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昊
(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谈道:“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课程标准》同时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并明确“‘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这一表述指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
其中“学习项目”具有三个特征:过程完整、团队合作和深度学习。这意味着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需要考虑学生的深度学习维度。
何为“深度学习”?刘月霞、郭华在《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投入、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该书归纳出深度学习的核心要点:
(1)深度学习是教学中的学生学习而不是一般的学习者的自学,因而必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2)深度学习的内容是有挑战性的人类已有的认知成果。
(3)深度学习是学生感知觉、思维、意志、价值观全面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
(4)深度学习的目的指向具体的、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由这四条核心要点,我们可以看出,“深度学习”的理念与新课改所倡导的核心素养理念是一致的。深度学习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中,避免语文学习中“知识碎片化”现象,并形成、提升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这就给授课教师在设计教学设计时相应的提示。
在深度学习背景下,授课教师要设计(调整)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策略,高度重视学生的习得(当然也不可忽视教师的“教”,教师的课堂引导和追问也很重要)。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前,授课教师要先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定位学习主题,设计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资源,进行持续性评价。
以高中语文学科为例,在推动语文深度学习活动时,教师要对教材有整体把握,对统编版教材的单元提示要有分析理解,对学习任务要进行拆解,结合具体的单元人文主题,选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活动设计,采用项目式学习,创设学习情境,利用N+1原则,挑战学生已有认知成果,同时在学生全身心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持续性评价,将学生的习得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从而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下面,笔者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为例,介绍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从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是该任务群在必修阶段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单元人文主题聚焦于“观察与批判”人文主题。该单元是小说单元,由五篇小说构成。经典文本鲁迅的《祝福》、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蒲松龄的《促织》是必读课文,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卡夫卡的《变形记》(节选)为自读课文。这五篇小说范围涉及古今中外,有短篇小说也有节选的长篇小说,有白话小说也有文言小说,这些作品都“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常规的小说教学活动,教师往往侧重小说的三要素。从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来看,必修上册《百合花》 《哦,香雪》的教学可以由此入手,但到了必修下册的第六单元,甚至到了选择性必修里的《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荷花淀》 《阿Q正传(节选)》还这样处理,则就体现不出小说文体的特殊性,形成了“多文一教”,不利于学生的鉴赏能力的提升。
因此,语文教师把握好深度学习的特点,则能从不同角度进入小说文本,组建不同的微专题,让课文这一学材发挥出最大的功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教师需要研读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单元提示要求:“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
将单元提示要求进行拆解,形成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设计好具体的学习活动。目标拟定如下:
1.研读五篇小说文本,关注文本所描绘的社会环境背景,把握作者态度、观点,提高自身批评能力。
2.感受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能够结合具体的社会环境分析鉴赏小说中的典型人物。
3.从小说叙事手法、情节设置等角度赏析作品。
4.撰写心得体会,与他人分享交流。
专题一:人物与环境——研读《祝福》
1.课时学习目标
①通过鉴赏肖像、语言描写,梳理、归纳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形象特征;
②归纳鲁镇这一社会环境的特点,分析、归纳作者创作意图;
③赏析小说第一人称视角的作用。
2.课时重难点
①通过鉴赏肖像、语言描写,梳理、归纳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形象特征;
②归纳鲁镇这一社会环境的特点,分析归纳作者创作意图;
③赏析小说第一人称视角的作用。
3.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阅读文本,给小说人物建立档案卡片。
小说人物档案祥林嫂人物关系祥林的妻子,后为贺老六的妻子。阿毛的母亲。鲁四叔家女工外貌特征典型事件性格特点
师生交流,完善上述表格。
学生仿照“祥林嫂”人物档案完成下面两个表格。
小说人物档案“我”人物关系外貌特征典型事件性格特点
小说人物档案鲁四叔、四婶人物关系外貌特征典型事件性格特点
问题1:小说中的插图常常可以通过画面将小说某个情节展现开来。请结合小说相关情节,谈一谈下面哪幅插图更能展现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150字左右。
(甲)
(乙)
学习活动二:梳理文本中三次“祝福”的相关描写。
环境描写环境特征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问题2:祥林嫂的人物性格命运变化与这种社会环境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初到鲁镇时,祥林嫂是充满活力的。鲁镇是一个典型的封闭自守的乡土社会,以鲁四叔为代表的封建礼教世界,与柳妈、卫婆子为代表的民间世界,还能给祥林嫂一条生路。祥林嫂拥有自己反抗自救的意识。当她改嫁贺老六后遭遇不幸、家破人亡、走投无路时再次回到鲁镇,虽说身体还很健康,但精神活力则已经丧失许多,民间世界对底层劳动妇女近乎没有“物伤其类”的同情,同时礼教对她的排斥、迷信思想对她精神的侵蚀,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乃至最后她一丝生存自救的希望——捐门槛,礼教世界也是不容纳她的,更谈不上宽恕她。至此,一个健康、勤俭的劳动妇女,在这个完全封闭、落后、愚昧的乡土社会,死掉了。《祝福》抨击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鲁镇上的权威没有给祥林嫂任何的改“过”的机会,我们也要认识到祥林嫂主观意识上并没有过失。
问题3:鲁迅认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的,要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结合初中学过的《孔乙己》 《故乡》两篇小说,思考并探究作者这句话的含意。
【参考答案】在《孔乙己》 《故乡》中,作者的视线是放在旧中国背景下的底层社会被压迫的人士身上。这两篇作品均出自作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在《呐喊·自序》中作者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这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是一致的。
孔乙己虽身着长衫,但因屡试不中,被短衣帮、掌柜以及小伙计嘲笑。上述人士——看客的“观看”构成了孔乙己的生存环境。孔乙己可有可无,是一个边缘人,构成了“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作者批判了缺乏同情心的看客。
《故乡》一文中,故乡是旧中国的一个象征。“我”以启蒙者的视角看待相差二十年的故乡——还是那样萧条、没有活气。其间童年伙伴闰土的反差,给启蒙者以深深的刺激。
作者看到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社会环境的封闭保守、社会底层人士的精神麻木。
学习活动三:对读《孔乙己》,思考作者在两篇小说叙述视角上的用意所在。
“我”的身份“我”的“视野”限制作者用意《祝福》《孔乙己》小伙计年纪小,只能站在柜台内
问题4:如果删除文本“我”的故事,留下祥林嫂的故事,与原作会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①“我”的身份是具有启蒙思想的知识分子,接受过新式教育,然而,面对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遭遇及其精神诉求时却无能为力。对祥林嫂之死的态度,与对文中其他人区别不大,略有同情而已。②“我”所代表的启蒙世界、四叔四婶代表的礼教世界、柳妈卫婆子等代表的民间世界,构成了三种世界的碰撞。
删去“我”的故事,会淡化作品对“我”的批判。而利用“三种世界”的碰撞,可以体现出作品叙述者的“彷徨”苦闷。
4.作业设计
①结合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两章内容,解释祥林嫂在鲁镇的处境遭遇的原因。400字左右。
【评价标准】
作业内部结构思维表现学习水平单一结构水平能摘录祥林嫂遭遇文段较弱多点结构水平能摘录《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祝福》相关段落,简要阐述关联水平将理论、事例整合理解,发现其内在的关联,进行阐释中等抽象扩展水平群文阅读,归纳、概括相关信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较强
②结合学过的《百合花》 《哦,香雪》两篇小说,谈谈小说中新媳妇、香雪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200字左右。
【评价标准】
作业内部结构思维表现学习水平单一结构水平能摘录或回忆《百合花》 《哦,香雪》相应环境描写或环境特征较弱多点结构水平能摘录《百合花》 《哦,香雪》相关段落,围绕人物简要阐述关联水平仿照《祝福》课例所学,对新媳妇、香雪与其周围环境进行分析、阐述中等抽象扩展水平仿照《祝福》课例所学,对新媳妇、香雪与其周围环境进行分析、比较,进行深入阐述较强
专题二:性格与环境——研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装在套子里的人》
1.课时学习目标
①通过阅读,概括两篇小说情节。积累有关《水浒传》、契诃夫的文学常识。
②比较两篇小说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及其效果。
2.课时重难点
比较两篇小说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及其效果。
3.教学过程
前置作业:
通读两篇文本,积累有关《水浒传》、契诃夫的文学常识。
学习活动一:将卜孝怀绘制的《林冲雪夜上梁山》连环画的部分画面删除文字后,让学生重新给连环画配上文字。
学习活动二:思考别里科夫的肖像描写有何不寻常之处?
问题1:别里科夫身上有多少“套子”?这些“套子”有何作用?
问题2:别里科夫为何要把自己装进“套子”里?
问题3: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艺术手法?
学习活动三:梳理《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叙事详略。
问题4:小说作者为何略写别里科夫“辖制”全城?
问题5:在详写的别里科夫谈恋爱事件中,别里科夫为何因“爱情”而丧命?
学习活动四:《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全知视角”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有限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在叙事上有何差别?
问题6:《装在套子里的人》可否也使用“全知视角”?
4.作业设计
任选《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两处段落,赏析契诃夫的讽刺艺术。
要求:言之有据,字数不少于400字。
【评价标准】
作业内部结构思维表现学习水平单一结构水平能找到作者运用讽刺手法的文段,无分析较弱
续表
专题三:“异化”与批评——泛读《促织》 《变形记》
1.课时学习目标
①掌握蒲松龄、卡夫卡的文学常识。了解两篇文本的情节设置及创作背景。积累《促织》中重点实词、虚词。
②范读文本,整体感知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③通过研讨,分析、归纳两位作者文本创作的用意所在。
2.课时重难点
通过研讨,分析归纳两位作者文本创作的用意所在。
3.教学过程
前置作业:
①积累《促织》中重点实词、虚词,疏通文本。积累蒲松龄、卡夫卡的文学常识。
②收集整理卡夫卡的创作时代背景信息。
学习活动一:探究《促织》中的叙事起伏安排。
问题1:成名心情变化起伏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责虫、觅虫——悲,卜虫、得虫——喜,失虫——悲,化虫、斗虫、献虫——喜。从悲到喜、喜极而悲、悲极复喜,与他的实际遭遇息息相关。
问题2:《促织》中的悬念是如何设置的?
【参考答案】责虫、觅虫——绝望,卜虫、得虫——希望,失虫——绝望,化虫、斗虫、献虫——希望。欲扬先抑,层层摇曳。
学习活动二:比较有无“异史氏曰”两种文本的差异。
问题3:《促织》中可否删去最后的“异史氏曰”?
【参考答案】不可以。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最后的“异史氏曰”直接表述出来,矛头指向清晰。如果删去,会削弱作品的批判力度。
学习活动三:分析格里高尔及其家人身上的“人性”和“虫性”。
“人性”“虫性”格里高尔父母、妹妹
问题4:两篇小说中的“变形”是否可以真实发生?
【提示】客观实体的变形不会发生,但是人性的变化是会发生的,需要警惕留意。
4.作业设计
①《促织》是喜剧还是悲剧?
②阅读《变形记》全文,谈谈你如何理解卡夫卡对“人性”的批判。
③本单元五篇课文中只有《变形记》未配置插图,如果请你为该课文配一幅插图,你会选择哪个场景画图?
【评价标准】
作业内部结构思维表现学习水平单一结构水平只表述观点,无论证或言之无据较弱
续表
专题四:鉴赏与探究
1.课时学习目标
①赏析三篇小说中的“重复”,加深对作者作品的认知。
②认识、思考小说中突发事件的作用。
2.课时重难点
①赏析三篇小说中的“重复”,加深对作者、作品的认知。
②认识、思考小说中突发事件的作用。
3.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如何认识小说中的“重复”?如《祝福》中祥林嫂的唠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偷听”情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口头语。
问题1:在你的日常阅读过程中,是否发现过作品中的“重复”现象?
学习活动二:梳理五篇小说中的“拐点”(突发事件),讨论这些事件在各自文本中的作用。
篇目“拐点”作用《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节选)
问题2:结合你读过的其他小说作品,与同学交流一下作品中的“拐点”。
4.作业设计
请以《我看〈________〉中的帮凶》为题,完成一篇鉴赏文章。
要求:在五篇小说中,任选一篇作品,填入题目中的横线处。字数不少于400字。
【评价标准】
作业内部结构思维表现学习水平单一结构水平只表述观点,无论证或言之无据,字数不足较弱多点结构水平表述观点之外,能摘录相应课文文字,论证无力关联水平表述观点之外,能摘录相应课文文字,论证略有条理中等抽象扩展水平表述观点之外,能摘录相应课文文字,思维清晰、论证合理较强
专题五:创作与发现
1.课时学习目标
①记述自己的一段真实经历,或发挥合理想象,运用相应艺术手法,创作虚构性作品。
②交流评价同学的作品,点评其亮点及不足,及时修改自身作品。
2.课时重难点
评价交流同学作品,给出修改意见,修改自己的作品。
3.教学过程
前置作业:
完成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三。
我们读小说,常常会对其中的人物、故事或场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小说往往取材于我们的生活。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看似平淡无奇,但在特定的情境中,人物也可能展现自己的光彩,事情也可能具有独特的情味。记述自己的一段真实经历,或发挥合理想象创作一个虚构的故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学习活动一:小组交流各自作品,推荐典型作品全班交流。
学习活动二:利用评价工具,点评班内典型作品,形成文字意见稿。
姓名:作品名称:点评人:亮点1亮点2亮点3修改建议1修改建议2
学习活动三:结合同学意见,修改自己的作品。
4.作业设计
①鲁迅先生在《这也是生活》一文中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小说《祝福》中的人物是否与你有关?请选择文中一个或两个人物,谈谈你和“他”的关系所在。
②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老舍《骆驼祥子》中的祥子,都是经历过人生中的大起大落,也曾为自身命运进行过拼搏抗争。请结合两位主人公的人生轨迹,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
【评价标准】
作业内部结构思维表现学习水平单一结构水平只表述观点,无论证或言之无据较弱多点结构水平表述观点之外,能摘录相应课文文字,论证无力关联水平表述观点之外,能摘录相应课文文字,论证略有条理中等抽象扩展水平表述观点之外,能摘录相应课文文字,思维清晰、论证合理较强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插图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YYB2021-084)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