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
(华艺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梅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花果,已有3000 多年的应用历史。梅花色繁多,姿态优美,且文化深厚,历来受文人墨客喜爱。
梅(Armeniacamume Sieb.):落叶小乔木,小枝细长,绿色光滑。花色繁多,有粉红、白、红、黄色等,花香浓厚;早春先花后叶。不同品种梅花的花期从12 月到来年4 月,长达半年。叶片卵形或椭圆形,灰绿色,其美人梅品种为彩叶观花品种,其成长叶和枝条终年鲜紫红色。梅果近球形,熟时黄色。
梅花的姿态分为直枝型、垂枝型和龙游型3 种类型。梅花的韵味提炼为疏、斜、横、瘦。经过历代文人画家的提炼,又提出了现代“梅韵四贵”的观赏标准——“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梅花景观在形态、色彩与造型上能给人产生视觉美;梅花的香味能让人产生清逸淡雅的嗅觉美;梅花景观能提供生态、宜人且富有意境美的景观空间,让游客在欣赏景观时获得视觉、精神以及心灵上美的享受[1]。
梅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是我国双国花之一,更是最富于中国文化特色的植物。在中国古代植物文化中,梅花的文化主要有3 种体现:①体现个体美、富有精神的“清气”。②体现道德情操、意志气节的“骨气”。③体现欣欣向荣、万物复苏的“生气”[2]。
在梅文化的传承上,梅与“媒”同音,梅果代表爱情;花则代表着友情与坚贞不屈的精神等。梅具“元亨利贞”四德:初生为元,是开始之本;开花为亨,意味着通达顺利;结子为利,象征祥和有益;成熟为贞,代表坚定贞洁。梅开五福,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与和平。
梅花具有其独特的观赏特性,又具有浓厚的文化属性,将梅花与徽派园林景观相融合,既能展现梅花的形态美,还能与其他景物组合,营造理丰富、广阔的生境、画境与意境之美[3]。
植物作为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不仅能用于园林意境的营造,还能为园林注入灵魂。梅花在园林景观空间的配置形式多种多样,常用的配植方式有孤植、群植和组合配植。
2.1.1 梅花孤植赏个体美
根据不同的景观主题,于景墙、水边、节点处等空间,选择造型优美的垂枝型梅花植株孤植,突出梅花的造型及风骨,展现其个体美。
徽派盆景也是另外一种表现个体美的形式,游龙式梅桩盆景是徽派盆景的代表。游龙式梅桩盆景主要用梅花进行造型,枝干自然扭曲,老态龙钟,具有比较高的观赏价值,多作盆景用,最适宜孤植,布置在小庭院或盆景园中,犹如一条游龙,栩栩如生,构成景观的焦点[4]。
2.1.2 片植梅花赏群体美
按照梅花景观的选址规模的大小、主题、类型、花期,选择一种或是几个不同品种、同色或不同色的梅花成片种植,形成梅林、梅山、梅海等景观,突出梅花的色彩、香味以及风韵,可形成壮阔、震撼的景观效果,展现其群体美。
2.1.3 梅花的组合配植
在不同的景观营造时,也常用梅花和其他植物进行组合配植,配景植物选择从季相上通常形成互补、融合或形成对比,花期错开,以达到观赏期更长、观赏效果更好的景观[5]。
(1)梅与松、竹。梅与松、竹称为“岁寒三友”。这3种植物生命力顽强,岁寒不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比喻忠贞的友谊。在“岁寒三友”主题景观配置时,常以松树作为背景,竹作为配景,以梅花为主景,借松与竹衬托梅花,体现经冬不凋的顽强精神,同时也兼顾到了季相效果,不会因为花谢叶落后而显得萧肃。
(2)梅与竹、兰、菊。梅与兰、竹、菊代表的语言是:傲、幽、坚、淡,成为文人墨客托物言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用梅、兰、竹、菊“四君子”作为主题配置景观时,竹宜作背景,兰花、菊花作为地被衬托梅花,构成丰富的景观层次。
(3)梅与其他植物组合。在园林中,为了实现更多不同的主题景观,也经常将梅花和其他植物进行组合配置,例如,与常绿的桂花、茶花,花期接壤的玉兰、海棠,宜做地被的云南黄馨、南天竹等进行组合配植,达到不同季节花期、季相的互补,既丰富了景观层次,又增加了季相效果,形成观赏期更长,意境更优美的园林景观。
徽州四雕的历史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都很高。其题材选取除了有徽州百姓的社会生活、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还有一些吉祥图样和植物纹样。植物纹样多以梅、兰、竹、菊、荷花、石榴等为主,具有悠久咏梅历史的徽州,百姓也将对于梅花的喜爱印证在了徽州的雕刻艺术上,例如,黟县西递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竹梅”漏窗上,弯竹梅影,婀娜多姿,达到了静中有动,画中有诗的艺术佳境。
徽州园林对铺装的设计既要满足人们对使用功能的需求,还要满足景观和精神上的追求,通过不同的铺装图案反映丰富的情感寄托,且反应的寓意与景观的主题相呼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选取的图案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徽州文化的双重影响,有动植物图案、几何图案和字体图案等类型。其中,动植物图案铺装在徽州园林铺装中比较多见,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如梅开五瓣,象征五福;松竹梅岁寒三友寓意高尚人格等;梅和鹤的图案搭配寓意福气延年等。
徽州园林建筑小品功能简明,体量小巧,造型精美,富有情趣,在园林中与梅搭配应用,互相映衬,突出主题意境。
2.4.1 梅与徽州园林建筑
在梅林、梅海等景观中,宜选取高点建亭台楼榭,登高望远,梅景说受眼底,景观极佳。也在梅林中建小亭等驻足点,徜徉其中,赏花闻香,美不胜收。园林建筑既可供游人休息,其本身也成为梅景中的视觉焦点,与梅景相得益彰,共同成景。
2.4.2 徽州楹联中的梅花
徽州人自古喜爱梅花,赞梅咏梅的诗词画作不胜枚举,而这一特点从徽州楹联中也淋漓展现,描写梅花的楹联不在少数,如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写道“月移疏柳过云影;风送梅花入座香”,府衙清心阁一楼楹联“云流不逐心如水,寒徹能回韵胜梅”,以及“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梅花不是人间白,山色偏来竹里青”“梅兰竹菊可养性,琴棋书画能陶情”等。
2.4.3 梅花与鸟禽的组合应用
鹤因林逋“梅妻鹤子”的佳话,而与梅形成景观造园的又一文化元素。王冕的“梅花屋”周围种植梅花、桃杏及豆粟,养鹤养鱼,一面是烟火,一面是诗画,而画梅成为他最大兴致。《梅花屋》记述了其田园生活:“荒苔丛筱路萦回,绕涧新栽百树梅。花落不随流水去,鹤归常带白云来。”
仕者乐山,石是中国古典园林要素之一,大地之骨的山石坚贞刚硬的品格与梅花相统一,所以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梅与山石的配置在展现梅花高洁不屈的品格与优雅的姿态的同时,又能借助山石巧妙的镌刻或题咏构成点景,丰富了人文景观,增加景观的意境。
智者乐水,梅花倒映水中,虚与实相映成趣,动与静相结合,展现了林逋笔下“疏影横斜”的意境。梅花开时,溪水清浅,与高洁、疏瘦的梅花自成一景。另外,梅花与水体配置,驳岸宜为自然式山石,构成梅石小景,别有韵味。
梅花通过孤植、从植、列植、散植、片植等种植方式,与其他植物、建/构筑物、水体、山石、园路、景桥等景观元素的进行配置,形成开敞、半开敞、封闭等空间形式,通过起、承、开、合等手法进行展开,突出变化中的协调美,注重空间及环境相互关联,强调其空间的连续组织及关系,营造出踏雪寻梅、梅竹绕屋、林屋梅海、梅竹松石、香雪海等风格的景观生态空间,既实现了梅花景观的文化传承,增强空间的延续、扩展、意境与故事性,又完成了梅花景观空间的创新发展。
3.2.1 遵循生态性原则营建多重梅花景观植物配置模式
梅花景观的植物配置要遵循其生态性原则,可借鉴相似经纬度的自然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等立地环境因素。梅花是强阳性植物,在植物配置时要综合考虑梅花的生态属性、文化背景、园林景观的功能要求,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地进行植物配置,把具有不同生态习性的植物构建成一个和谐稳定且具有观赏特性的多重混交群落,同时注重梅花文化的植入,形成层次丰富、意境深远、艳丽夺目的梅花景观。
3.2.2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配置梅花景观
根据梅花的观赏特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对于梅花景观的欣赏需求不同。女人更喜欢现代梅花景观,花量大、花期长,色彩绚丽,能近距离接触,感受梅花的花香与美丽,且满足拍照游玩、追求美丽的心理;年轻人认为梅花就代表梅花精神,越是花繁色艳越能代表梅花面对严寒的考验,体现其傲骨;而年龄越大且文化程度越高的游客主要观赏的是梅花盘根错节的姿态、香气及其所体现的意境。所以在配置梅花时,可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区、不同的主题确定不同的梅花配置方案,突显梅文化主题的同时,顺应现代社会不同人群的需求,做到雅俗共赏,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游客对梅花美的欣赏需求。
3.2.3 根据不同的尺度营造梅花景观空间
在梅花山景观的设计与营造中,要注意梅花与山体景观大尺度空间的处理,群植梅花做为主景,选择松、竹类等植物成片种植作做为背景,突出观赏梅花的群体美,并注意梅花主题的距离与山体的高度,以产生深远、高远及平远感。在中等尺度空间,适当增加景观层次的变化,注重梅花品种、种植方式与配景植物的选择,营造特定的意境空间。对于滨水节点等小尺度空间,在考虑植物群落结构层次的同时要注重梅花品种的造型、姿态以及色彩等,以观赏梅花个体美为主。如在水边节点,多选择垂枝型梅花;建筑周边多选择宫粉型、朱砂型梅花等。
3.2.4 突出地方特色的梅花景观
在梅园的设计中,可结合富有当地特色的景观营造梅花景观。如徽文化下梅花主题园的设计中,可以搭配具有徽州建筑风格特征的景墙或花窗等建筑小品,栽植梅花几株,配以松、竹或芭蕉,形成具有精神内涵的景观。
3.2.5 兼顾观赏与经济价值
梅园既可通过梅花节等文化旅游活动带动餐饮、休闲、摄影等服务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梅文化宣教、书画、插花等活动传承发扬梅花的历史文化,引导游客去欣赏、去体验、去联想、去思考、去感知。同时,在文化旅游活动中还可以通过采摘活动、果梅加工流程展览、梅果加工体验、特色加工品等文旅产品的销售等来增加经济效益。
3.2.6 创新性的表现手法展现现代梅花景观
在梅园的设计中可采用应用了立体绿墙的形式,梅与徽州的白墙或立体绿墙相结合,白墙上附以梅的绘画,结合实物梅花,通过白墙可展现梅花的疏影横斜与暗香涌动;立体绿墙可将梅花图案镶嵌于上,与周边环境形成一体,通过立体与空间不同的梅花来体现梅文化与徽文化的融合下植物的生态空间性。立体不同的表现手法将梅花的传统配植手法与现代理念、营造方式相结合,形成浪漫又富有文化内涵的现代梅园景观效果。
数字经济时代,可融入移动互连网、人工智能、AR/VR、灯光与全息投影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进一步优化植物配置方式,构建多维度的景观空间,来提升梅花景观节点的文化性与观赏性,让赏梅不仅仅是白天的事,夜晚也可以尽情游赏,让梅、空间与人互动、链接,增加趣味性,以科学、文化、艺术与数智化构建沉浸式的景观生态空间场景,让文人可来写诗作画,青年人来游憩,上班族来放松身心,老年人可修身养性,还为小孩提供寓教于乐的场所,进一步提高梅文化景观生态空间的韵味与意境。
利用梅文化与徽文化,用现代的造园手法及材料,诠释松竹梅的空间展示。利用虚与实、光与影、藏与露、色彩等不同的语言阐述松竹梅的故事。在充分理解梅文化与徽文化的基础上,熟悉松竹梅及每一棵植物的语言及生态习性,借助科学+技术+艺术+文化的手法,通过科学的配置,技术的实现,艺术的展现,用传统的文化与现代的手法和元素进行再诠释,提供一个优美、有文化内涵的植物生态空间,让人人在美丽美好大自然中体会到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