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聊斋(笔记小说三题)

2023-08-14 16:02谢志强
金山 2023年7期
关键词:曹彬石槽阿根

编者按:

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提出,小说的发展趋势是“利用库存资源”。以当代视角和时代精神,发现和提炼传统民间文学“库存资源”,转化为小说,注入其新意,强化其轻逸,塑造有中华美德和有人文精神的可爱可亲的人物群像,保持现实主义的质地和文学审美的诗性,这个转化的过程,谢志强称之为“过手”。

谢志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家学会副秘书长、浙江省作家协会特约研究员。出版小说和文学评论集35部。在国内发表小小说近3000篇,多部作品被译介至国外,部分作品入选大、中、小学语文教材和考题。曾获多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两次)、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小小说)、《小说选刊》双年奖等奖项,两次获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

重   复

那一天,沈阿根没掘到笋,仿佛山里的竹笋跟他藏猫猫。

夜晚,他做了个梦,看见有一朵杜鹃花开了,只有一朵,他摘下,立刻又开出一朵。一朵一朵,又一朵一朵。同一株上,他摘掉一朵,会又冒出一朵,开得摘也摘不及。

他受不了不断重复的东西,就惊醒,想起母亲。母亲拉着他的手,上山摘花,好像梦里的花就是小时候摘的花。现在,父母的坟墓就在山上。

一大早他就上山,发现满山遍野都开了杜鹃花。他知道,其实是他光顾着找竹笋,没注意花开了。

山崖下边,他看见一簇盛开的杜鹃花,很眼熟,跟昨晚梦里摘过的一样,仿佛山野的花都从这株传出,创造了繁荣。

他攀上岩石,刚要摘下那朵特别旺的花,却发现花的下边,有一株笋,尖尖的头,刚拱出来。他就是来掘竹笋的呀,花引他找到了笋。

没料到,拱出土的小小的尖,土里边却是大大的身,又嫩又壮,简直像个白胖小子。母亲说过,他小时候就是个白胖小子。

第二天,同一个地方,同样拱出一个笋尖,第三天,也一样。沈阿根好奇,用山锄往下挖,挖着挖着,锄头溅出火星,土里一个有凿纹的石块,是个石槽。他看出,那是放猪饲料的石槽。

他背槽回家,想着,将来养头猪,有石槽了,放在窗前的屋檐下。

入秋,他采来野果,红蒲果,一串串,打算明天去镇里卖,小孩喜欢。他顺手放在屋檐下的石槽里。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他惊呆了,石槽里高高地堆起了新鲜的红蒲果,仿佛要溢出来,可昨晚石槽仅装了一半。他想起同一个地方长出同样的竹笋,就抓了一把黄豆撒入石槽,黄豆如水一样涨上来了。放了一把米也涨成一槽米。他知道,碰上了传说中的宝物,小时候,母亲哄他睡觉,讲过这样的故事。

随后的日子,他总是拿粮食接济村里的乡亲,把野果分给镇上的小孩,别人给钱他也不收,仿佛他就是那个石槽,取之不尽。他开始注意过去忽视的东西了,比如梦里的花朵,天上的白云,夜晚的繁星。

有一天,沈阿根回家,家里一片狼籍。村里人告诉他,县太爷带着一帮人来过,几乎把他家翻了个底朝天,最后空手离开。

石槽还在屋檐下,只是底朝上了,倒扣着,他翻过来,没有损坏。

三天后,来了个乞丐,衣衫褴褛,头发花白,还拄着拐棍,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伸着破碗,要米。

沈阿根抓了一把米撒入石槽,眼看着白白的米涨上来,堆成了尖,要溢出的当儿,突然停止。他往乞丐的布袋里舀米。

乞丐突然转身,又呼喊又招手。立刻,几个穿着衙服的人冲出来,簇拥着知县。

知县说:“师爷,到底你有谋略。”

乞丐拿掉假发,戴上眼镜,恢复了师爷的模样。

知县命令差役抬上石槽,打道回府。

沈阿根的双脚站进石槽,坐下。

两个差役上前拽,一人拽一条胳膊。

可是,拽出来一个,槽里又出现一个,里里外外,有十多个沈阿根。沈阿根们相互看着,忍不住笑了。

知县急了,说:“看我。”他跨进石槽,挤出沈阿根,喝令差役来抬,似他坐在轿子里那样。

师爷忙说:“老爷,你还是出来吧,一个县只能有一个县老爷。”

差役連忙上前搀扶知县,可是,扶出一个,石槽里又立着一个。石槽里的知县乐了,而槽外的知县慌了,一个要出来,另一个要阻止。差役加快动作,不一会儿,就站出了十多个知县,表情、动作都一模一样。

沈阿根说:“你们忙吧,我上山采山货去了。”

那一天,村民都来看热闹。一群县老爷,长得穿得都一样,连腔调都一样,好像演戏文,石槽里还立着一个。知县们相互争吵,都声称自己是真正的知县。

师爷也分辨不出究竟哪一个是县老爷的真身,他只能阻止差役,暂且不往外拽了,维持现状,不可再重复。

记   认

潘春林生于1900年,祖籍德清曲溪湾,到湖州街上开了家私人诊所,是有名的中医外科医生,医术高超,闻名遐迩。他在湖州从医五十载,人称其治疗方法为曲溪湾外科流派。

1949年,潘春林开私人诊所。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有个贴身丫环,视同女儿。潘春林的精力都投在诊所里,他的生活有规律有条理,白天坐诊,晚上清账。他有一间书房,平时闭门,家里人从不擅自进去,他自会打扫得一尘不染,所有的书簿都摆得整整齐齐。

午饭由丫环送,唯有晚饭和母亲同一张桌。母亲不懂医,免不了叮咛些话,比如:百姓生活难,生了病就更为难了,一般都要拖到生死关头,才会心急慌张来治疗。穷人不生病,等于交好运。还提醒他,对交不起“郎中包”的穷人要格外体谅。

饭桌上,潘春林不说话,只是点点头。潘母生怕儿子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就让丫环趁送午饭时多留心,多长眼,把诊所里的见闻细说一遍。然后,晚饭桌上,潘母会针对性地念叨一些话。有听没听,慈母仍要说。不过,潘春林的态度好,从未流露出厌烦的表情。

一天,丫环提前送饭,恰巧有两个衣衫褴褛的农夫抬着一个藤榻,榻上躺着一个呻吟的病人。病人的大腿生了一个疮毒,当地人叫鲤鱼搅子。

要动个大手术,否则性命不保。潘春林本该收八块银元,一问病人家境贫寒,就打了个折,要收五块“袁大头”。

两个农夫一脸茫然,悄悄商量了一阵,无奈地摇摇头,说出不起,抬起藤榻离开诊所。

丫环放下饭篮,回禀潘母。潘母顿足,说:“饭桌上我的那些话都当耳旁风了。”

潘母拉开抽屉,取出钱盒,说:“拿上五块洋钿,赶紧追上病人。”

丫环在街的尽头追上了藤榻,可能农夫又伤心又疲惫,步子慢了。她把潘母的原话转给农夫:要是潘先生问起怎么有钱了,就回答恰巧在街上遇见了有钱的亲戚。

当天的晚饭,潘母没像往常一样念叨,只是静静地慢嚼,也如往常一样,给儿子夹一筷菜,那是合儿子胃口的菜。

潘春林习惯了母亲的念叨,今天母亲却不出声,他反倒不习惯了,时不时瞅一瞅母亲,似乎期待着她发话。

潘母表情平静,好似没看见儿子的目光。

潘春林添了一碗饭,还说:“今晚的菜味道好。”

丫环窃笑。潘母说:“味道好就多吃。”

晚饭后,潘春林一如既往,入书房,关起门,点亮灯,沏一杯清明前绿茶,端正落坐,清点当日的进账。

丫环轻轻叩门,说:“母亲来看你呢。”

潘母由丫环陪着进来。潘春林搬来椅子。潘母环顾了书房,似乎在查看还缺少什么。

潘春林的心还在账簿上,一时无话,却欲找话题。

潘母好像也没什么事,不经意地问这问哪,属于日常话里的琐事。

潘春林要么点头,要么说是,总把潘母要展开的话刹尾。

潘母的目光落在账簿上了,就问:“可有病人出不起钱治病,回头离开了呢?”

潘春林闪烁其词,说:“都付清了钱。”

潘母起身,拉开桌上的抽屉,里边一堆银元,发出清脆的响声。她挑出五个银元,放到桌上。

潘春林反应敏捷,立即想到藤榻抬来的病人。

潘母说:“可认得?”

潘春林说:“银元都由统一的模子铸造。”

潘母说:“这就是患有鲤鱼搅子的病人出的银元。”

潘春林立起,向母亲低头认错。不过,他瞥了一眼丫环,说:“娘,你怎么知道?”

潘母说:“我亲手用小刀在上面刻了个记认。”

记认就是记号。潘母曾在他的草帽、雨伞上缝过记认。那时,潘春林念私塾,他说:“同学笑话我呢。”

潘春林说:“病人那么快就有了银元,说是亲戚那里借的,原来是娘赠送的呀。”

潘母说:“幸亏小英追得快,追回了一条性命。”

潘春林要将五块银元归还给母亲。

潘母说:“留作纪念,记住教训,郎中治病,人命关天。”

珍藏了刻有记认的五块银元,潘春林将母亲的记认铭刻在心。

机   会

曹彬临危受命,担任主将,统率十万大军,征讨南唐。

宋太祖询问曹彬,可有什么要求。

曹彬说:“恳请皇上恩准,让田钦祚担任我的副将。”

宋太祖允准。

朝廷内顿时哗然。

田钦祚虽为将军,但打仗不行,且心胸狭窄,武将却偏文——巧舌如簧,背地里阴邪狡诈。他常常向宋太祖谗言,许多大臣都吃过他的苦头,对他避之不及,可曹彬偏偏要特召小人纳入麾下。

曹彬也曾屡次吃过田钦祚谗言之苦,幸亏宋太祖识才,没有为难曹彬。

诸位大臣纷纷来曹彬府上相劝,为社稷着想,为个人考量,恐会蒙受不白之冤,不要弄得主将内外受困。怎么人皆敬而远之,你却收到身边,副将真的非他莫属?曹彬似乎胸有成竹,微微一笑说,还是把他带在身边为好。

宋太祖也闻悉反对的声音,临出征前,他单独征求曹彬的意见,委婉地表示改变主意尚来得及。当然,宋太祖赞赏了曹彬胸怀宽阔,且善于用兵。

曹彬说:“皇上,本将主意已定,给他一个机会,也给我一个机会,他也可凭此次出征改变自己的形象,打破给人的固定印象。”

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征,直指南唐的都城金陵。破城,南唐李煜投降。原先都擔忧的“一粒鼠屎坏了一锅汤”的情况终于没有发生,预先,曹彬手下的几个忠实部将心知肚明,田钦祚会坏了主将的大事。

凯旋之际,宋太祖嘉奖,众大臣祝贺。

曹彬说:“皇上英明,此番南征,南方将士勇猛无畏,朝中群臣鼎力支持,最终获胜已在意料之中。”

宋太祖单独询问了副将田钦祚的表现,曹彬此次率军出征,皇上也隐约担忧,因有大臣进言,若是此战出现不利,可能是田钦祚起反作用——挑剔曹彬的不是,然后密报皇上。可是,宋太祖摊摊手,说:“我竟没收到过副将的密报,这也是我欣慰之事,你是如何让他服帖于你呢?”

曹彬说:“感激皇上的信任,征战时,我自始至终把副将带在身边,把他放在我的眼皮子底下。”

宋太祖说:“那不是不给他建功立勋的机会了吗?”

曹彬说:“他出征本身就获得了立功的机会,对他而言,不战就是功,所以,皇上嘉奖他,我也欣慰,功名利禄可以堵住他的嘴。”

宋太祖说:“出征前后,大臣们反应尤为强烈,甚至有大臣进言,要我紧急召回副将田钦祚,你完全没有必要带他出征呀。”

曹彬说:“他随我出征,还是留在朝中?皇上,恕我直言,我也有私心呐,战场上最怕什么?怕暗箭伤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带在身边,不给他那样的机会。”

附:过事素材创作者的转化(创作谈)

浙江/谢志强

阅读一本书,我习惯先看序言或后记,那是一个“世界”的路标,如果没有序言或后记,我仿佛不知怎么走——怎么进入一本书的世界?将心比心,凭自己阅读的感受,给读者提供一个“路标”。《江南聊斋》第一部已于2020年出版,《过手》是同一个系列,《金山》的这一组便出自《过手》。

这是一部新笔记小说集,《过手》为主名,《江南聊斋》(第二部)为副名,属于“江南笔记”系列。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提出,小说的发展趋势是“利用库存资源”,他还采集了厚厚一本《意大利童話》,将其童话和小说对比阅读,可看出其小说中的童话元素,尤其是《祖先三部曲》。这个转化的过程,我称之为过手。编《江南聊斋》第二部文稿,我拎出其中一篇《过手》的题目作为书名,主要考虑一个书名在某种意义上能罩住或托起一本集子。取其意象,揭示秘密,也就是我创作的方法。所谓过手,就是以当代视角和时代精神,发现和提炼传统民间文学“库存资源”,转化为江南新笔记小说,注入其新意,强化其轻逸,塑造有中华美德和有人文精神的可爱可亲的人物群像,保持现实主义的质地和文学审美的诗性。中外文学,有众多作家这样过手,比如,阿根廷的博尔赫斯,日本的芥川龙之介,法国的图尔尼埃、尤瑟纳尔等。韩国作家郑宝拉的短篇小说集《诅咒兔》入围2022年国际布克奖短名单,《诅咒兔》取自斯拉夫民间传说,郑宝拉将其移植到当下韩国的日常生活,这就叫过手,将过去的神话元素移植到当下的异国空间。中国有丰富的“库存资源”,被许多外国著名作家“利用”过。我也曾“利用”过日本、印度、伊朗的“库存资源”。我的《过手》更是向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鲁迅的《故事新编》、汪曾祺的《聊斋新义》的致敬之作。

我创作系列微型小说,习惯六七个系列交替并进,比如“沙漠”“上海青年”“老兵”“艾城”“江南聊斋”等系列。每个系列分类归档,“冷藏”起来,写毕一篇,就知道该归哪个系列。一旦人物出乎我的意料,做出独特的行动——鲜活了,我就会赞赏人物,说:你表现不错。“江南聊斋”系列写了两部,第一部像出去探“路”,出版后反响良好。恰逢其时,获浙江省作家协会“2018—2020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短篇小说类),同时获得广东省东莞市第四届“扬辉小小说成就奖”。这么一来,我起念——有了动因,趁热打铁,将冷藏的第二部打印出版(我习惯了手写),计64篇。就好像披星戴月,适应了走夜路,从容自在了许多。在生活上,我粗枝大叶,毛毛糙糙;文学上,我是一个细节主义者。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有谱系有模式,怎么写出新意,无非是细节的运用,让细节跳出故事的模式,写出“这一个”。讲好故事,写活人物,用妙细节。操作层面,凭多年的写作经验,我归纳为:紧贴人物运行中的细节写。细节动,人物活。仿佛我追随运动中的人物,不多干预,看其表现,只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把握每一篇作品每一个人物的“焦点”——细节。《过手》中的许多篇,我和人物都保持着这样的关系:不掌控,不预设,让人物随意。写作的乐趣就在其中。再则,微型小说是自由自在的文体,我创作一篇小说的动因,必须先有一个要件:一个有意味有含量的细节。小说写的是形而下,但要升起形而上。细节运行到一定的程度,就自然而然地生成意象。雷蒙德·卡佛十分讲究细节,我与他的创作心得有共鸣,他有一句话,我视为创作的座右铭:“作家用平常准确的语言描写平常的事物,赋予那些事物——一张椅子、一面窗帘、一把叉子、一块石头、一只耳环——以巨大甚至令人吃惊的力量。”卡佛也曾把我喜欢的作家伊萨克·巴别尔关于标点符号的话列为座右铭,写到一张卡片上。二十多年前,我去印制了类似的卡片,现今继续使用。我基本不用惊叹号,至于人物“惊叹”了是人物的事儿,我只是好奇。

猜你喜欢
曹彬石槽阿根
接小四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