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敏瑜
自我管理即学生受自身主体因素与其他客体因素影响,个体管理自身各种表现的过程。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都有益。笔者结合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浅谈在疫情背景下如何提高学习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相关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过程受自我主体本身、客体教师、同学和家长的密切影响,在疫情背景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在主体层面,小学生缺乏将压力转化成内在动力的意识与方法;不能较好分清任务的轻重缓急;面对突发因素情绪不稳定;学习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方面欠佳;课外活动较少与居家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在客体层面,疫情居家学习与老师同学的交流较少;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缺乏对孩子良好表现的正面激励;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于线上课堂;优秀榜样的影响性不强。据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主体层面上
1.化压力为动力在疫情背景下,小学生每天都要在自己的屋子里面对电脑和手机,而且他们还没有適应新的学习。家长可通过带孩子参与户外活动等释放情绪,转移压力。如,在周末的时候,可以带着孩子去公园散步,既能放松身心,又能促进亲子感情。另外,家长可关注科学膳食,结合孩子喜好从饮食层面出发消耗压力。
2.事分轻重疫情“停课不停学”政策的线上学习的任务不如往常在学校时的清晰有条理。父母和老师要引导小学生们根据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组合来决定工作的优先次序,可以用“轻重缓急”四字去划分学习、生活中的四类事务。
如果孩子的每一门功课成绩都不尽如人意,那么,就可以将重点放在一门学科上,如多花些时间在数学上,等有了进展,就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其他学科中去。
3.稳定情绪疫情背景下学生会出现焦虑、惊慌、烦躁等负面情绪,这是人的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对于消极的情感,要积极地应对才可以更好调整自己。随着孩子们成长,他们的情绪会变得很不稳定,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所以,家长与老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在他们出现不良情绪时,要适时地进行平等的非暴力交流。同时要注意保护他们的情绪,给予他们陪伴,帮助他们宣泄负面情绪,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状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情感调控,开设心理健康咨询渠道等。
4.多活动,少拖拉疫情期间居家也要有规律的生活,多进行室内锻炼。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生活情况,可以每天进行1 个小时的室内锻炼,比如跳绳、健身操等。适当运动不仅有利于缓解学习疲惫之感,还可以增加脑部的血液中的氧气,还可以使脑部活跃起来,使身体健康,心情愉悦。养成好的生活作息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在客体层面上在疫情背景下,家庭教育管理因素对小学生的自我管理影响越来越大。除了教师之外,家长也要了解儿童自我管理存在的科学系统, 再安排具体事项与活动, 指导儿童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稳定自我情绪、表现良好行为和合理的时间与活动安排。其次, 家长也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儿童。比如,通过写日记、个人自传培养孩子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家庭中主动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整理物品,帮助完成家务等,提高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识,逐渐提高自我认知水平;通过系统脱敏法、转移视角、及时发泄感情等方法, 提高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等。
此外,家长和教师要成为儿童自我管理的表率。亲身表率就是最好的教育。小学儿童正处于观察模仿学习的阶段, 起初模仿的对象就是家长和教师,因此在自我管理习惯培养方面,家长和教师需要家长以身作则。
还可以激励小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能力之外的活动。已有实践经验表明,在成人的引导之下,孩子面对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自主思考与应对,完成后对他们的自信心与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如发起一场班级募捐活动。
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学习表现进行正向激励,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表现,最终养成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