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丽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初中生处于记忆力的巅峰时期,他们对于日常知识获取的敏感度高于小学阶段与成年人,同时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也高于小学生。此时教师应当根据初中生的特点,进行恰当的作文递进式教学,从积累基础知识开始,慢慢将写作能力的训练递进到写作技巧与创新性上去。通过递进式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努力的结果,辅助学生心智的成长。
一、初一阶段,注重基础知识积累
初一阶段是学生刚迈入初中的阶段,要想让学生的写作能力更上一层楼,需要引导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表达素材。帮助学生通过恰当词汇、语句的运用,更直观地表达自己在作品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写作实践“怎样选材”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的积累方式,分别是亲身实践与阅读优秀文章、书籍等。通过亲身实践,可以更好地将自己的感受通过作品反映出来。而优秀文章、书籍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表达载体。某种感受无法通过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时,学生可以通过引用朗朗上口的优秀名著的方式,让读者瞬间抓取到学生想要表达的感情。另外,平时的基础知识积累还能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古典文学的熏陶,助力他们的健康成长。素材的积累不能仅仅依靠摘要,还应将摘要内化为知识。通过背诵、背写等方式,将优秀的片段熟记于心,以便在写作中能信手拈来。
经过积累,学生遇到与经典作品中相似的描述时,可以引用经典作品中的表达,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同时,优秀作品的积累,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助力他们的成长。
二、初二阶段,加强写作流畅训练
在经过初一的基础知识积累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表达与引用能力。教师此时可以将焦点聚焦于写作技巧的培养上,帮助学生认识写作应当具备的能力和可以使用的技巧。让他们知道写作前的框架拟定、写作中的名言运用、写作后的自查自纠的重要性。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写作实践“表达要得体”中,说明了在不同场景下,需要用到不同的语言表达类型与书写表达方式。教师此时需要将学生在初一及之前积累的语句进行合理运用。在写作时,先要明确表述对象,根据所表述的对象进行文体选择。学生通过对文章逻辑的把握,将自己的语言与积累的经典词句相结合,顺利地完成写作。在写作结束,教师需要提醒学生回溯,检查是否存在语言不流畅问题。
三、初三阶段,培养创新能力
基于初一、初二的积累,教师在初三阶段应当开始进行写作的创新性、新颖性教学。同一个论点,教师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写作視角的多样性,让学生通过写作训练锻炼创新写作能力。
例如,在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实践“学习扩写”部分,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优秀作品,在其情节之上进行富有创意的续写。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要学习的是如何让写作内容更加新颖,有创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指导学生理顺思路。学生所处的阶段决定了他们的智慧与好奇心无穷,他们很容易就能想到有趣的续写点子。但如何将这些点子变为可以进行书写的作文思路,是学生的薄弱点。教师可以针对这点,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训练。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典名著情节想象可以续写的创新点,然后将这些点子依次以板书的形式罗列在黑板上。根据学生的创新点,教师依次分析每一个创新点怎样展开才能形成一个情节丰满的故事。最后教师还需要告诉学生可行创新点与不可行的创新点间的区别,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
这样,通过在课堂上实地进行想象力创新点的框架展开,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创新变现,形成切实可行的写作思路。
四、贴近实际,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与日常实际生活相结合的作品更容易引发共鸣,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时,要让学生明确这一原则。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可以从大部分人的共同点入手,比如亲情的表现形式、友情的体现方式、家乡风景的描述、心情体会等,这些大部分人都会有的经历与情感更能激发共鸣,提升作文的质感。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实践“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写作的灵感。在写作中不应当为自己设限,而是需要大胆地进行各种文体、各种内容的写作。而灵感可以是生活中见到的场景,可以是碰到的有趣的人,同学间发生的感人的故事或小摩擦。这些日常的琐事因为是学生最熟悉的部分,不仅能让学生快速把握描写顺序,还能从日常琐事的描写中延伸出别样的道理。通过同学间对作品的传阅,能让他们在同辈人身上找到灵感,自主学习优秀的写作方式,从而激励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步。
通过上述方法,将写作与日常生活结合,从小事出发,以小见大,能将日常的生活变得富有韵味,也能提升作文的质感。
五、贴近人物,描述生活细节
写人一直是作文中的难点,教师可以从人物的写作手法入手,帮助学生明确人物写作的最恰当做法是通过情节推动人物与作者的故事冲突,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带有比喻等写作手法的外貌描述,提升作文的有趣性。最后再将人物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使其特点更加鲜明。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实践“学写传记”部分,需要让学生学会书写人物生平的经历。在传记的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人物的外貌描写,而是需要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通过人物经历的事件,面对事件所做出的反应,从侧面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所经历的事件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从日常琐事中记录人物面对生活的态度、反应等,不仅能更好地让读者体会传记人物的性格特点,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阅读名人的经历,以第三视角观察名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处理方式,为今后学生遭遇困境时的处理提供灵感,凝聚精神力量。同时,从生活细节入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还能拉近人物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产生与人物面对面的感觉。
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写人时,不再局限于直白的外貌描述与性格直观刻画,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琐事侧面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与日常琐事的结合,不仅能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还能为读者带来心灵上的慰藉,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复习反思,从回顾中积累经验
写作能力的训练需要日积月累的语言与技巧锤炼,学生在写作时,总会有不恰当的名词使用、逻辑表达错误。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評语的总结。通过总结历次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深学生对积累语言运用的熟练度,巩固写作技巧的应用。
例如,在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实践“布局谋篇”中,确定了写作的顺序,即先组织材料,把握结构,理清思路,梳理框架。写作完成后,学生将作文评断的权利交给教师,教师通过给学生对以上几个步骤的运用熟练程度进行评断,并将学生体现出来的缺陷进行标注,并以此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修改。每次学生的作文都交由教师进行缺点的评断后,学生就形成了按时间顺序的作文批改记录。这一记录有助于学生细数在一定时间内的进步。同时,对教师评语进行回顾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自我检视的过程,有助于他们改正缺点,完善写作技能。
这一过程也有助于学生进行回顾,在每一次的作文评语后,及时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改正,有利于学生写作技能的持续进步。
七、作品对比,学习优秀写作方法
来自同学的压力是学生自我提升最好的催化剂。教师在进行写作技巧的递进式教学时,可以在课上进行优秀作品的展读,让学生学习同龄人的写作技巧。然后再通过收集优秀作品并在教室展示的方式,让班级同学都尽可能地学习优秀学生的学习方式。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实践“思路要清晰”,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在写作过程中的主线思路。这一点是学生很难把握好的部分,其难点在于,学生很难在写作之初就想好所有部分的安排,他们很可能陷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的误区中。由此一来,他们的作文流畅度就容易大打折扣,与逻辑清晰的学生作文比起来,高低立现。教师更需要将优秀的作品在班级中进行展示,让学生对逻辑清晰、材料运用丰富的作文留下深刻印象。并同时以优秀作文为标杆要求自己,争取在作文中能应用到相应的逻辑思路。通过融合优秀同学的写作技巧与自己积累的写作材料,形成富有个人特色的优秀作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优秀作文展示时,要兼顾所有学生,以激励学生进步,并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将优秀的作文在班级内进行展示,通过向班级内的学生分享优秀作文,让学生可以将优秀作文与自己的作文进行对比,从而改正自己作文中的劣势部分,同时将优秀技巧与自己积累的材料结合,形成自己风格独特的作品。教师还应当通过兼顾的形式,保持班级内的良好竞争氛围。
综上所述,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分三个部分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在初一阶段积累基础写作材料,在初二阶段进行写作流畅度与技巧的训练,在初三阶段引导学生依据掌握的写作技巧与材料,进行合理的想象,提升写作的创新与新颖性。同时,对于写作对象的选择与描述,都应当结合实际生活,从细节入手,以引起阅读对象的共鸣。写作完成后,还需要学生根据教师的评语进行回顾与修改,逐步掌握写作技能。最后,通过与同班优秀作品的对比,改进学生的写作技巧,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与切入点,呈现高质量的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