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 石静 王意 _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实验学校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项目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面向真实问题解决的一种体验式、综合性的学习方式,符合新课标对教学方式变革的基本要求。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学校开展“项目式学习方式的应用模式及实施策略”的探索。
纵观学科新课标,学习目标已转变为“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内容转变为“学科对个体发展的支持”,教学方式逐渐转向“项目活动学习”,教育价值转向“重视学科思维提升”。
基于上述转向,在设计项目专题内容时,我们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兼顾“以终为始”的学科特点,重视真实情景,巧用课程整合策略。具体而言,在学科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基础,将具有密切相关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专题内容具有连贯性和综合性;在学科间,围绕项目主题,优化整合不同学科知识与技能,以使其更适合学习主题。
根据项目的具体内容及学情,我们将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优化并调整如下:第一阶段,确定选题,自主分组;第二阶段,内容选取,规划设计;第三阶段(重点阶段),主动学习,完成作品;第四阶段,展示交流,项目评价。
确定选题,自主分组。选题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时事热点、身边话题、爱校爱家等感兴趣且贴近生活的主题,作为项目式学习的专题。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算法思维,将专题的“大概念”拆解成小问题,从而开展研究。例如,在“国粹京剧”主题下,引导学生将“国粹京剧”这一大主题,分解成京剧的历史、行当、表现手法、脸谱、服饰等方向进行研究。
内容选取,规划设计。在项目开始前,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列举项目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例如,选取哪些研究内容?如何在众多资料中选取有效的部分进行呈现?如何有效运用技术解决问题?如何规划研究时间?如何分工?通过这些问题,逐步帮助学生建立项目研究的主人翁意识。此外,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明确行动目标,制定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与学生一起规划阶段研究目标、制定可实现的时间表。在此,可引入研究方案框架表、中期评价表、问题采集表等工具性支架,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关于项目研究的思维模型,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主动学习,完成作品。实践研究阶段,学生结合项目主题、研究内容,进行资料搜索、技能学习、项目研究、开展实验、完成作品等。本阶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所需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完成项目作品制作,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例如,低年级或基础薄弱学生巧用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开展自学活动,中年级或有一定基础的学生采用以问题驱动模式的“帮助文档”作为“通关攻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阅读“攻略”一步步完成任务,激发自学兴趣。
展示交流,作品评价。在展示交流与评价阶段,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由班级的其他小组从多个角度对展示作品进行评价,提出中肯的修改调整意见。最终,学生充分斟酌大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完善自己的作品。
项目式学习评价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反思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设计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评价机制,加强过程性评价,完善终结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导向作用,提升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开展项目式学习能够有效助力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同时,教师从实践中总结,从总结中再出发,也促使教育、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