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自我认识建立自信。”学习中的错误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面对学生已出现的错误换位思考,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从错误中寻找不足,在纠错中体验成功,在领悟中建立自信。
在日常教學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觉得自己讲得那么认真、那么细致、那么卖力,学生一定都听明白了,可是最终的结果却并不理想,学生完成的练习依旧是错误连连,正确率不高,特别是班级中的后30%学生,更是一错到底。
(2)重新“炒冷饭”讲解,继续让学生完成同一类型的习题,订正后有些学生依然错误。
(3)单元测试前一再强调的知识点,考试中依然丢分。
(4)在课堂交流时,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准确的表达出来或叙述不完整。
(5)面对数学问题不能说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和思路,缺少方法。
(6)解决复杂数学问题思路混乱。
(7) 许多学生随意地用一张纸改改贴在作业本上,甚至在自己的书本上或卷面找一空白处随意写一写就算订错,草草了事,应付老师家长的检查。
针对以上问题我改变传统做法,不再一味地让学生敷衍错误而是让学生善待自己的“错误”,抓住这种数学教育契机让学生建立错题本,使错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去年初在学校和同科组老师的齐心协力下我们确定了“小学数学错题管理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旨在研究如何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语言, 发展自我反思总结能力,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数学素养,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具体做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错题摘录———掌握错题类型整理和归纳错题类型,将每一类容易差异出错的题型,都从整体上掌握。在整理摘录的时候要掌握方法,不是所有错题都要一一摘录, 这对于学生来说负担太大,对于错题的理解,学生之间会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应该将管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掌握。教师进行整体掌握和指导,引导学生关注一下几类错题:
(1)错误频率高的题目。比如:“把5 分米的绳子平均分成6 段,平均每段长( )分米,每段占总长的( )。”。这个题目学生往往分不清楚“分率”与“具体量”,因此错误的频率很高。从此类错误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分数时存在普遍性困难,教师应该进行反思,在指导学生进行错题解析的时候就应该针对分率、具体量等辨别、比较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明确两者的区别,避免出现混淆的问题。
(2)典型错误的题目。这类题型出错的人并不多,但是属于错误典型,借鉴意义非常大。比如: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时, 学生就非常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3×(2/5×1/3)=(3×2/5)×(3×1/3),这个错误类型反映了除了学生在乘法分配律运算上,过于关注数据特点,这类错题教师应该重视收集不能忽视,有些错误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却重复出现,这就说明了它属于值得注意的问题。教师应该重视错题筛选,并教会学生筛选的方法,应该将一些典型的错题摘录在专门的本子上,学生拥有摘录的权利,这种方法的优势一目了然,能够看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可以拥有自己懂得的符号,以及简约的文字在摘录的本子上标记,从而达到纠错和提高自己能力的目的。
二、错例分析———进行详细分析
每一类题型都拥有一种解题方法,分析错题应该找到其错误的原因,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知识的结构缺漏以及学习方法上的问题,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做好错题分析是进行错题管理的关键环节。比如:某种大豆的出油率在16%-18%之间,200 千克这样的大豆最多可榨油()千克。最多要()千克这样的大豆才能榨出320 千克的豆油? 学生是这样分析的:出油率是豆油的质量与大豆总数的百分比。第一个问题是200 千克大豆最多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注意是“最多”两个字,可以假设这200 千克大豆出油率都是18%,再计算出出油量。列式为:200×18%=36(千克)。第二个问题最多要多少大豆才能榨出320 千克的油?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最多需要多少大豆,那么就说明出油率要最低(也就是16%),列式为320÷16%=2000(千克)。如果学生依旧停留在修正原题的层面上,就只能够继续套用公式,而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进行了这样的错题分析,就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举一反三实现自身思维的拓展。
三、归类提炼———深入思维拓展
数学知识的形式一般都是分散的,但是每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些纵向、横向的联系构成了一个紧密的逻辑网络。错误的产生也是遵循这个规律,学生一旦在某个知识点上缺失那么就会导致整个网络的错误,因此需要将各个角落的错例搜集起来,并总结分析这些知识点存在的共同问题,找到隐藏在背后的隐线,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错误管理的目的,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比如: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两个单元知识点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在学过这两个单元内容之后, 我要求学生对这两个单元的错例再次回顾复习,并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一位学生对两单元错例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在“错题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整理“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两个单元错题时,我发现了这样两道错题。错题1:六年级二班要做180面校旗,已经作业5/6,还剩多少面没做? 列式为:180×5/6=150(面) 错题2:美术小组有25 人,比航模小组多1/4,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列式为:解:设航模小组有X 人。1/4X=25,X=100两道错题虽然不一样,但仔细一看发现了自己在做乘除法应用题时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找准数量对应的分率。第1 题求的是还剩下的校旗数量,它对应的分率应该是总数的(1-1/6);第2 题单位“1”是航模小组的人数,美术小组的人数对应的分率应该是航模小的(1+1/4)。看来我总是找错数量对应的分率,接下来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有了这样的意识,学生就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相关内容的学习,避免在同一个地方反复跌倒。这样的梳理归纳显然更具有反思和应用价值。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小学高年级数学错题管理策略进行了分析, 并以实际案例对策略展开了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错题管理是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减少解题错误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错题及时反馈,让学生有时间来改正错误,并且能够对错误出现的原因有明确认识,错题的出现应该是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的,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错题集的使用需要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合理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小学数学的学习奠定基础,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