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俊峰
二点委夜蛾是夏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随着小麦机械收割和秸秆还田面积逐年扩大,其为害呈不断加重之势,对此农户必须高度重视,及早采取综合性防治技术措施。
一、为害特点和发生规律
(一)为害特点
二点委夜蛾成虫有趋光性,一般昼伏夜出,6月上旬至7月上旬是其为害高峰时期。其卵多散产于玉米苗基部及附近的土壤中,卵期为3~5 d,1只雌成虫1次可产卵300~2000头。幼虫畏光且有假死性,身体受到触动往往蜷缩呈“C”状。二点委夜蛾幼虫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侵害夏播玉米幼苗,因此,6月底至7月初是施药防治该虫的最佳时期。二点委夜蛾幼虫自幼苗的茎基部钻蛀至茎心后再向上取食,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孔洞,若钻蛀较深可切断生长点导致心叶失水萎蔫,从而形成枯心;严重时可将玉米苗蛀断导致死亡,也可蛀食玉米气生根系而致其倾斜或侧倒。
二点委夜蛾幼虫一般在玉米根部周围还田后的小麦秸秆下或2~5 cm的表土层为害,少则1株有虫1~5头,多则1株有虫20头以上。在玉米3~5叶期时蛀食玉米的茎基部可形成3~4 mm的椭圆形或圆形孔道,可导致玉米苗心叶萎蔫枯死;当玉米苗叶龄至8~10片叶时,又咬食其主根和次生根,可导致玉米苗倒伏甚至枯死。地老虎大龄幼虫直接咬断玉米幼苗基部,二点委夜蛾是在茎内咬食形成孔洞,这是甄别二者为害的重要特征。
(二)发生规律
二点委夜蛾成虫及幼虫都喜欢潮湿隐蔽的环境,近年大面积的小麦秸秆还田,导致麦秸、麦糠在田间存留量较大,为其栖息活动提供了适宜条件。调研发现,二点委夜蛾在田间的分布与麦秸和麦糠的覆盖密度、厚度、高度呈正相关。麦秸、麦糠较多的地块该虫较多,即便是同一块玉米田,麦秸、麦糠没有覆盖的地方一般没有该虫为害,麦秸、麦糠密度大的地方该虫为害较重。玉米播种后如果出现持续的小雨天气,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其成虫和幼虫的发生及卵孵化,虫害发生往往也较重。
玉米苗期与二点委夜蛾幼虫为害期吻合度较好,小麦收获期与二点委夜蛾成虫高峰期比较接近,小麦秸秆还田率较高和二点委夜蛾成虫田间产卵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该虫一般偏重发生;玉米播种前后降水量偏大,对该虫的发生有利,但如果出现持续数日35℃左右的高温天气,则对其产卵、卵孵化和幼虫的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二、综合高效防治技术
(一)预防措施
破坏适宜二点委夜蛾栖息和为害的环境条件是防止和减轻其为害的基础工作,对于往年二点委夜蛾发生为害较重的地块,于麦收或播种后要及时把麦秸、麦糠清理出田外,以保证玉米苗基部周围的土壤裸露,不能有秸秆和麦糠覆盖,不能让其有适宜的栖息环境;对于该虫为害十分严重的地块,建议采用机械灭茬的方式,最好于麥收后使用灭茬机或浅旋耕灭茬后再播种玉米。
(二)农业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建议采取适当调整玉米播种期、对冬闲田进行深耕翻、旋耕灭茬、粉碎小麦秸秆和清除播种行的麦秸麦糠等措施,减轻或避免玉米苗期受害。
(三)物理防治技术
利用二点委夜蛾成虫趋光和昼伏夜出的特点,于麦收开始到玉米6叶前利用杀虫灯(每2~3 hm2设置1盏灯)对二点委夜蛾成虫进行诱杀,配合利用性诱捕器、糖醋液等,可以显著减少夏玉米田间落卵量,降低虫源基数,减轻为害。
(四)化学防治技术
早防早控,如果百株玉米苗虫量6头、被害株率达3%即达防治标准,必须立即施药。二点委夜蛾幼虫3龄前防治效果最好,建议采用以下方法:
1.毒饵法。每667 m2用4~5 kg炒香的麦麸或粉碎后炒香的棉籽饼与48%毒死蜱乳油500 g拌成毒饵,于黄昏时顺玉米垄撒于苗边;或用48%毒死蜱乳油200 mL、30%毒·辛微囊悬浮剂250 mL、90%敌百虫晶体250 g兑水适量拌入5 kg炒香的麦麸再加1.5 kg的碎青草或菜叶制成毒饵(具体兑水量以用手攥麦麸可成团、但以不往下滴水为宜),将毒饵于黄昏时撒布于距玉米苗茎基部约5 cm处,每株一小撮即可,重点撒布在麦秸、麦糠等较多的玉米苗附近。但要注意毒饵不可接触玉米苗。
2.毒土法。每667 m2用80%敌敌畏乳油300~500 mL
拌25 kg细碎干土,于清晨顺垄撒于玉米苗边。
3.灌药法。随水灌药,每667 m2用48%毒死蜱乳油1 kg,灌溉时随水冲入田中。
对大龄二点委夜蛾幼虫发生地块可局部施药灭杀,由于常规的喷雾防治方式很难奏效,可选用48%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3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等,将喷雾器喷头拧下,使药液逐株顺茎滴注,药液量要充足,以保证药液能渗到玉米根系周围害虫藏匿的地方。也可在玉米6叶期前,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和核型多角体病毒等药剂喷淋根茎部。
(责任编辑 刘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