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以北京城郊地区村庄为例

2023-08-16 07:44卜德强
乡村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村庄现代化村民

张 然 卜德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4

1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意义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重要议题。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保障农业产出与供给,才能稳定人心,保持社会安定,进而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以农强带国强。其次,农村是从古至今人民劳作和生存的地方。从文化层面看,其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仍然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现实层面看,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且承载着诸多人口,农村的稳定与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最后,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力军,是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基石。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农民。帮助农民拓宽增收渠道、实现生活富裕,是我国政府努力的重要方向。综上所述,“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解决“三农”问题,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近年来世界格局的动荡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稳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因此,要守住农业基本盘,将发展视野聚焦于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农村,在变革中保发展。在城乡界限逐渐模糊的今天,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且农村蕴藏着庞大的市场潜力。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与农村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对“三农”问题的探索进入新阶段。我国应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多的耐心,聚焦解决“三农”问题,在全球化发展浪潮中走好符合我国农情、国情的特色发展道路。

2 乡村振兴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系

2.1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1]由此可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前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有三,一为“物”的现代化,二为“人”的现代化,三为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基于此,孙德超等[2]对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架构分解:“物”的现代化是基础支撑,包含物质的丰富与技术的创新及应用,在农业强国概念的引领下,进一步强调农产品供给保障的重要性;“人”的现代化是内在动力,包括深度挖掘农村人力资本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是管理保障,用以营造稳定的农村发展环境。

2.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与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3]高度一致。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对农产品供给、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等“物”方面的保障与改善,促进农民自身素养能力、生活理念及其享受的社会保障与福利体系等“人”方面的提升,同时能够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应对复杂诉求的能力,丰富村民自治组织形式,从而稳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形势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良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

3 农业农村现代化背景下北京城郊地区村庄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

北京市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路径探索上已初见成效。在村庄建设方面,北京市从2018 年开启了为期3 年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分类整治农村环境,各区都较好地完成了美丽乡村规划目标。

在产业发展方面,北京市近郊各区的农业已逐步实现差异化发展,打造出了地标性农特产品,如昌平草莓、大兴庞各庄西瓜、通州大樱桃、门头沟京白梨、平谷大桃等。今后,城郊地区各村庄需要进一步打响地区品牌,充分发挥各区的农业特色优势。近年来,京郊周末短期休闲度假游逐渐兴起,引领城郊地区村庄发展乡村旅游。北京城郊地区村庄呈“北疏南密”的分布特征,东南部村庄密度较大,西部、东北部和北部村庄较少。赵之枫等[4]对京郊9 个区480 个乡村景点的方位和路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超50%的乡村景点可驾车于2 h 内到达,在时间上可满足市民近郊游的需求。但是,由于周末短期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乡村旅游项目若进一步同质化发展,市场会逐渐饱和[5]。北京市近郊地区要想实现长远发展,需要结合地区实际,制定有特色的村庄发展规划。

3.1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3.1.1 坚守粮食安全底线,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首先,应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对大部分村庄而言,耕地是村庄最坚实的发展基础。农村发展要坚守当地耕地保护标准,确保落实上位国土空间规划所下达的耕地保护任务,严格保护村内的永久基本农田并确保其布局稳定、数量不减、质量有所提升,加强对耕地量、质与生态的“三位一体”保护。

其次,应确保粮食产量稳定。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村域内良田粮用,开展撂荒地、非粮化耕地整治。复耕复种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先,稳定农作物播种面积。同时,落实管控措施,强化监管核查,从源头上加强管控。

再次,应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当地应充分利用首都科技优势,积极对接上级主管部门或农业科研机构,向上争取农业技术支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以村庄为单位组织号召技术人员下乡进行技术培训,帮助农民学习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促进种植方式向机械化、智能化转变,整体提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数字化、标准化水平,以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农业增效。

最后,应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当地应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推进化肥与农药零增长,强化秸秆、禽畜粪污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同时降低生产投入,形成良性循环,加快农业绿色发展。

3.1.2 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补强文旅产业链。立足不同区、镇的现状,因地制宜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例如,依托村庄的农田资源和现代化基础设施等,挖掘当地农业特色,引导农业生产追随市场需求,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6];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重点发展集农特产品绿色健康生产、田园蔬果采摘、民宿等于一体的乡村休闲度假游,促进农业特色化发展;将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使农事活动成为体验乡愁的载体,突出人文特色,促进农业长远发展。北京城郊地区可以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民宿产业,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发展特色农业,加大特色农业品牌开发力度。一方面,各村庄应发挥农业优势,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将特色产品打造为国家级或省级名特优新农产品,加快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积极学习大兴西瓜、平谷大桃等农产品的成功经验,打造区域性农产品品牌。另一方面,当地应拓展农业产业功能,使农业产业基地成为乡村游新去处,以农促旅,以旅促销,优化旅游产品供给体系,进一步打响地方特色农业品牌,提高村庄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发展民宿产业,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坚持以旅带农的发展理念,以民宿产业的发展,带动打造休闲农业、文化深度体验、健康养生、生态观光、农村电商等新兴农文旅融合业态。一是充分美化村庄主体,打造新乡村示范区。可以融入乡土文化元素,改造村庄内的主要街巷空间,统一街道立面,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及道路两侧的微空间,因地制宜进行当地特色花卉、蔬菜的种植与展示,为村庄铸魂,涵养村庄文化气质,打造富有乡土特色的示范性庭院小空间,以多样化方式活化乡土文化,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二是选取主要街巷空间的部分民房进行高标准改造,发展特色民宿、星级农家乐、家庭客栈等乡村旅游项目,并在其中植入生态采摘、养生SPA、特色农家餐饮、乡土文创、品质住宿等休闲度假业态,促进农村产业多业态发展,打造以乡土艺术与乡野生活美学为主导的精品村落。

3.2 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增强农村居民幸福感

3.2.1 加强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增强村民环境卫生观念。首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根据区镇国土空间规划、当地环境保护要求、污水利用情况、受纳水体的水质水量等条件综合确定排水方式,逐步完善村庄排水系统,保证村庄内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严防废水和污水排放至村内的同时整治现有黑臭水体,用生态手段修复河道,美化河道空间。

其次,做好农村垃圾收集工作,探索建立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对村内垃圾箱进行科学布局,明确管理措施,防止出现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健全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并加强日常运行监督,如可以设置户用分类垃圾桶。对于有毒有害垃圾,安排村内保洁员巡回统一收集处理。

再次,从农村居民实际需求出发,务实推进“厕所革命”。积极推进粪污的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建立粪污收集利用体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推进厕所改造,重点改造优化农村公厕,应综合考虑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设施等人流较大处的需求和服务半径等因素,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公厕,并加强日常管护,从而提升村容村貌。

最后,改善村容村貌,尊重乡土文化,促进村庄美丽蝶变。具体而言,一是要整治村内环境。应拆除违法违章建筑,杜绝私搭乱建现象,整治杂物堆放、乱贴乱挂、占道等乱象;结合市政管网入地工程梳理道路上空的杂乱电线,开展常态化的村庄清洁整治行动,打造整洁的村庄环境。二是进一步美化绿化村庄。遵循见缝插绿、户前绿化等原则,尽量采用乡土树种,平衡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配植时综合考虑季节性、色彩、造型等要素,打造“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村庄景色。部分宽度受限的道路可进行单侧绿化,如在道路院子大门一侧规划宽度适宜的绿化带,在院墙一侧采用植草砖。随着村庄环境与面貌的整体性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其环保观念也会随之增强。三是要尊重乡土文化。保持现有空间格局,保护村庄所依存的自然环境,合理整治村庄风貌,协调统一村庄内建筑风格,保留具有村庄自身文化内涵和特色的空间,向外界展示原汁原味的村庄生活场景[7]。例如,保留村内农耕、晾晒作物、传统节日风俗等活动,传承极具村庄特色的靓丽村貌,增强农村居民的自豪感。

3.2.2 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打造宜居宜养的美丽乡村。首先,保留和改善村庄现有公共服务设施,遵循集约利用的原则,综合健康管理、养老服务、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等设施,集中设置在方便农村居民使用的地方。其次,将边角空闲地规划为公共空间,科学合理布局,以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最后,积极推行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公共服务赋能,对接城市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畅通服务通道,向农村输送更优质的服务。

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乡村旅游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改善农村水、电、路、物流、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实现乡村5G全覆盖。一是完善供水排水工程,依据村庄实际逐步淘汰自备井并选取适当水源,结合村庄道路改造铺设污水管道。二是完善电力工程,分离强弱电,集中捆扎各种分支入户的线路,清理废旧无用电缆和电线,有序整治村内电力线路。三是完善村庄道路建设,硬化村庄道路并加强养护,实现村村通和户户通,打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后一公里”。四是完善乡村物流基础设施,设置村级物流站点,积极与物流公司合作,畅通村庄特色农产品进城渠道。五是优化乡村5G 设施布局,提速降费,结合实际发展农村电商,激发乡村物流潜能,深度发展乡村产业。

3.2.3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高村民主人翁意识和安全意识。首先,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构建“村‘两委’+党员+群众”三级组织,村“两委”成员每人包联一个村民小组,每个党员联系5~10 户群众,实现党员联系群众全覆盖。组建支部主导、村民参与的村民理事会,完善村民会议等相关制度,引导村民参与村内事务与乡村建设,激发村民的归属感并提高其积极性,为村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其次,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保障乡村安全发展。强化抗震、防洪、消防、人防、社会治安等体制机制,保证其平稳运行。例如,定期检修维护村庄供水设施,加强主干道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道路抗震能力,设置紧急避难场所;对有洪涝危险的村庄,提前留出泄洪空间,并积极建立防洪预警预案;确保村内消防设施、消防通道和防火监控全覆盖;以数字化手段,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并加强安全宣传,增强村民防范意识,提高村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护乡村公共安全。

最后,完善村规民约,倡导文明乡风。让村民参与制定村规民约,强调文明素质、社会治安、消防安全、村风民俗、街道卫生、邻里关系等多方面内容,并且要充分利用村内文化服务设施开展活动,提高村民品德修养,同时积极发挥乡贤的引领作用,形成良好的村风,促进村庄稳定发展。

3.2.4 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活力。一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力村民增收。鼓励村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四方合作模式,加强与村内龙头企业的合作,商定并落实分红方式、补偿条件等具体内容。规范集体经济组织运作方式,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根据村庄的特色农产品生产情况,制订规模化生产计划,增强联农、带农、富农成效。二是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村民融资难题。村“两委”应加强与主管部门的联动协作,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还可以帮助推广农业保险,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村,激活农村要素市场,帮助农村居民稳步实现共同富裕。

4 结语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背景下,笔者以北京城郊地区村庄为例,探索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一方面,坚守粮食安全底线、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补强文旅产业链,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另一方面,从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治理体系、农村改革等方面着手,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增强农村居民幸福感。

猜你喜欢
村庄现代化村民
边疆治理现代化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村庄在哪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