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阐述:英文滑雪单词“ski”源于古挪威语“skith”,指窄木舟似的雪鞋,是极端自然气候孕育出的户外竞技运动,移动,才让生活充满无限可能。本设计探索了年轻一代在出行方式变迁语境下对内饰空间材质的感官体验追求,研究融入新材料与交互,创造多感官多通道的空间,实现“从嵌入材料的知识”到“嵌入知识的材料”。
汽车内饰是材质的载体,是在有限空间内求解氛围搭配及场景切换的设计问题。传统材质的选择往往会考虑耐磨、色牢度、老化等性能,保证物理使用功能,但是随着智能座舱与科技生态等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内饰材料越来越注重智能化体验,在材料的特性上也开始增加触控、透光、虚拟显示等附加特性。鉴于这类表面材料在内饰设计中的交互和体验潜力,本次毕业设计的亮点在于通过柔性可交互材料的案例研究,探索新能源汽车内饰如何通过材质创新、质感体验,树立符合当前新能源汽车最显著的环保低碳、科技化、互动感的品牌形象。
导师点评:汽车内饰是以材料为载体的多维空间的创造,“质感”一词——产品肌理与质地为“质”,感受感情及感官体验为“感”。材质意象是设计物化的基础,许多材质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意味都植根于思想文化。为响应国家对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号召,新能源汽车及环保材质行业均发展迅猛,为了适应新的审美需求与交互体验要素,该同学的毕业设计作品希望探索新能源汽车内饰作为用户体验空间的主体,在网联化、共享化、环保化等剧烈变革语境中的设计机会。
设计具有两个重要的职责:一是面对当下,解决问题与建构意义;二是面向未来,提出可持续未来的愿景。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考虑到驾驶空间的交互模式变迁完成了文化意义上由“机器”向“居室”的概念转变,选取在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出行环保理念下,整车的舒适性意义又多了一层关注环境的共同责任感。关注内饰设计的物质要素,以材料创新和循环的切入点去总结归纳汽车概念设计案例。参考国内外行业资讯,引入可交互智能材料(ICS Material)的新兴概念框架去归纳智能交互解决方案,最终提出汽车内饰感官体验设计的三大趋势:移动出行新布置、新硬件、新氛围,并逐一剖析各细分方向案例,为新能源汽车向“出行起居空间”转型提供材质感官角度的设计研究和趋势预测。
在工业设计中,设计决定了对物体的理解和交流。现代科技的涌现正在逐步消解被动的人车互动关系,全场景式的体验设计将是内饰进化的必然方向。在设计研究的基础上,该毕业作品的作者选取了滑雪这一新兴出行与消费方式作为设计场景,将理论付诸实践,探讨如何以案例去诠释“从嵌入材料的知识到嵌入知识的材料”,将交互材料的运用整合到全车内饰的体验设计。与其让用户去学习使用,体验设计更关注一种直觉化的“沟通”,产生自然语音的交互,即让产品去“读懂人”。由此,材料与人的行为逻辑产生联系,促使设计概念从“驾驶”主题向“多场景”轉化。愿本次以感官材质为起点的设计实践作品,能启发汽车内饰设计走向更环保的设计方向和更广阔的设计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