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红楼梦》整本书教学内容探析

2023-08-13 09:28:01沈志斌
新课程 2023年11期
关键词:宝钗整本书红楼梦

文| 沈志斌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白话长篇小说,通过富有独特韵味的语言文字向人们展示了18 世纪中国纷繁复杂的社会风情。曹雪芹围绕当时的贵族家庭塑造了许多典型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整本书称得上是恢宏巨制。作为小说,它不仅情节足够吸引读者,当中的内涵、哲思以及各种风俗文化无不展现出其独特魅力。对于高中生的学习来说,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

本书目前已被纳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整本书教学单元,作为整本书教学的阅读书目供学生阅读与研讨。此任务群的提出旨在以现有阅读教学为基础,从课程层面改善单一的选文式阅读教学,扩大语文阅读教学的维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走出单一学习、浅层学习,逐渐具备深度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要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引,开发出适合高中生的教学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充分领略《红楼梦》“这一本”的魅力,更能激发其阅读欲望,拓展其阅读视野,提高其阅读能力,促进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紧扣人物,感受艺术的真实

小说是讲述人性的艺术,特别是作为《红楼梦》这样一部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曹雪芹在人物的描写刻画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为读者塑造了很多经典人物。对于正处于人生关键成长期的高中生来说,阅读小说鉴赏人物既可以深化他们对人性的认识,从小说中探寻人性,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意义建构的过程,即通过阅读达成个人精神的成长。

相较于浅层学习,深度学习之“深”体现在学习者思维加工的水平上,深度学习要调动学生运用高阶思维去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在教育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开发人物鉴赏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让学生读出人物形象“是怎样的”,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维加工,了解作者创作人物的原理,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核心特征。

小说具有虚构特征,但小说的虚构并非虚无缥缈、无凭无据,而是虚而有据、虚中有实,体现的是一种虚构的真实,即“艺术真实”。学生在阅读鉴赏《红楼梦》人物时,如果要摆脱浅层学习,就不能只概括人物形象特征,而要学会分析“艺术真实”。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个性”与“多面性”两个角度进行鉴赏。

所谓“个性”即人物的鲜明性。在塑造人物时,许多小说家都会使人物拥有一个象征或标志,即透过特定事物的呈现反映出人物个性。《红楼梦》也不例外,在描绘刻画宝钗时,书中第七回提到了“冷香丸”,第四十回贾母等人游至蘅芜苑进入宝钗房中,感到如“雪洞”一样,这些都体现出宝钗性格上的特点——“冷”,而这种“冷”则反映了宝钗在处理人事时的理性。第三十二回,当王夫人因掌掴金钏儿致其羞愤自杀而感到内疚、难过时,宝钗的表现并非遇到难事儿不知所措,而是劝王夫人金钏儿之死并非王夫人之过,多半是金钏儿自己不小心失足掉下去的。在面对此类情况时,宝钗不仅镇定自若、非常理性,还思维清晰并安慰王夫人让其心安,这突出了宝钗“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形象特点。所以,提到“冷”或“冷香丸”,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宝钗。除此以外,还要抓住人物的“一字定评”,帮助学生深刻地了解人物,如探春之“敏”、妙玉之“洁”。

所谓的“多面性”即人物形象的立体性。《红楼梦》中鲜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作品塑造的人物大多是多面的、立体的。比如,曹雪芹在塑造王熙凤时,就将她的多面性呈现得淋漓尽致。“毒设相思局”“赚入大观园”写出了王熙凤对待贾瑞、尤二姐时的心狠手辣,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她的两面三刀;但是当她看到邢岫烟温厚可疼时,并不因不喜欢邢夫人而对邢岫烟心生怨念,反而怜她命苦,对她更加疼爱。“协理宁国府”写出王熙凤在管理、调度上的独特才干,对待下人赏罚分明,尽情展现了凤姐的“威”;“力诎失人心”又写出贾母殡天王熙凤办丧事时的力不从心,失去了之前的镇定与威势,转而是慌张与委屈。除了王熙凤,还有一些其他的人物也值得注意,如贾政不仅仅是一种封建卫道者“无情”的形象,小说对他也有少数几次真情流露的刻画,如贾政听到宝钗“梧桐叶落分别离”的谜面时,内心感到无比凄婉,这和他一贯的表现大有不同,恰恰体现了人物的多面。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就在于他给读者呈现的就是一个真实的人,这个人物也许在真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但他却具备一个真实之人的秉性。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挖掘,发现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个性与多面性交融而多元呈现的艺术真实,以便更好地深度解读人物的艺术真实,了解小说这一文体在呈现人性上的功能。

二、紧扣结构,梳理草蛇灰线

《红楼梦》属于章回体小说,加上学界公认后人续写的四十回,整本书共一百二十回。这本书内容丰富多彩,但过长的篇幅使得高中生在整本书阅读上存在不小的挑战。基于这样的挑战,教师可以结合学情开发适宜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从而锻炼整本书阅读的能力。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托马斯·福斯特提到:“文学作品如果要在美学上令人满意,要求之一就是整体性。”《红楼梦》的整体性不仅是由回目所构成的情节结构上的整体性,更大的魅力在于其前后内容的紧密相连,即金圣叹所提出的“草蛇灰线”,这是《红楼梦》小说创作中采用的一个基本的、全局性的艺术手法。

深度学习强调知识整合,这正契合了阅读《红楼梦》对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整合所读内容,前后勾连,点面结合,才能更好地把握整本书的叙事结构与内容。语文教师要紧扣“草蛇灰线”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发现小说安排的众多“结构线索”“伏笔”“隐喻”等阅读关键点,让学生能够边阅读,边消化,边整合。

“草蛇灰线”在《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体现之处就是小说第五回。作者通过“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这一情节将一些主要人物角色的命运通过簿册中的诸多判词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通过暗示、隐喻等形式呈现出妙玉最终悲惨的下场。而这种提前告知并非那种让人难以接受的“剧透”,它是以一种谶语式的隐喻手法,使读者在之后的阅读过程中,在欣赏人物、熟悉情节时逐步恍然大悟。阅读时,读者不仅会有一种获得感,还能不断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最后再回归到对判词的细细品味。这种安排能够使读者更为全面、深刻地把握人物命运,使得分散在各个回目中对每个人物的叙写形成一条轴线,有利于读者在研读的过程中形成主题意识,围绕主题深入探究。由此看来,判词可谓《红楼梦》中安排的最大的“伏笔”。

还有像对黛玉“眼泪”的刻画,也具有暗示性。在小说的神话架构“木石前盟”中,提到黛玉的前世“绛珠仙草”为了回报宝玉前世“神瑛侍者”雨露灌溉之恩,追随其下凡历劫,所以宝黛二人初见之时才有如此熟悉之感,据此我们也能够理解黛玉三不五时落泪的缘由。除了这些大的伏笔、隐喻以外,《红楼梦》中还有很多细节的结构线索,无处不体现出曹雪芹在创作中的用心。比如第五十四回最后提及凤姐小产,实则是给下面回目中探春发挥理家才智的空间,让其形象在读者面前更为周圆、立体。

“草蛇灰线”所呈现的伏笔、隐喻、结构线索都能够使得小说的情节与结构环环相扣,突出这部作品的整体性。《红楼梦》看似平铺叙事,实则前后有因。无论是人物的刻画,还是事件的安排,都体现出作者对小说整体性的建构,使读者读起来流畅自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挖掘小说中大大小小的伏笔,引领其认识《红楼梦》的整体性,体味由此引发的在阅读上气韵生动的美感。

三、紧扣内涵,把握矛盾冲突

《红楼梦》与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在模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虽然都写爱情,但《红楼梦》能够不落俗套,脱离了“才子佳人”小说三段式的公式化结构,有其自己的特征。本书以神话架构开端,展示宝黛二人爱情的神话根源,以贾府悲剧收尾,呼应“还泪”之说。其中还包含了很多反映那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价值冲突,值得读者深思。教师如果不加以干预引导,高中生容易将本书当作简单的爱情故事来读,而忽略其深层的价值内涵。

“深度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批判性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既要理解其价值内涵,又要学会批判性思考。小说情节得以展开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具有“矛盾冲突”处,而往往这些矛盾冲突就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关于解读小说价值内涵的关键点。

针对价值内涵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矛盾冲突”挖掘《红楼梦》的思想价值。比如,同为当时社会大户人家的小姐,宝钗和黛玉在性格与爱好上就存在诸多不同,林黛玉孤高傲世、多愁善感、极具感性,宝钗则是稳重和平、颇具城府、极具理性。在作诗上,即可看出二人的思想情感倾向。第七十回中众人填“柳絮”词,黛玉填了一阕《唐多令》:“漂泊亦如人命薄。”众人都觉得太悲,足见其寄人篱下之心境,多情敏感。而宝钗则填了一阕《临江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词性豁达,看出其不一样的胸襟,理性博大。还有如宝玉和宝钗二人在“仕途经济”上的不同看法,也反映出二人不同的价值追求。所以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理解这些矛盾冲突处。

除此以外,真正达成深度学习,还要有自己批判性的思考。书中宝玉、黛玉执着于个性情感的追求,寻求在精神上的率性自由,而宝钗则忠于当时宗法制社会下的礼法制度,人情处事处处谨慎小心,期冀周全。高中生的思维发展逐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这样的矛盾冲突,是激发学生理性思辨很好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关联生活、审视时代的催化剂。

四、紧扣语言,体味文白相宜

深度学习所倡导的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而在于在学习之后能够内化知识并尝试迁移与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从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来看,学习语言文字的重点在于对语言的运用。学生阅读《红楼梦》,首先就是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鉴赏亦文亦白、文白相宜的汉语言,在此过程中积累语言经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作为中国古典白话文小说,《红楼梦》的语言由古白话和文言共同组成。古白话“是经过加工的带有当时口语特色的古代书面语言……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了‘文言文’在用词和语法上的基本规律,这与‘五四’以后的白话文有着本质的区别”。语文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明确《红楼梦》的语言特征,引导学生感受鉴赏书中独特的语言韵味。比如,书中第三回以黛玉视角初看众姐妹时,作者用“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来描写迎春的外貌、神态、性格等特征。这样的语言描绘与现代汉语描写人物大为不同,颇近似于闻一多先生所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之“三美”理论,不仅读起来音韵动听,还观之结构整齐,读者又能够通过对带有古典美感的语言进行再次加工,在脑海中建构人物形象。所以,一个温柔美丽的迎春即投射在眼前。作者简单几笔描绘,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

除了古典白话,《红楼梦》还有相当一部分诗词歌赋曲文。比如第二十三回黛玉走到梨香院外,听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又想到古人写水、花无情的诗句时,心中顿生感慨,自怜身世,不觉落下泪来。此处的戏文源自汤显祖《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唱词,读者读到此处时大多能够感同身受,正是戏文与诗词所营造出的凄美意境。古典文言具有“文约而事丰”的特点,无需赘余的语言堆叠,我们便能感受到黛玉此刻黯然神伤的神态与孑然一身的处境。

对于《红楼梦》中的语言,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品味,充分把握其语言特征,感受其文白相宜的古典魅力。《红楼梦》中的语言既工于日常,又具有极高的文学文化价值。这于丰富学生的语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质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宝钗整本书红楼梦
薛宝钗为什么没朋友(节选)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6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38
从《红楼梦》看养生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学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6:54
论宝钗的“藏”与“露”与复杂心理机制
红楼梦学刊(2020年2期)2020-02-06 06:15:18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红楼梦学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