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想到现实,大学生创业如何行稳致远

2023-08-15 20:12周世祥余丽丹聃王璐璐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挑战杯双创大学生

周世祥 余丽 丹聃 王璐璐

即将捧着“挑战杯”金奖进孵化器,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生梁瑛平语气中满是兴奋:“虽然公司具体落户在哪里,我们还在考虑,但团队总算是要‘有个家了。”

在极暗的环境下,如何让摄像设备拍照如同白昼?梁瑛平的团队一直致力的,就是打造一只让夜间安防更有效的“夜视鹰瞳”。从一支学生兴趣团队到一个创业集体,从创意、设想到算法迭代、科研攻关、市场调研、参加“挑战杯”,再到谋划项目落地,梁瑛平坦言,自己一直在学习、在成长。

在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上,鼓励和支持广大青年创新创业,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的重要举措。然而,怀揣梦想的创业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面对未知和挑战,政策支持如何更为精准,创业教育如何更有温度,以赛促创如何更显实效?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的研究团队,对本次30余万个参赛项目进行内容挖掘,并开展了多方调研和专家座谈。

一、制度保障何以更为精准

【创业学生说】

华东地区某985高校参赛团队负责人:

目前看,我们的参赛作品作为项目落地,硬件保障上没有问题,成果转让方面,学校已经给予很多支持,地方政府也会给我们一些启动资金、人员入驻扶持等。近几年,政府也落地了很多创新创业基地、孵化器,如果我们大学生有需求,会批办公空间给我们。

对团队而言,当前最大困难在于对整个产业生态不熟悉,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去找客户,客户也不知道怎么找我们,我们需要一个服务平台,帮助我们跟有需求的客户精准对接。此外,成立公司之后,需要申税报税等涉及公司运营方面的法律流程,我们并不清楚相关注意事项和法律风险等,通过网上查找、询问创业的学长等方式获取的信息其实都很有限。

【政策梳理】

1999年1月,我国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以文件形式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2004年4月,共青团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中国青年创业行动”促进青年就业工作的意见》。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国家对青年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达到新高度。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各省出台的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已达168项,尤其是“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力度”等针对性政策,充分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

调研组也发现,我国大学生创业保障政策仍存优化空间。一是创业法律法规有待系统性优化,支持和保护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创业资金支持力度有限,金融服务类政策供给尚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的需求;三是创业服务体系较为分散,需进一步提升高校创业培训服务水平。

二、学校创业教育何以更有温度

【创业学生说】

北京某985高校参赛学生:

在本科阶段,能感受到创新创业的思路有机融入课程中,学院一对一导师制度也让我在本科二年级时接触科研前沿。从政策支持上,学校支持相关专利“零成本”转让给团队,帮助我们联系孵化器,获奖后帮助团队申请了5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现在正在帮我们申请50万元启动资金。

当然,团队一开始还是不太适应从学生角色、科研角色到创业角色的转变。仅靠项目导师指导还是有些局限,老师更关注算法是不是顶尖的,然而投资人可能更关注市场前景,思维差异会比较大。是不是可以增加一些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或者一对一的创业辅导,让我们谈合作、找投资的时候更有策略、更有针对性。

【数据解读】

据统计,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共吸引了来自32个省级赛区和港澳地区3011所高校、142.4万余名在校学生的33万余个项目。其中,专科院校的参赛率达73%,13个省份的所有本科院校均有参赛项目,西藏、青海、新疆、宁夏的作品晋级率跻身全国前十。

竞赛数据显示,参赛团队具有师资投入大、成果落地实、市场实践多、人生规划远等特点。决赛中,78%的团队拥有3位及以上的指导教师,77%的项目拥有相关专利,36%的项目获得相关领域软件著作权,40%的项目已经注册公司或进入融资阶段,近七成的选手选择在学业上继续深造。

【专家评析】

清华大学二十国集团创业研究中心SDG开放创新马拉松中国执委会执行主任毛东辉:

高校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为办学宗旨。现实中,往往存在一些高校过度关注各类排名、就业率、竞赛获奖等,如不及时引导,恐出现知识及人才价值被低估,创新创造的文化、意愿、动力缺失等问题,这与大学的使命和愿景相背离,与国家和社会的要求相脱节。

在知识经济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大学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一是要研究在部分一流高校将“创新”提升为与“教学”“科研”齐抓并举的核心办学定位与职能,作为引领高校改革的价值导向和评价标准,探索推进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双轮驱动”的大学创新体系。二是要推动高校内部教育改革,在机制创新、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校企协作等方面完善高校双创教育体系。双创课程应充分注重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有机结合。三是在开展双创教育時,要以社会问题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总结积累帮助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成长、为社会创造新产品新企业新模式的成功路径,努力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循环。

【专家评析】

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安全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波:

创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是世界各国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保持国家竞争优势、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我国出台了多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有效激发了高校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对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一是建议强化政策衔接,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按照政策设计的内在逻辑,构建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前后衔接的有效联动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大胆探索,推动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二是建议关注创业主体需求,完善知识产权归属、科技成果转化等制度保障体系,明晰政府、高校、大学生和企事业服务组织等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把地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政策进行示范推广,持续提高政策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三、以赛促创如何更显实效

【创业学生说】

北京理工大学“夜视鹰瞳”参赛团队负责人梁瑛平:

在参加比赛之前,说实话我们就是一个学生团队,签订单也是学校去签,然后学校把钱发给我们。参赛过程中,我们才逐渐理清了从一个学生团队到一个公司成立要走的路,如何去融資,如何做规划,一步一步地坚定了我们真正成为创业者的决心。

比赛也帮助我们思考了项目如何更好落地,如何更好地改进产品。在比赛之前,我们的项目仅限于手机和监控摄像头的暗光成像,参赛过程中,我们意识到项目其实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市场前景,例如航空航天、深水探测等极端复杂环境。我们还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趋向结合。在和其他团队队员交流过程中,我们也获得了一些“过来人”关于融资和选择项目落地地点的经验,可以说“收获满满”。

【案例分析】

本届“挑战杯”超过80%的决赛项目选题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相关,“乡村振兴”“智慧农业”“智能制造”“医疗机器人”“绿色材料”等社会热点问题成为高频词,能源、芯片、数据、智能等领域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分析发现,参赛者对“挑战杯”项目的定位和参赛目的是以技术、产品等创新来对接市场、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对社会发展问题的实践探索来提高服务水平。选手普遍反映,成果转化是最需要加强指导的环节,特别是评委专家一对一指导,这一选择的占比由起初的47.98%提升到决赛的79.43%。

【专家评析】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曾红颖:

双创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临投资拉动和国际贸易动力机制转换、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等经济社会变局时,夯实高校双创教育十分必要。“挑战杯”等赛事面向国家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锻炼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为大学生提供了继续深造、就业创业的机会。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创业能力呈现不均衡态势,在创业竞赛组织、创业工作管理等方面仍需持续发力。

一是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引领高校双创教育从短期培养向长期的信义教育转变。对于学生价值观、职业观的建立应先于能力培养。高校应基于各类平台,加强对大学生自觉学习创业知识、积极提高创业技能的引导和教育,推动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局面从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创业。

二是完善大学生创业竞赛管理机制。对工作基础薄弱、往年未参赛的学校加强指导。通过召开专门部署会、设置进步显著奖、面对面指导、发函争取学校支持等方式,充分调动各类高校参赛的积极性。

三是开展双创理论常态化研究。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开展持续跟踪和回溯评估,探究教育活动在双创中的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精准定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布局大学生创业竞赛项目。

来源:《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挑战杯双创大学生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创新人才“三级”培育体系探讨
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
暨南大学第八届新浩“挑战杯·创青春”开赛新浩爱心基金会捐资20万为该赛事助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