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恩
主持人:近期医药股大幅下跌,这算是错杀吗?
袁月:首先解释一下我对错杀的定义,“错”的关键在于这事儿和你没关系,比如行业或个股的利空,实际都与你没关系,自身逻辑不受损,下跌完全是被情绪影响。“杀”指的短期跌幅足够大,这没有具体的标准,主要是指超出市场预期,或者估值跌到足够便宜。以这两个标准看近期的医药板块,显然是不符合的。
导致下跌的原因就不多说了,先弄明白政策的目的是什么?简单说就是把医保资金充分高效的利用起来,既能满足老百姓看病,又能更好的支持药企创新。显然,目前的模式不利于满足这两个要求,去掉中间的灰色地带是必然。
换言之,主要靠销售卖药的模式肯定会被颠覆。绝大多数药企的销售费用都远大于研发费用,龙头也不例外,只是没有某些公司那么夸张而已。如果新政颠覆了这种所谓的传统模式,那对很多药企来说逻辑肯定是变的,尤其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只靠销售不靠产品活着的公司。
主持人:中长期没机会了吗?
袁月:恰恰相反,我觉得医药的中长期性价比肯定是逐步提升的,但要有几个前提。首先说,政策的目的肯定不是单纯的为了省钱,支持创新同样重要,用政策倒逼企业创新。近期上海有一个创新药械发展的若干措施,就能印证这个觀点,这也许对全国都有参考价值。
其次,产品同质化严重且单一的企业,在疗效、价格等方面都没有优势,如果不靠销售渠道,不是产品卖多少钱的问题,而是产品根本就卖不出去,所以不得不在渠道上下功夫,这类企业就是彻底放弃的,跌多少都意义不大。但不是所有药企都只靠销售渠道活着,现阶段国内还是有一些药企是真正具备研发能力,有优秀的产品和研发管线的(有独家产品),真正的创新药企业逻辑上与刚才说的有本质区别,只要进展顺利,逻辑是逐步强化的。
最后,转型需要一个过程。把销售费用转化成研发费用,这不仅仅是考验勇气,更多是能力,需要有足够的资本和技术积累,这个时间会更漫长,但如果现阶段的头部企业都做不到,其他小公司可能更难。
以上只是简单聊聊,具体过程肯定会比较复杂,比如体制不同决定了传统模式下转型困难和出海压力大;真正具备研发能力的创新药企都是连年亏损的状态,且有研发失败的风险;符合这类纯创新的公司多在港股、流动性有担心等等。总之,虽然医药板块已经调整两年多,但无论是之前的集采还是未来的新政,都对板块走势有影响,短期情绪还会有一个释放的过程,中期可以按照上述三点进行跟踪。还有一个相对简单的,定投行业ETF,但需要降低预期和足够的耐心。
主持人:盘面又开始缩量了,该如何应对?
袁月:短期沪指的反弹可以理解为政策驱动,所以短期走势要看政策催化力度,别管是小作文还是实打实的利好,近期陆续还会有,核心判断标准就看量能,资金进来是关键,否则怎么吹都没有意义。
本周量能出现不足7000 亿的情况,通常缩量下调整空间不会很大,但缩量下的反弹也不要预期太高,除非外资继续大幅流入拉白酒和金融。继续按照之前说的,在不足9000 亿的情况下,是跷跷板效应;如果量缩下来(低于8000 亿甚至7000亿),绝大多数板块都会弱;反之,能到万亿之上,各个板块轮动能相对好一些。先分清大环境,再注意轮动节奏,能否把握差价看个人能力,有时候耐心也是一种进步!
如果短期小券商和金融IT 都不活跃,盘面还会更清淡,涨幅居前的龙头符合周一在“滚雪球”中说的,前期龙头是风向标,低位品种会轮动。更活跃的是互联金融(高标股更多),小市值居多,也是游资最喜欢的。在目前的氛围下,上述方向是相对最活跃的,继续利用分歧寻找机会,而不是情绪一致时追。
如果券商分时休息,AI 和半导体龙头还会轮动,但仅仅是轮动,注意节奏。短期这种特点都是由资金决定的,只要盘面放量,调整充分且中期逻辑好的方向都会上涨,其中板块内相对强的一定是前期资金强而且近期调整不破位的,分清逻辑和技术形态,多一些耐心是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