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丽丽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教育中教师需要指引学生充分利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与朗读在本质上比较相似,是语文课程性质的表现,也是语文教育的传统。同时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借助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强化学生的语言学习体验。对此在今后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诵读。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提出:“吟诵不仅能做到理智的理解,还可以亲切体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诵读的内容转变成自己的东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教学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教学方式,其可以指引学生深层次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并且在诵读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也会做到良好交流,能引领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文本语言,体会思想情感,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良好帮助。
首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科学地组织诵读教学活动能全面增强学生语感,学生在诵读中能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发展,在诵读中形成语言“直觉”,并借助大量的诵读积累,让字词语段汇聚在学生口中,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知性,促使学生能将经典、优秀的文本了然于心。其次,诵读教学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诵读兴趣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语言体会与领悟。教师在平常通过多种方式指引学生开展充满趣味性的诵读活动,让学生能在手、口、耳、眼等多感官活动中提高对文本的熟悉,促使学生能对文本产生多层次的理解。学生原本读不懂的内容,通过大量、多次的诵读,可以积累到一定程度,随后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讲解,就可以让学生做到融会贯通,消除了学生的对文本诵读的畏惧心理,增强了学生的诵读感受,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此外通过诵读教学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汉语言的平仄、音调具有丰富多样的组合,具有极强的韵律性、音乐性,特别是在对仗押韵的古诗词中,语言韵律更是具有极强的审美性,古诗词内容精练、文辞华丽、韵律悠扬,教师指引学生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能引领学生全方位地融入古诗词的意境中,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古诗词的内涵,让学生借助联想、想象等方式进行审美创造,全面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
诵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十分关键的一种方式,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关于诵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诵读方式比较单一。当前的语文课堂上诵读多以学生齐声读的方式开展,齐声读虽然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都参与到诵读活动中,但是这种诵读方式也存在一定弊端,如部分学生的诵读热情不高,会在齐声诵读中出现从高声到“失声”的情况,同时也有的学生会在诵读中出现读音、节奏不正确的现象,难以及时地纠正。齐声诵读还会造成学生个性化不突出,难以展现学生的个性,无法让学生做到文本理解沟通与对话之间的良好交互。
其次是在初中语文诵读教学中,存在诵读过程比较随意的情况。初中语文阅读活动,特别是古诗词阅读中,几乎都会涉及诵读活动,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在诵读教学中会出现一定随意性的情况,诵读目标不清晰,有时教师会设计多次、多种诵读方式,但是诵读活动之间的关联不清晰,学生的诵读情况停留在文本表面,难以深层次把握文本的内涵及情感。同时学生在课堂诵读中也会呈现机械化的状态,学生在诵读中难以投入情感,机械地按照文本进行“大声读”,无法走进文本世界,导致诵读效果不佳。
最后是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缺乏系统的指导。初中语文教师平常教学任务重,学生人数多,难以对学生的诵读活动进行有效指导,虽然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开展文本诵读活动,但是如何在诵读中做到有情感,教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指导,这就会导致学生的诵读过程停留在简单化的复读中,难以把握文本背后的情感,不利于学生诵读能力的提升。
感知式诵读主要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引领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初步诵读,了解文本题材、内涵、节奏、情感,实现从无知到深知的过渡。感知式诵读属于诵读活动的初始环节,其关键是让学生可以充分掌握诵读文本的语言特征,能做到读准字音、字调,不少字、不错字。初中语文教师在平常可以通过录音范读、亲身范读等方法,为诵读活动做出示范,指引学生在示范模仿中初步掌握诵读技巧。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教师可以在进入课堂后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配合音乐进行范读,并要求学生根据范读在文中标记出韵脚、节奏等,使得学生初步掌握七言绝句节奏划分方式。教师范读结束后,为学生简单地讲解这首诗的节奏特征,划分出“二二二一”节奏,明确每句的韵脚,并根据诗词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之后教师指引学生开展诵读,并结合自身掌握的诵读技巧进行自由练习,将诗歌的韵律、情感基调等读出来。同时在诵读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尝试融入情感,为了突出作者的愁思情绪,可以通过放缓语速、拉长韵脚声线等方式进行诵读,借助诵读引领学生深入体会诗词情感,提高学生的诵读效率。感知式诵读是学生进行深层次诵读的关键,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指引学生充分掌握感知式诵读的技巧,规范学生的诵读行为,对学生进行细致引导,便于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本的语言美、韵律美。此外,为了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诵读状态,教师也可以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利用多媒体创设诵读情境,促使学生能做到读准、读透。
分析式诵读主要是在文本诵读中做到诵读与理解之间的良好结合,教师需要引领学生深度分析文本中作者描写的意向、意向的象征等,让学生能实现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的逐步过渡,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实现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沉浸式地完成诵读训练。如在《渔家傲·秋思》中,教师可以先指引学生对这部作品进行反复诵读,然后相互交流自己对这首词的感受,指引学生在交流中体会诗词中的荒凉肃杀、寂寥萧条之感,随后教师指引学生根据分析出来的结果对诗词进行边读边析,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衡阳雁”的意向,为学生补充《月夜忆舍弟》《次北固山下》等材料,让学生能对“衡阳雁”的来源有充分认知;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反复诵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并思考能不能用“幽幽”将“悠悠”替换掉,能不能用“遍地霜”来代替“霜满地”,并说出原因。在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再次引领学生开展诵读,并对诗词中“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浊酒、悠悠”等关键词进行细致剖析,使得学生能充分了解作者的情感,如悲凉、萧条、思乡、忧愁等。当学生对诗词的意向有了深度了解后,教师再次要求学生开展诗词诵读,深化情感体验。通过分析式诵读,能让学生对文本意向有更深的了解,并且学生在诵读中也会对作者的情感内涵有深度把握,有助于学生将更加真挚的情感融入诵读活动中。
反复式诵读主要是学生在文本诵读过程中,需要以文本整体为关键,开展整体性的品味、体验活动,文本诵读不能拘泥于字词、字面,应该从审美的角度体会文本情感、音乐、意境之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借助欣赏式诵读的方式,感受到文本之外的情感内涵,深入作者内心,与作者实现情感交互,从中体会到文本的语言特征,领悟作者的精神。如在《观沧海》中,这部作品创作于曹操北征乌桓凯旋的归途中,曹操在碣石山登高望海,刻画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色,也体现了曹操内心的壮志,整首诗读起来充满了磅礴气势。但是部分学生在诵读中会将其单纯地看成是一个写景诗词,只能体会到诗词表面的壮丽景色,无法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诵读一遍古诗词,并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诵读感受,接着教师为学生详细介绍这首诗的背景,作者北征凯旋,巩固了后方,为中原统一奠定了基础,作者通过对壮丽的山河景象进行描述,表达了自身的雄心壮志,突出了曹操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物形象。教师为学生介绍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后,引领学生从更加宽广的角度诵读全诗,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抱负与胸怀。在欣赏式诵读中教师需要指引学生充分掌握诗词的多元资料,帮助学生能深层次地体会文本中的情感,指引学生能快速进入诗词构建的意境,欣赏诗词文本的语言之美,便于学生深度走进文本世界,与作者实现隔空对话。
积累式诵读是通过反复、多次的诵读,在不断积累中强化语感,最终达到正确、有情感的背诵。初中语文教师在引领学生开展积累式诵读时,需要特别注意学生语感的培养,让学生在大量言语输入中形成相应的语感图式,并将文本语言转变成自身的文思,能在语言交流、写作表达中做到文思泉涌。如在《木兰诗》中,这部作品是一篇长篇叙事诗,对学生的诵读有较高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实现高效诵读及背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指引学生对诗词的故事情节、情感脉络展开分析,并注重梳理写作思路,使得学生充分掌握贯穿故事情节的关键线索,将替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十年、辞官回乡、亲人团聚等情节很好地衔接起来,教师指引学生从线索出发,进行情节脉络诵读,能很好地降低学生的诵读记忆难度,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此外,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指引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围绕某个中心词,探索更多的诵读素材,充实学生积累,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教师要求学生以“月”为关键词,积累更多与月亮相关的名句名作,总结月亮的不同意向,充实学生的学习积累。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注意的是:积累式诵读并不是要求学生单方面地进行机械式背诵记忆,需要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掌握文本的内涵、语言之美,在此过程中融入自身情感,形成自身独特的语言风格,并找到最深刻的记忆方式,实现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堂,更要拓展到课外生活中。课外诵读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学习面,还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素材,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帮助。在实践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开展拓展式诵读活动,指引学生在拓展诵读中实现枯燥文字向有声诵读的转变,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如在指引学生课外进行《名人传》诵读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首先将《名人传》中一些经典的片段摘抄下来,以演讲稿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对其进行诵读,在此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音、感情停顿,培养学生的诵读技巧。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可以将自己认为好的句子记下来,既可以方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又能帮助学生更加细致地梳理故事主线。通过朗读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训练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感悟人物性格、生平经历,能与文本进行深层次交流。又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在课外进行小说类名著诵读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抓住小说中的主人公,要求学生围绕主人公的描述进行诵读,初步了解主人公情况;随后教师指引学生围绕主人公写故事梗概,并让学生在诵读中回顾故事,使得学生能对文本有深层次把握,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对小说的理解与其他人进行交流,通过互动深化学生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在诵读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还需要注重对诵读模式进行优化创新,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式诵读活动,便于学生发展提升。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在班级中定期组织诵读经典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活动中教师设置不同奖品,学生共同评价出优秀诵读者,为其他学生树立诵读榜样,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其次,教师要注意良好诵读氛围的建设,设置经典内容句子,在教室安排专门的诵读区,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诵读作品,强化学生的诵读热情。最后,教师还应该在平常教学中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开展诵读活动,让诵读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部分。如教师可以在每天讲课之前,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诵读一些经典内容,如《论语》,或者是让学生自己诵读古诗词、名言警句等,教师也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多与学生交流,强化学生的诵读意识,让学生能在诵读中提高自身能力。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通过多元化的诵读活动,激活学生的诵读欲望,促使学生能在诵读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便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深化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受诸多因素影响,在初中语文诵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在实践中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模式,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引领学生进行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领悟文本内涵,把握语文本质,推动学生综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