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跨国企业来说,赴印度投资是探险之旅还是捕捉机遇,一直是个谜。
6月下旬,对美国进行了访问的印度总理莫迪,可谓“收获满满”。苹果、亚马逊、微软、谷歌等美国科技巨头,不少都作了投资印度的承诺。但另一方面,印度的现实又不断在给外国企业作“风险提示”。6月9日,印度执法局发布公告,以涉嫌违反印度《外汇管理法》为由,扣押了小米公司印度分公司555.1亿卢比(约合人民币50亿元)的资金。扣押资金、巨额罚款,此前不少外企都领教过。
很难否认,这种“政策风险”或多或少会受政治因素影响,但像2020年苹果公司印度工厂遭遇打砸抢烧这样的事件,以及印度营商环境中的“顽瘴痼疾”,是不会出现在莫迪政府政治偏好掌控之内的。而对于外企来说,这是更为根本的风险提示。有媒体把印度称为“外企坟场”,情绪化有点重,但也绝非空穴来风。
数据“打架”
不可否认,正抓紧时机在印积极布局的中资企业开始面临更多阻力。据《印度时报》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在2022年,印度公司事务部就已开始审查500多家中国公司的账簿。
当地时间6月9日,印度政府向小米在印分公司和花旗、汇丰、德意志三家银家发出通知,宣称小米违反印度《外汇管理法》,向外国实体“非法转移资金”,以此为由向小米开出了冻结资金的处罚。据悉,小米集团2022年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85亿元,这笔冻结资金相当于小米去年净利润的57%。
不到一周,印度又有新动作。根据印度《经济时报》6月13日报道,印度政府要求小米、OPPO、realme和 VIVO等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任命印度籍人士担任CEO等高层职位。据报道,印政府官员特意指示中国公司要遵守当地法律,不得在印度逃税。
考虑到在印外企频遭调查、处罚的前车之鉴,这一“提醒”,所有在印外企都无法忽视。2008年,印度税务部门以税款交付数额不足为由要求微软缴纳70亿卢比税款;2013年,印度监管部门以IBM谎报2009财年营收为由,要求IBM补交535.7亿卢比税款;2014年被印度罚税2亿美元的三星,在今年1月又面临着印度税收情报局的新一轮指控,认为三星试图通过对远程无线电头进行错误分类来规避172.8亿卢比的进口关税,约合2.12亿美元。
但事实的另一面是,印度当局不断开出的“罚单”,也没有拽慢外资进入印度的步伐。6月20日,特斯拉CEO马斯克与当时在美国进行访问的莫迪进行会面。马斯克在会后表示,将尽快赴印投资,让特斯拉进入印度市场。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也在加速进军印度。
联合国2022年发表的一份报告则显示,印度已跻身世界前20大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之列。如今,持续的外国直接投资已成为印度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从这个角度上说,“外企坟场”这四个字,显然离现实比较远。
政策摇摆
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本土产业,能否实现蓬勃发展都绕不开营商环境这一关键议题。由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是目前这一领域认可度最高的评价标准。
根据截至目前最新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印度在190个经济体中位列第63名。虽然距离2014年莫迪上台时宣称要进入前50名的雄心仍有距离,但不能否认印度的营商环境确实在改善。
根据上述报告给出的数据,印度在营商便利性方面的表现,远高于南亚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其他主要处于发展中的新兴大國相比,印度的表现也仅次于中国。
在2014年,莫迪高举发展的旗帜就任印度总理,在最初任期内大张旗鼓地进行了以吸引外商投资与改善营商环境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改革。在第一任期内,莫迪确实不遗余力地推出了诸多有利于营商环境改善的举措,包括大幅降低外资进入印度的制度门槛。但受多重因素影响,莫迪政府的经济改革呈现出摇摆的态势。在一些学者看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源于“莫迪经济学”的内在局限性:当政策改革进入攻坚期,莫迪亟需经济反馈争取民心,但莫迪亲商和亲资本的举措却使贫富分化问题加剧,失业率居高不下。
面对日益积聚的社会不满情绪,以及政治上反对势力的施压,开启第二轮经济改革的莫迪转而选择以“印度制造”为中心,试图以进口替代路线扶持本土制造业。印度的对外经济政策开始回摆,呈现出明显的保护主义倾向。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所长蓝建学表示,莫迪政府于2020年3月推出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看似是对外企利好的政策,但实际上“有很多变数和先决条件,如强制技术转移、企业利润不能转出印度等。此外,财政补贴与奖励等优惠措施能不能真兑现,也得画个大大的问号”。
根据联合国今年4月的数据,印度目前拥有14.286亿人口,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印度的年龄结构还相对年轻化,40%的人口在25岁以下。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21年数据,印度劳动力人口已超过9亿。
丰富且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意味着较低的生产成本,巨大的人口基数则指向潜在的强大购买力。在蓝建学看来,外资进入印度并非没有风险,但为了“放长线钓大鱼”,还是会选择尽早入局。
然而,产业发展不仅有与劳动力多少相关,还与劳动力素质紧密相连。印度的劳动力长期存在管理混乱、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此外,印度本土工人闹事,甚至焚烧外企厂房的新闻时有发生。这也是在印度已深耕15年的纬创资通在今年5月宣布将解散在印业务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印度复杂的法律体系也可能使外资面临挑战。印度《劳工法》被普遍视为经合组织国家中最为严苛的劳动法规。以与员工雇佣相关的法律为例,企业员工一旦超过90人,就必须组建工会。如若要进行解聘或裁员,员工多于100人的企业需要先获得地方政府的审批。同样具有较大政治风险性的举措还有《土地法案》的修订。在印度,如果企业需要征地,应当获得80%相关家庭的许可。
除上述因素之外,印度严重的政治分裂问题,则是影响印度营商环境稳定性的长期风险。
寒蝉效应
在一些学者看来,决心提升印度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莫迪,仍未能将外国直接投资“内化”成国内制造业实力。目前这个阶段,跨国企业在印设厂更主要的目的,还是抢夺消费市场,而非基于全球的战略性布局。尽管莫迪还未放弃最初上台时作出的承诺,但由于难以交上满意答卷,他在优先政策议程上也变得趋向保守。
只是,国家政策不只受国内环境影响,国际形势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在蓝建学看来,当前国际环境的“泛安全化”倾向开始挤压国家间的合作空间。“这一转变尤其体现在中印关系中。考虑到中印之间长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两国关系还多了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这个因素,中资企业在印发展也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2020年4月18日,印度工业和内贸促进局修改外资政策,规定“任何来自与印度接壤的国家的投资者”都只能在印度政府准入路径下进行投资。毫无疑问,这一政策主要针对中国,因为与印度接壤的国家中,中国是最主要的投资国。
在这一新政出台后,中国企业在印投资急剧减少。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企业对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下降近七成,仅有6318万美元。蓝建学表示,印度的诸多举措已对印度的国际声誉和吸引外资的能力造成损害。“近期因小米事件形成的寒蝉效应将使外国企业对在印度市场的投资和业务发展更为谨慎,甚至逐渐远离印度市场。”
(摘自《南风窗》庞海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