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清峰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16)
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问题,提出了“坚守18亿亩(1亩=667m2)耕地红线”“退林还耕”“长牙齿”等政策,以及“中国人吃饭的碗里必须装有中国粮”“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等主张。在这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伴随诸多具有不确定性威胁因素的出现,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问题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压舱石和基础保障。因此,解决好耕地和粮食的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是我国得以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国耕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长期使用旋耕机耕作,导致耕作层变浅。②超量使用化学氮肥,少施或不施农家肥,土壤有机质减少。③土壤板结,平时进行不合理的耕作和灌溉活动,不注意休耕轮作进行保护,反而过度地索取耕地资源。④土壤酸化,有害金属、寄生真菌、土传病害等。⑤在一些比较干旱的地区,由于不合理的灌溉现象,导致地下水位的抬高,从而造成土壤的次生盐碱化。⑥土壤营养失调,不按比例测土配方进行施肥。⑦土壤污染,多以重金属污染和农药化肥为主。⑧土壤侵蚀、风蚀、水蚀、耕蚀等。⑨土壤植物系统病,同一处土地,连续种植同一种、同一科的农作物。⑩自然灾害,旱涝病虫害的影响等。
我国地广物博,各个地域的土地呈现不同的风貌。因此,各地域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减少工业用地、增加生活用地,合理规划居民的居住用地,切实保护好本地区的耕地、园地、菜地等一系列与农业相关的土地空间,划定好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红线;要认真研究农村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不可强征地、乱征地,务必保证基本农田和粮食的安全。不管如何整顿土地,我们都不能改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不能减少耕地面积,不能削弱粮食的生产能力,更不能做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农田只能用来从事农产品的种植活动和进行粮食的生产。
根据《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耕地主要是用来生产粮食、棉花、食用油、糖、蔬菜等农产品,该条例禁止使用永久基本农田来种植树木、圈围果园等,也明确禁止在基本农田上挖塘养鱼、发展养殖业等,如果发现违反条例的行为,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强化执法监督。对此,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耕地保护,运用遥感技术,进行短期、多次、大范围的遥感监测,以便于发现违规、违法的问题并予以严厉打击。
为进一步加大对耕地的管理,相关部门应落实耕地卫片监督的措施,认真执行征用耕地的审批流程,对私自和乱占用耕地的行为进行处罚。各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关文件,详细划分区域内农业用地和非农用地的使用范围,对于不合理占用农业用地的规划和非法占用农业用地的项目,要给予严厉制止和打击,并立即退还为农业用地。有极特殊情况的占农用地,需按照国家的审批流程进行审批,并公示当地政府备案说明情况。
首先,相关部门要坚持种地和养地并举,开展以耕地轮作休耕为主的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制度,完善耕地的生态修复机制和耕地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措施。其次,要坚持生态文明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提升耕地综合质量中,落实农业绿色发展,努力实现耕地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最后,可以实施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造盐碱地、低质低效、受污染的土地等,推动耕地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在休耕时,可以采取覆地膜、农艺、生物、农家肥等措施对耕地进行养护,以此提高耕地土壤肥力;实施退化耕地治理行动,提质增效,力争治理好耕地土壤盐碱化与酸化的问题;统筹好农艺与农机的任务分配,将深耕、免耕、深松、旋耕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最大程度降低对耕地的损害。另一方面,在农作物秋收后,要加大秸秆还田的力度,增加使用有机肥,对耕地进行涵养,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储水保肥能力;强化土壤的污染治理与生态功能修复,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物。此外,可以建设“智慧耕地”,实时对土地贫瘠、污染等质量下降的情况进行监测,以切实提升耕地土壤质量,打造出更多的高标准、高质量耕地[1]。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显示,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7.75 亿亩,比去年增加了1 051.9 万亩,增长了0.6%;全国小麦播种面积为3.53 亿亩,比去年下降了0.2%,面积基本稳定;全国玉米播种面积为6.46 亿亩,比去年减少了381.1 万亩,下降了0.6%;全国稻谷播种面积为4.42 亿亩,比去年减少了706.6 万亩,下降了1.6%;全国豆类播种面积为1.78 亿亩,比去年增长了2 635.8 万亩,增长了17.4%;全国大豆播种面积为1.54 亿亩,比去年增加了2 742.5 万亩,增加了21.7%;全国薯类播种面积为1.08 亿亩,比去年减少了222.1 万亩,下降了2.0%。总体来说,我国总的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向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粮食市场价格的跌宕起伏,导致种粮农户会更偏向于种植价格高的粮食作物,而忽视种植价格低的粮食作物,造成粮食种植结构出现轻微的不平衡、不稳定问题,进而导致粮食作物的总产量出现波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和农产品消费大国,在千年农耕文明的孕育下,粮食的地位在中国人的心里重似泰山。粮食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大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我们要确保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筑牢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地位,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首先,相关部门应抓住源头,以种业技术创新为重点,打好种子翻身仗。加强对种子科技投入和研发创新的扶持,加大对种絮、种子、种苗这“三种”的研究,并加快培育耐盐碱、耐旱涝、抗病毒虫害等适应性强的良种。其次,要发展现代种业,解决制约我国粮食产量和质量等一系列“卡脖子”的技术堵点,提高我国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能力。最后,要进行种子的自我革命,使科技成果更好地应用于耕地和粮食生产中,真正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
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诸多具有不确定性的威胁因素出现,全球货币通胀风险不断上升,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对国内粮价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导致国内粮食价格比国际市场低得多。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我国的粮食安全也受到了挑战,压力明显增大。因此,我们不仅要紧紧把握粮食安全的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农产品供应结构调整,推动高品质粮食项目建设,做好粮食生产和保障工作[2],而且要多储备粮食,确保国内粮食供给的稳定性,以应付不确定的外部环境,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总体来看,加强农业安全建设,握住粮食生产底线,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3]。
近几年,我国在主要的粮食生产区推行绿色高质高效的行动,绿色生产、生态农业已经成为粮食生产的主旋律。我国曾先后建立试点,深入探索,研究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模式。例如,在种植水稻时,可以在水稻田里放养鱼虾等生物,促进水稻的绿色生长。同时,鱼虾也可以在丰收的季节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通过这种稻鱼、稻虾等粮食产物和经济作物综合立体种植养殖的方式,可实现一地两用、一季多收。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耕地能够持续生产的重要前提;而食以土为本,耕地也就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4]。耕地作为进行粮食种植、生产活动的载体,是解决好全国人民吃饭问题的重要保证,也是关系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实践证明,耕地保护是我国纵观全局做的最正确的战略抉择,是符合我国实际国情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土为粮之母”。要想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最根本的策略就是保护好耕地。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老百姓的“饭碗”和“口粮”[5]。相关部门不仅要从行政、法律、经济等方面入手,强化对耕地保护的扶持与引导,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而且要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合理划分,使其能够永久性的作为农田使用。在划分农田时,既要保证农田的数量,又要保证农田的质量,不能为了应付而把山沟、山地、淤泥地、盐碱地等划到基本农田里。2022年,国家一号文件专门针对耕地保护提出了“长牙齿”的耕地红线保护政策,坚持数量管控,控总量、增数量,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基本农田以次充好的行为进行处罚,严格禁止用不适合耕种的基本农田充当高标准基本农田使用。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为了更好地解决14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我们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保护好基本农田,划得实、管得好、守得牢,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因此,18 亿亩耕地不仅是一条红线,还是一条战略线,更是一条关乎国家命脉的安全线,要用好耕地,保护好耕地,才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筑牢国家安全的基石。
要想建设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格局,就要打造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新样板,筑好耕地的围墙,博弈好粮食生产的“一盘棋”。相关部门应充分调动政府与地方、农民重视粮食生产和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做好耕地的保护工作,保证粮食每年的稳定供给,为我国的乡村振兴和现代化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