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在天
我的一位表哥,学习特别好,是典型的学霸。但每次期末考试,他都会流鼻血。最痛苦的是他高考的时候直接“翻车”,数学成绩甚至没及格。
我听得最多的,就是他的父母对别人说:“孩子就是紧张,没办法。”以前,我也以为是他太想考好而导致了紧张。后来我才明白,这是父母无意识的催眠。紧张,不过是孩子认同了父母的潜意识愿望。
家长总是认为,孩子考试前的焦虑是因为他太在意考试的成绩,其实,是孩子对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产生了焦虑,他们担心的是得不到父母的认同。
把孩子与别人家孩子进行对比,是常见的父母无意识行为表现之一。
听过一个故事:念小学的儿子把数学试卷交给爸爸,爸爸一看分数很开心,儿子考了98分。接着,爸爸又问儿子:“班上最高分的考了多少分?”儿子说:“这次考试不难,班上有好几个同学都是拿满分的。”爸爸说:“那你还好意思给我看试卷,这道题这么简单怎么都错了。我不是叫你平时做题要认真吗?”孩子慢慢地低下了头。
类似的情景,不仅不顾及孩子当下的感受,还直接否定了孩子学习的能力。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口头禅:“你不努力学习,以后就只能去要饭。”这会导致孩子总是处在一种恐惧、焦灼的状态中去学习。
试问带着这样的状态去学习,学习效果如何能发挥得好呢?
长期被比较和否定,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存在性焦虑。哪怕是取得了一些成绩,都不能真正地愉悦自己,他需要不断地证明自己的价值。不然,自己的存在就好像没有意义。
然而,更多的孩子,可能连证明自己的动力都没有了。因为担心孩子出现错误的选择,有的父母从来都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甚至代替孩子作选择。比如,看什么书,能和什么同学接触,甚至想买什么衣服、穿什么衣服也得按父母的审美标准。
当孩子别无选择的时候,他会因此失去锻炼自主的能力,失去学习判断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会容易形成没有主见、犹豫不决的性格,这也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已经把孩子牢牢地拴在了身边,孩子不能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父母也就不用面对与孩子分离的那份焦虑了。
对孩子抱怨,则是父母控制孩子的一种隐秘方式。比较典型的表现有:家庭中父母的某一方缺位,另一方紧抓孩子不放,对孩子诉苦,抱怨自己生活的种种。有的父母还会通过放弃自己的生活、工作、爱好,对孩子表现出自我牺牲。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内疚感。最后,导致孩子变成了“小大人”,成为父母的情绪照料者,承担了本不该属于孩子承担的东西。于是,每当孩子想要成长,想要自主选择和尝试的时候,父母就会通过给自己制造痛苦,对孩子实施情感暴力,让孩子内疚,让孩子自动放弃自己的选择,顺应父母的安排。
父母的边界不清,孩子的人格就成长不了。当孩子无论怎么做都不会被认同的时候,孩子就没有动力去取得成功了。或者是,当他想取得成功的时候,也会无意识地给自己使绊子。
有位同学分享了他的故事。他放假在家玩手机的时候,爸爸对他说:“你怎么又玩手机呢?”当他在家看书的时候,爸爸又对他说:“你还知道要看书啊!”周末待在家里的时候,爸爸对他说:“整天都闷在家里。”当他要出门的时候,爸爸又对他说:“一天到晚就知道出去。”他觉得自己在家里,就没有一件事是被肯定的。
有段时间他发奋学习,在某次模拟考试考了班级第一。他拿着成绩单回家给爸爸看,结果爸爸轻轻地说了一句:“你走了什么运?!”此后,他在各种考试中,心里总有两个声音在打架。一个声音说:要努力考个好成绩,证明给爸爸看;一个声音说:算了,反正怎么努力都没有用。
如果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下,他可能是不敢成功的。因为此时的成功,就是“被成功”。越是成功,就越是失去了自己。
即使这个孩子靠着天赋和努力,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他人格层面的忧伤和无力,让他不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孩子在每个不同的年龄段,心理发育的内容是不同的,我们要给孩子提供的環境也是不一样的。同时,家长也要理解自己内心的冲突,减少对孩子的羁绊,让自己做轻松的父母,让孩子能够绽放他们的人生。
瑞士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说,重要的焦虑多源自关系。在学习生活中,有些孩子平时能力很强,但是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考试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