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修复前后

2023-08-13 16:24张孝宅韦丽娟
中国美术报 2023年26期
关键词:浙江省博物馆经卷师傅

张孝宅 韦丽娟

对一位古书画修复师而言,一生修画无数,会有许多难忘的修复经历。在我的修复生涯中,迄今为止最难忘的,是协助陈雁宾师傅修复出土文物北宋纸质经卷《妙法莲华经》的经历。

1963年,浙江省博物馆将七卷北宋纸质文物《妙法莲华经》送到杭州书画社裱画工场修复装裱。社领导研究后决定由陈雁宾师傅主导,我作为助手来完成这项任务。这批经卷出土于浙江省东阳市南寺塔,该塔建于960年(吴越国时期),建造时间比杭州雷峰塔更早,建筑结构保留着唐风,1000多年后因塔基下陷,于1963年4月23日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倒塌,塔内出土了130余件文物,其中就包括这七卷镇塔之宝。能够跟随陈师傅直接参与这项高难度的文物修复工作,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毕竟许多书画修复技术的传授难以用语言表达,只能在实践中学习。那时,我学裱画还不到三年,尚且不懂文物修复的深浅,得知该经卷是出土自我老家东阳的珍贵文物,便有一种亲近感。在这次文物抢修和保护工作中,师傅就像主刀医生,我则要扮演那个准确、快速为其递刀、递钳的助手角色。

经卷拿过来时,只见其满是泥土,由于长期深藏塔内,已经受潮发霉,并同泥土粘结在一起,成了一卷卷筒状的硬块。这批经卷纸质酥朽,稍加触动就会呈片状剥落,鉴于它年代久远,是历史价值很高的珍贵文物,不宜草率动手。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是既不能干揭又不能水泡,即便是当时已有40多年修复经验的陈师傅,也从未遇到过霉烂残损如此严重的情况。这些经卷能否传于后代,能否长期保存,关键在于如何修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既能揭开粘连成筒状的朽纸,又不损伤经卷的方法。

发硬的经卷完全贴合在一起,无法揭展。我们分析其粘连的主要原因,应该是经卷出土后接触了空气,水分蒸发后墨迹中的膠质与纸粘连、纸张收缩。平时修复粘连的传世文物,只要把画件铺于桌上,用水湿润画心即可揭展,而这批经卷画心长的有11米,短的也有9米,粘连成筒状如朽木一般,普通的修复方法根本无济于事。经过反复研究,我们决定采用一种由外向内软化的方法。师傅找到了一条线索:据说旧时裱画中有一种用蒸汽蒸画的古法,但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失传,具体如何蒸,蒸多久,湿度、温度如何掌控,谁也不知道,周围更没人实践过。反复考虑后,我们还是决定尝试一下蒸汽法。

这次修复,是作为助手的我学习、研究、解决修复疑难问题的好机会。我们做好了充分准备,在传统修复的基础上一边做一边想办法,并根据具体的情况随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在每道工序上都保证严谨。虽然师傅决定用“蒸汽法”,但他也没有实际操作过。于是,在动手修复前,我们做了许多次实验。师傅叫我发煤炉,用蒲扇对准煤炉的风口扇到火升起来,再架上铁锅放上蒸架,铺一层纱布在蒸架上,然后取已经废弃的旧手卷的空白拖尾代替出土经卷,包上纱布后放进蒸笼里蒸。在实际的修复过程中,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细节问题,包括为了避免在蒸的过程中经卷受潮膨胀而呈碎片状脱落,我们按照经卷的宽度,在外面松松地围上两层薄皮纸,两头不封口,让蒸汽从两端透进去。我们不时揭开锅盖,观察经卷的变化,控制火候以调节温度,利用水蒸气慢慢往里渗透,并用手轻轻试探其软化程度。蒸汽所特有的“钻劲”和一般物体受热膨胀后易松动的特性,使墨迹上的胶质逐渐软化,表面几层经卷慢慢松软,但里面的心子仍是硬的,可我们又不能蒸太久,怕表面几层被蒸酥、蒸烂。

根据手的触感和以往的修复经验,我们时刻控制着火候和蒸的时间长短。若经卷还是硬的,说明蒸的时间不够,还要继续。我们一遍遍尝试,边蒸边揭、蒸软几层揭几层,揭不开便再蒸再揭,一个经卷要蒸好几次才能慢慢掀开,而不是一次蒸好就能全部打开。最终,我们攻克了难度最大的揭展难关,揭开了七卷经卷。揭出土文物经卷与揭传世文物经卷相比,不知要难多少倍,而在实际修复的过程中,碰到的情况就更多了。比如,经卷上的字会出现破损、脱落等情况,都需要我们耐心、细心地去应对。只有亲身参与,动手实践,才能加深对书画修复技艺的理解,认识到其中的难度和风险,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在揭取经卷的同时,还要随时控制它的潮湿度,太湿容易烂,太燥又容易脆。我们按先后顺序,将经卷一层层、一片片揭开。每卷经卷均有1000多块碎片,七卷共有上万块,每一块都是这些文物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揭取过程中绝不能舍弃。碎片的大小、前后、左右、上下位置,都要编上序号,平置于准备好的油纸上。有些经文因虫蛀、菌蚀而缺损,只剩一点儿半点儿字迹的,我们也必须保留,原样放回,有些腐朽部分的字迹已经移位变形,我们便用毛笔尖蘸水的方法矫正字形。

只有碎片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在画心中排布准确,才能方便专家辨识原文。最后,经国学大师马一浮、原杭州大学古希腊哲学研究室主任严群、浙江省博物馆原研究员黄涌泉等专家审阅无误后,我们才按照修复传世文物字画的方式,染纸、补洞、托心定位。在装裱这批经卷时,我们尽量做到保留旧气,没有讲究华美的装潢,而是用自己手工染制的棕褐色绢做包首,不配引首,也不加拖尾,经卷天杆的两头不封口,只点朱色代之,地杆两头不装轴片,同样只点朱色,使经卷整体色调和谐一致,保持古朴的风格。经过艰难且漫长的攻关奋斗,我与师傅圆满完成了这批经卷的修复,将其交回了浙江省博物馆。

古代的许多宝贵经验和传统技术,有些被忽视,有些则没有被发掘和继承,这无疑是一种损失。在修复这批经卷的过程中,我们变通古法的尝试取得了成功,也证实了前辈口中流传的“蒸汽法”行之有效,失传已久的技艺被重新找回,历史文物得以重现光彩。

猜你喜欢
浙江省博物馆经卷师傅
北凉 楷书优婆塞戒经卷(之一)
吴昌硕艺术展
乘兴看山多
——黄宾虹纪游山水展(上期)
以刀代笔
——浙江省博物馆藏版画展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西夏文大宝积经卷八十八“摩诃迦葉会”解读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竺娜亚ZHU NA YA
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