94.3%,活立木蓄积量从1962 年建场之初的8 万m3增加至343 万m3,实现价值转化32.4亿元[5]。
上述生态价值转化实践表明,决定“金山银山”成色的是“绿水青山”的价值[6]。因此,各地要不断创新思路,建设各种各样“绿水青山”通达“金山银山”的桥梁,从不同领域打通“两山”转化的新通道,不断丰富生态价值转化的路径。
高峰林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规模最大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总量大,全场森林经营面积10 万hm2。近年来,高峰林场以经营培育高质量的森林为主轴,增资源提质量,调结构优生态,稳增长惠民生。“十三五”时期,高峰林场重点抓好国家储备林基地、“金山银山”工程、西江经济带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等建设,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量“双增长”及森林质量、森林结构“双提升”。该林场森林面积由2016年的6.80万hm2增加至2020年的6.98万hm2,净增0.18万hm2;森林蓄积量由2016 年的400.00 万m3增加到2020 年的490.99 万m3,净增90.99 万m3;林地生产力由2016年的63.8m3/hm2增加至2020年的93.7m3/hm2,净增29.9m3/hm2;培育珍贵树种0.10 万hm2,储备林规模达3.30 万hm2,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面积为0.30 万hm2[7]。同时,高峰林场科学调整树种结构,开展桉树纯林改造、乡土珍贵树种混交、中大径材定向培育等工作,全场混交林比例从2016 年的11.8%提升至2020 年的24.6%,林分质量明显提高[7]。
由高峰林场控股的广西森工集团拥有6 家人造板企业,投产8 条人造板生产线,形成以中高密度纤维板、刨花板、胶合板及进口木材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广西森工集团打造的“高林”牌人造板已荣登中国板材十大品牌榜,广西森工集团已成为欧派、索菲亚等知名家具品牌的战略合作供应商,年产量达160万m3,居全国前列。2021年,广西森工集团与13家区直林场签订近66.67 万hm2林业碳汇合作开发协议;森工智能公司自行研发的智能伐木机(头)完成产品定型。广西森工集团在各地收购木材,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高峰林场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生态富民产业。以“环绿城森林旅游圈”为目标打造的高峰森林公园于2019 年建成并试运营,是国家4A 级景区,也是重要的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基地和森林康养产业基地。当前,高峰林场大力推进产业强场,高峰城大型仓储物流中心等一大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助力广西打造万亿元绿色产业;采取林菌、林笋、林药三大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开发了灵芝、红托竹荪、草珊瑚等一系列生态产品,建立了产品生态质量管理溯源体系,打造了林下仿野生种植灵芝示范基地。高峰林场的生态富民产业带动了周边村屯经济发展,呈现出生态增优、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稳步发展态势,打开了群众致富增收的大门,用好了绿色发展的“金钥匙”。
高峰林场利用高峰森林公园,大力书写文化高峰的新文章。高峰森林公园拥有我国最古老的中越友谊林,其是用20世纪60年代越南民主共和国第一任主席胡志明赠送给周恩来的灰木莲种子培育的。高峰森林公园内的高峰坳景区曾是桂南会战高峰坳战役之地,景区建设了党性教育基地和广西首个林业艰苦创业馆,是生态文明实践教育的重要场所。
高峰林场坚持以党的领导统揽精神文明建设,对标“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建设壮美林业”的要求,明确了“创建文明单位 共建壮美高峰”的创建工作定位,扎实开展文明创建的各项工作,先后获得自治区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目前正在积极创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经过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林场变得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焕发出耀眼的光辉。环境舒心宜人、职工热情敬业、书声沁人心脾……这一系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交相辉映的画卷,是高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真实反映。
缘起于浙江省、践行于全国的“两山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根本遵循。“两山论”的基本要求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生共荣,既要实现“富”,又要获得“绿”,隐含的真实意蕴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国有林场应紧紧围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要求,主动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站高一点、看远一些,不仅要盯着现实市场,而且要开拓潜在市场;应研究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提高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寻求新的发展增长点,多途径挖掘、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增强生态产出的能力。例如,国有林场不仅仅提供传统的林木产品和林下经济产品,还应进一步挖掘“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提供如森林生态旅游服务、森林生态康养服务、森林生态研学服务等创新型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高峰林场既产出原木、板材、竹笋、灵芝等传统生态产品,又打造了高峰森林公园,将森林打造成民众喜爱的地方,充分挖掘了森林生态的价值。
只要有绿水青山,就能赢得金山银山。只有培植优质的绿水青山,才能有丰厚的、长久的金山银山。国有林场应着力抓好森林经营,不断提高森林的碳汇能力;要重视科学推进森林质量提升,以“调结构、提质量、增碳汇”为主攻方向,持续加强中幼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补齐历史欠账,推进森林经营“提标培优”转型,助力我国森林资源从“绿起来”向“好起来”转变。例如,广西国有高峰林场于2021 年10 月制定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高峰林场“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和供给优质生态产品为主攻方向,着力加大生态公益林林分保护、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树种结构调整、低产低效林改造、乡土珍贵树种培育、国家储备林建设、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商品林“双千”基地建设等工作力度,分类实施精品林和标准林建设,持续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着力打造“绿色高峰”。一是精准提升优质种苗供给能力。在规划期内保证优质种苗生产数量,且满足树种多样性需求。二是着力加强森林生态修复。强化生态公益林管理和天然林保护:对于天然商品林尽量减少人工干扰;对生态公益林通过适当的抚育间伐和低效林改造,提升其建设管理水平和林分质量。三是全面加强优质森林资源培育。依据适地适树原则,因地制宜确定造林树种和经营模式,实现综合效益最优化。稳步推进中大径材林培育,加强集约经营,适度延长树木轮伐期。实施沃土工程,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四是扩大场外造林规模。开展“扩规模、增效益”行动,稳步扩大场外造林规模,确保林场森林经营规模和资源总量稳定增长。
国有林场应秉承“绿色发展”理念,遵循“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原则,将培育生态产业与生态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如高峰林场围绕绿色发展,建设森林生态多功能区、集约经营商品林区、林产加工精品产业园区、土地综合利用开发区,进一步做强林场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聚集发展,推动林产品生产及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发展壮大生态旅游产业,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
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全国大健康产业有加速发展之势,国有林场在此机遇下大有可为。各国有林场可借鉴高峰林场的经验,抓住全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机遇。高峰林场将高峰森林公园作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大力优化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环境,筑巢引凤,招商引资,与文化旅游、卫生健康、中医药等管理部门加强合作,推动“花城绿谷”“高峰智慧城”等关联产业项目建设实施,推动高峰阁、四季花海、熊猫馆、列车风情馆及森林博物馆等森林地标性旅游项目建设,完善森林康养基础设施,提高森林康养服务水平,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种类、高质量的森林康养服务,助推经济“健康增长”,创造社会“健康财富”,提升人们“健康福利”。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但其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不容忽视,可在生态价值转化上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高峰林场重视文化传承与发展,将“山高人为峰,林阔心无界”的理念融入森林文化建设,连续2 年承办了广西党政军及社会各界义务植树活动,承担了广西邕城植绿护绿的神圣使命,以行稳致远的定力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壮美高峰”高质量发展。鉴于此,国有林场应重视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森林康养文化体系建设,深入挖掘森林文化、知青文化、书香文化等绿色生态文化,鼓励创作森林康养文学、书法、摄影、音乐、影视等文化产品,写好生态文化新篇章。
积极推进生态价值转化可为国有林场加快发展积聚机遇、增强优势、补齐短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有林场在生态价值转化过程中,应倡导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将原有的森林生态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对原有生态环境进行合理开发,通过合理的改变、优化直至转化,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上实现“三丰收”,最终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