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2023-08-13 06:19于丽霞
新课程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华初中语文传统

文| 于丽霞

初中语文具备极其深厚的中华文学底蕴,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从这一角度看,创新人文性及工具性兼具的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全新的教育背景下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目标。近年来,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反复提起。初中阶段是塑造学生“三观”的黄金阶段,此时,借助语文学科带领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并培养其综合素质,是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时代发展之下促进语文课堂改革的必然手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将各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融入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体系中,以古鉴今,让我国古代先贤的高洁品质及精神素质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

传统文化流传千百年,其中不乏高贵典雅的文学作品,具备极其深厚的文化美学意蕴。在此基础上,初中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合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全新的教学背景下,新课标提出,初中语文教学需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为此,教师需要深入钻研语文教材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学审美元素,同时引进各类媒体创设情境,将传统的文化艺术使用图片、视频等相对直观的方式在课堂中呈现出来,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给学生的视觉感染力与视觉效果,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完善学生的审美观念,让学生在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受到文学之美的熏陶以及思想层面的启迪。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古诗词,此类诗文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汉字之美以及诗词意境,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感悟,发散学生的思维。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可学习古代先贤遣词造句的方法与布局谋篇的策略,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文学审美能力均有很大帮助。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可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

(一)教材中的文化要素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由诸多专家学者精挑细选而成,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不仅有各类现代文学名家的著作,也囊括了诸多古典诗文,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不仅包含文学文化、道德文化,还有诸多民俗文化,依托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的初中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品性、审美修养、道德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形成优秀的品格意识,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真正领略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学习中积极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综合活动中的文化要素

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围绕教材中的内容,还需要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以生活化教学策略为核心,布设环境,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教师需要与校方合作,营造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征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各类传统诗词或先贤的名言警句和传统字画装点教室、走廊、墙面等。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积极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主动研究,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例如,在学习《木兰诗》之后,教师应为学生深入分析木兰诗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并让学生领略巾帼英雄的气概。在本课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留下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木兰诗》的主题特征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深刻领悟绘制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基于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互联网或其他平台中寻找更多与花木兰有关的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尝试主动整理并汇总,随后制作出独具艺术美感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手抄报。在这类极具趣味性、引导性及实践性的课后活动中,学生可以主动学习,自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主题,为学生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书周、民俗调查等综合类实践活动,以各类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借助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从教材入手,认真分析教材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要素。如各类古诗词、古文及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文学作品,并以此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样既能促使学生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又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敏感度。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敏感性以及文学领悟能力。该项能力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感知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也能够带给学生更好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进入深度阅读、深度学习状态。除此以外,良好的文学领悟能力及文学敏感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便于学生学习各类寄情于景、借物抒情等写作手法,使学生的文学作品更具深度与广度,从而丰富学生作品的精神价值。

如《鱼我所欲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先带领学生通读文章,并为学生讲述文中的通假字与古字词的含义,点出文中的实词、虚词,让学生尝试将文章翻译成白话文。在完成基础教学后,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分析本文的内涵及文中传达的精神价值。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全面理解文中各字词句子的意义后,同学们有哪些思考和感悟呢?文章提出了哪些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基于教师提出的上述问题,开展本课的小组讨论活动,要求学生在3 分钟的时间内结合此前学过的知识以及课文原文分析上述问题并得出答案。讨论后,学生发现文章的论点是通过比喻的形式提出,而核心论点为“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故患有所不辟也”。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在人生的旅途中应该始终追求善良与正义,始终保持高洁的品格与思想,始终不为利益所惑。

(二)设计教学活动,带领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单元或阶段性教学主题,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语文学科的应用性较强,合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让学生意识到文学作品中蕴藏的精神价值,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灵活应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庆祝活动,在校园中或班级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生群体中的弘扬及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单独空出1~3 分钟时间为学生展示各类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味的文学作品、字画类传世名作等,如《兰亭集序》《平安帖》等,以各类文化作品陶冶学生情操,并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素材。

另外,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举办各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辩论活动或调查类活动。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教师可以“你认为邹忌进谏的方法是正确的吗”为主题开展辩论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及个人理解阐明观点,并举出相应的案例。此类案例可以与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有关,也可以是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积累的各类知名文学典故。通过此类有趣的辩论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营造具有更高互动性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结合现代文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在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将目光局限于古代文化,在我国,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弘扬,要始终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立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创新文化并大力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文化弘扬之道。现代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引入了诸多现代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包括鲁迅、沈从文、老舍等知名文学家的著作。这类文学作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书写、创作的过程中立于当时身处的时代背景,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之个人的思考,将个人的精神、信仰尽数融入文学作品之中,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创新与传承。从这一角度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影响,真正意义上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承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例如,教师可以从各类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向入手,让学生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现代文学作品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深入分析各篇文章的修辞手法、情感表达、词语应用及典故借鉴,让学生在对比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陋室铭》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相比之下,《陋室铭》中作者对情感的表达更为委婉、更为含蓄。而鲁迅先生的思想相对开放,会以热烈、直白的方式表达个人情感,但与此同时,也传承并借鉴了古人的含蓄手法,以比喻、讽刺等修辞方式点出文章主题及中心思想。因此,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既有相似点,又有差异化。此时,教师再顺势引入讨论课题,以“古今文化的异同点与古今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为主题,举办课堂讨论或辩论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讨论欲望,让学生参与到讨论环节中,并大胆表述个人的想法。在激活学生思维的同时,也能营造出更活跃的课堂氛围。

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注意事项

首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合理融合,让学生能够主动、自愿、积极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尝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此时,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能够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藏的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掌握其核心价值与内涵。随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个人生活及学习的关联性,同时借助各类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文化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渗透时机与渗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及其与语文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找到适宜的切入点,合理规划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让语文课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核心路径,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突破口。因此,教师在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时,必须考虑文化与教材及教学主题的关联性,考虑不同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特征、思想特征,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精神角度引领学生的综合发展。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品质和健全人格,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渗透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语文教材中的原有内容,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并适当拓展延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在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的学习环境下,带领学生感悟、体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一代年轻人中传承、发展,用深厚的底蕴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猜你喜欢
中华初中语文传统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