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阐述:近些年来出现了一批“开源产品”。这些产品的设计者将源文件完全公开,并允许任何人下载、复制、编辑,甚至根据源文件生产同款产品。我们常认为将产品开源的做法是疯狂的,但开源之后设计者能够轻松获得一批忠实粉丝并形成社群。这些粉丝乐于将产品在自己的圈子中广而告之,并分文不取地对设计方案建言献策。产品设计者由此建立起基于开源社群的设计、推广与交付闭环。
为了验证这一模式的可行性,我在开源分享平台中提出了光固化打印机的产品创意,并在开源环境中主导用户共同参与设计迭代。在用户共创的过程中,与这个产品紧密联结的开源社群逐渐诞生了。“众”的聚集使“筹”成为可能,此产品于不久前在Kickstarter收获了近150万元人民币的众筹金额。我希望通过这次实践来证明“闭源”并非做产品的唯一方式。以开源的方式做产品,小团队能够在开源社群中获得他人的助力,从而更轻松地完成产品设计、推广与交付。
导师点评:分享的这组工业设计方向研究生毕业作品可以比较直观地诠释我们的教学理念,即设计教育应当不只是培养被动的服务型设计师,而是试图为勇于探索未知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助于其施展的平台。目前我們的条件与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更多还是靠个别学生自身强大的综合素质。即便如此,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个案例使大家受到一些启发。
与绝大部分同学不同的是,我们师生从研究生初期就已经跨越将研学目标定位于技能实施的水平,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探索设计模式的创新。以往我们的设计程序是为完成客户交给的设计任务而设置的,即尽可能通过分析现有市场的问题找到突破点,通过创意作出形成新的购买动机的差异性方案。而且往往客户为了保持住这一优势会申请专利。但通过我们的实践发现,在快速迭代的当今世界,与其保守地构筑护城河,还不如借鉴IT领域的共创模式,将适合于形成小众需求的产品平台化,在创建志同道合者社群的基础上,开源共创探索迭代产品的性能。经过实践这种设计模式初见成效,值得在更多的领域拓展。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启示: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的最大差异应当是纵向深入研究力的培养。当然这个前提是学生不只是为了文凭而来,而且需要在入学之初就有明确的研究方向,越早聚焦越好,因为有限的时间很容易被后期的程式化流程分散精力。实际上这个课题前期也走了很多弯路,只是中期学生全情投入攻克了一道道障碍,为后期及时输出了可供市场化的产品,最终争取到验证开源设计价值的条件。很显然,与被动的三年蜻蜓点水式的泛知识学习相比,以一条研究主线主动地串联起相关导师的课程,才能实现真正的交叉融合。在这类教学实践中,学生是绝对的主体,学院是宽厚的平台,导师是坚实的臂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的工作应该是挖掘出这类人才,为他们搭建更丰富的舞台,而作为导师,要知道未来已来,要认清自己的价值,不是教,而是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