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仙,金宗亭
(滨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 滨州 256600)
大豆既提供了人类食物中不可或缺的蛋白质和脂肪,又是许多工业原料的关键来源,如生物塑料和生物柴油。然而,大豆生产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病虫害的侵袭。大豆病虫害危害大豆根、叶、种子以及豆荚,它们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威胁到全球的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对这一挑战,急需有效的解决方案。而综合防控技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手段,得到了人们的关注。综合防控技术的目标是通过多元化、系统化的控制手段,解决病虫害问题,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对于农业生产者来说,大豆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是保障其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大豆病虫害的发生会直接导致产量下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全面歉收,对农业生产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病虫害的发生还会影响大豆的品质,降低大豆的经济价值,间接减少农业生产者的收益。因此,有效的防控技术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减少损失,提高收益,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
其次,对于全球食品安全来说,大豆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大豆是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大豆产量的波动直接影响到全球食品供应的稳定性。而且,大豆的品质也影响到食品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因此,大豆病虫害的防控不仅是农业生产问题,更是全球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再次,大豆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对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的贡献。化学防治虽然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但是过度使用农药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因此,研究综合防控技术,特别是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环保方法,能够在保障大豆生产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大豆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方面也具有深远影响。病虫害防治不仅需要相关人员对生物学、生态学、农业科学等多个学科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要求相关人员能够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如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生物工程技术等,来提高防治的效率和精准度,这无疑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豆灰斑病,是大豆种植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由真菌引起,主要侵袭大豆的叶片、茎和豆荚,给大豆生长和产量带来严重影响。大豆灰斑病在发病过程中有着明显的病征。初期,叶片上出现直径约为1 ~2 毫米的灰色斑点,形状圆形或不规则,表面覆盖着类似灰尘的菌丝。随着病害的发展,这些斑点会扩大并合并,形成边缘清晰、颜色浅黄的大斑点,受感染的叶片逐渐变黄、枯萎、干瘪,并最终脱落。通常,在潮湿和温暖的环境下,病原菌容易生长和繁殖,导致病害的蔓延。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对病原菌的存活和侵染也起着重要的影响。此外,大豆灰斑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对该病害的抗性程度也不同。
大豆炭疽病是大豆种植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它主要侵袭大豆的茎和豆荚,在潮湿和温暖的环境下迅速蔓延,给大豆生长和产量带来严重威胁。大豆炭疽病的病斑特征鲜明:在大豆叶片上,初期病斑为水渍样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直径约为2 ~5 毫米。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逐渐变为黄褐色,中央出现黑色小颗粒,这是病原菌的孢子堆。在豆荚上,病斑呈黑褐色,发生溃烂并伴有棕色孢子产生。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病斑可能导致叶片凋萎、豆荚变形和果实腐烂,从而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特别是在大豆开花和果实发育期间容易发生该病害。土壤含水量过高、营养不平衡以及连作等因素也会增加该病害发生的风险。此外,种子的质量和来源对病害发生概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大豆根腐病是大豆种植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根部病害,由多种真菌引起,这些病原菌会侵袭大豆的根部,导致根系腐烂、死亡和功能受损,严重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大豆根腐病在潮湿和温暖的环境下特别容易发生,而且病原菌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给大豆种植带来持久的威胁。
大豆根腐病的病症主要集中在大豆的根系上。在感染初期,大豆根部出现水渍样病斑,后期逐渐变为褐色或黑色。随着病情的加重,根部会变得软化和腐烂,丧失吸收和传输水分养分的功能。患病植株的根系会出现断裂、变黑和腐烂的现象。此外,根部还可能出现细丝状菌丝和孢子囊,这进一步确认病原菌的存在。
大豆根腐病在湿润和温暖的环境下更容易发生,特别是在土壤排水不良、过度灌溉或连作条件下,病原菌会更加活跃。此外,密植、高氮肥施用、缺乏磷肥等栽培措施也会增加大豆根腐病的发生风险。
食心虫是大豆种植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害虫,它属于鳞翅目昆虫,幼虫主要以大豆叶片和豆荚为食,对大豆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威胁。食心虫的繁殖力强、食性广泛,并且具有适应性强、抗药性高的特点,因此防治食心虫对于保护大豆的生长和增加产量至关重要。
食心虫的幼虫会对大豆造成较大的危害。幼虫体长约3 ~4 厘米,呈绿色或灰褐色,体表有黑褐色斑点和横纹,主要以大豆的叶片和豆荚为食。初期幼虫以叶片为食,造成不规则的食状斑点;随着幼虫的生长,它们开始危害豆荚,造成豆荚的穿孔和食害。受感染的豆荚可能腐烂、变色或变形,从而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温暖湿润的环境有利于食心虫的繁殖和生长。春季和夏季是食心虫数量最多的时候。食心虫的寄主范围广泛,除了大豆,它还危害其他农作物,这使得它们易于在不同农田之间传播和繁殖。
蚜虫属于软体昆虫,主要以植物的汁液为食,对大豆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危害。蚜虫繁殖能力强,数量增长迅速,且易于传播病毒。蚜虫的形态特征是小型昆虫,体长约为2 ~4 毫米,身体呈灰白色或黄绿色。蚜虫的个体分为有翅和无翅两种形态,其中有翅蚜虫具有飞行能力,能够迅速传播到其他植物上。蚜虫以口器插入植物组织中,吸取汁液作为营养来源,导致植物受损并引起生理障碍。另外,蚜虫还分泌蜜露,吸引其他害虫如蚂蚁等前来取食,进一步加剧害虫的传播和危害。
在大豆生长期间,蚜虫数量往往呈现爆发性增长。此外,蚜虫对不同植物的寄主选择性较高,偏好某些植物作为寄主,如大豆。因此,在大豆种植过程中,蚜虫对大豆的危害程度较高。
红蜘蛛属于蜘蛛纲螨虫目,主要以植物的汁液为食,对大豆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危害。红蜘蛛以其繁殖力强、寄主广泛和抗药性强的特点而闻名。红蜘蛛的形态特征是微小的螨虫,体长约为0.5 ~1 毫米,身体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通常呈红色、黄色或绿色。红蜘蛛的吸食方式是通过口器吸取植物叶片上的汁液,导致植物受损并引起黄化、枯萎和凋萎等症状。在大豆叶片上,红蜘蛛的取食造成小黄斑,随着病情的加重,这些斑点会逐渐融合成大片的黄化区域。受害的植株叶片会凋萎,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供应,从而影响大豆的生长和产量。
物理防控技术主要利用物理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该方法的优点在于环保、无残留,不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
首先,物理防控技术利用光、热等物理因素进行防治。比如,可以使用黄板等物理诱捕设备来吸引和捕捉病虫害,或者采用热处理法,通过升高温度来杀死病虫害。此外,还可以利用辐射技术,通过给病虫害施加一定剂量的辐射,降低其生育能力,以达到防治的效果。
其次,物理防控技术还可以通过物理屏障进行防治。例如,可以设置网罩或者薄膜覆盖,阻挡病虫害对大豆的侵害。这种方法简单有效,既可以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又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最后,物理防控技术还包括机械防治方法。这主要是通过人工或者机械设备对病虫害进行物理捕捉、破坏或者清除。比如,可以定期对田地进行耕作,破坏病虫害的生存环境;也可以使用无人机等设备对病虫害进行定位和清除。
然而,虽然物理防控技术在环保和无残留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其防治效果可能会受到天气、地理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且在大规模应用时需要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这都是物理防控技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化学防控技术主要通过使用杀虫剂、杀菌剂等化学药品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其主要特点是防治效果显著,操作简单,可以适应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需要。
首先,化学防控技术的最主要方法就是使用化学农药。化学农药的种类众多,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可以针对不同的病虫害进行专门的防治。例如,对于大豆蚜虫,可以使用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等杀虫剂进行防治;对于大豆白粉病,可以使用三唑类、氟吡氮醇类等杀菌剂进行防治。化学农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保障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其次,化学防控技术还可以通过使用植物调节剂进行防治。植物调节剂可以增强大豆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生物防控技术是指利用病虫害的天敌或者病虫害对特定生物的敏感性,来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这种防控技术具有环保、持久性、安全性等优势,是病虫害综合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生物防控技术的应用是利用病虫害的天敌进行防治,这种方法也被称为生物控制。例如,对于大豆蚜虫,可以引入蚜虫的天敌——七星瓢虫、捕蚜蝇等进行防治。这些天敌可以有效地捕食蚜虫,降低其数量,减少对大豆的侵害。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寄生蜂等寄生性昆虫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寄生蜂可以将卵产在病虫害体内,破坏其生长发育,达到防治的效果。
其次,生物防控技术还可以利用微生物进行防治。有一些微生物,如病原菌、病毒、线虫等,可以对病虫害产生致病作用,从而实现防治。例如,可以使用杆状病毒对蚜虫进行防治,或者使用细菌素对豆荚螟进行防治,这些微生物在病虫害体内繁殖,导致其生长发育受阻,或者直接导致其死亡。
此外,生物防控技术还可以通过培育抗病虫害的大豆品种进行防治。通过选育和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抗病虫害的基因引入到大豆中,培育出抗病虫害性强的大豆品种。这不仅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也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豆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是将物理防控、化学防控、生物防控等多种防控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防控策略,其目标是在保障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同时,降低防控成本,减小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首先,综合运用防控技术的重要原则之一是防重于治。对于病虫害防治,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这需要相关人员在大豆种植的早期,就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包括选择抗病虫害性强的品种、优化种植模式、改善大豆生长环境等,从根本上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其次,综合运用防控技术应该注重病虫害监测和预警。通过对病虫害的定期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早期进行防治,避免病虫害的扩散和蔓延。同时,通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提前做好防治准备。
最后,综合运用防控技术还需要科学合理地用药。虽然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显著,但过度使用可能会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而且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用药原则,定期轮换着使用药品,减少用药量,实现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综上所述,大豆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对于确保大豆食品安全、维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需要在大豆的生长周期内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对各类病虫害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不断创新优化防控策略。防控技术的综合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也可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实现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和推广综合防控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