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21年中国食物生产供给结构变化及调整建议

2023-08-12 18:24蔡少伦乌日娜白晋睿张璇斐陈淏玉侯明慧徐海泉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3年7期
关键词:粮食生产

蔡少伦 乌日娜 白晋睿 张璇斐 陈淏玉 侯明慧 徐海泉

摘要:目的:对我国食物生产供给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进而为食物生产供给结构优化调整、粮食安全保障、建设健康中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通过对1980—2021年食物生产、进出口及供给宏观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反映我国的食物生产供给结构变化趋势,对目前食物生产供给结构所产生的问题加以探讨,从而提出未来我国食物生产供给结构的优化建议。结果:粮食的供给量在这一时期逐年上升; 水果和奶类的供给量增长趋势尤其显著;蔬菜、肉类、蛋类、水产品、食糖和植物油等的供给量同样有所提升。结论: 我国食物生产供给结构呈现多元化的同时,也面临着大豆、奶类、植物油等进口量快速上升,薯类、杂豆等部分植物性食物生产量持续下降,肉类国内产量已经低于实际消费量,奶类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以及推荐摄入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缺口等问题,为持续调整优化食物生产供给结构,需要综合实施一系列必要举措灵活应对。

关键词:食物生产;食物进出口;食物供给;粮食生产;人均粮食占有量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居民膳食营养供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1],食物供给丰富多样,居民营养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2-3]。与此同时,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营养意识的增强,食物消费正逐渐向营养消费转变,这也对我国食物生产供给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伴随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出现下降,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城乡居民对粮食及其他食物的消费需求也将随之出现新的变化[4-6]。具体而言,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加速升级,呈现以谷类食物为代表的口粮消费逐渐下降,而薯类、杂豆、大豆、肉蛋奶及果蔬等食物消费增长的多元化变化趋势。然而,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速度仍滞后于食物需求结构转变速度,不同种类食物的生产供给结构尚不合理,导致食物供需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结构性失衡。为探讨食物生产供给如何更好地适应未来均衡营养消费需求,本文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食物的生产供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未来我国食物生产供给结构调整及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980—2019年各类食物净进口量及总人口统计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食物平衡表;各类食物的国内生产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20年粮食净进口量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中国粮油产品进出口分类统计月报;2020年其他食物和2021年各类食物的净进口量来源于《中国农业展望报告》;不同食物膳食推荐量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7-11]。

1.2 食物分类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的食物膳食推荐分类和《中国统计年鉴》中的主要农产品产量分类[8-9],将食物分为粮食、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坚果、食糖、植物油等,其中粮食包括谷物、薯类、杂豆、大豆。

1.3 统计指标

食物生产量以食物总生产量和人均食物生产量衡量各类食物生产状况,其中粮食由谷物、薯类、大豆和杂豆四类构成,薯类折粮比为5∶1(每5 kg鲜薯合1 kg粮食)[12]。各类食物的人均生产量计算如式(1):

人均食物生产量=食物总生产量/总人口数(1)

食物净进口量以食物净进口量衡量各类食物进出口贸易状况,各类食物的净进口量计算如式(2):

食物净进口量=食物进口量-食物出口量(2)

食物供给量以人均食物供给衡量各类食物供给状况,各类食物的总供给量、人均供给量计算如式(3)(4):

食物总供给量=食物总生产量+食物净进口量(3)

人均食物供给量=食物总供给量/总人口数(4)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食物生产量变化趋势

2.1.1 粮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产量稳步提升,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5亿t以上,保障了口粮供给[13-15]。1980—2021年,粮食总产量增至68 284.8万t(表1),增长了1.1倍;人均产量增加至483.0 kg,其中谷物人均产量增加至440.6 kg,增长88.1%;薯类人均产量下降至73.8 kg,下降51.0%;大豆人均产量则增加至11.6 kg,增长43.2%。

2.1.2 蔬菜、水果 1980—2021年,我国蔬菜、水果总产量持续增加,2021年二者分别达到77 548.8万t和29 970.2万t(表1),比1980年分别增长了14.0倍和43.0倍,水果总产量增速在全部食物类别中最快,增长了40倍以上。人均产量方面,蔬菜增加至406.6 kg,增长6.5倍;水果增加至207.2 kg,增长了29倍。

2.1.3 肉蛋奶及水产品 1980—2021年,我国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总产量持续增加,2021年肉、蛋、奶及水产品分别达到8 990.0万t、3 408.8万t、3 682.7万t、6 463.7万t,比1980年分别增长了6.5、11.0、31.3、13.4倍,其中奶类增速最快,增长了30倍以上。以肉蛋奶及水產品为代表的动物性食物[16]人均产量均增长4倍以上,其中2000—2021年增长最为迅速(表1)。动物性食物增加至161.2 kg,增长了6.3倍,其中,肉类增加至62.9 kg,增长3.3倍;蛋类增加至24.1 kg,增长7.6倍;奶类增加至26.7 kg,增长8.2倍;水产品人均产量增加至47.4 kg,增长9.5倍,在动物性食物中增长最快(表2)。

2.1.4 植物油、食糖

1980—2021年,我国植物油和食糖总产量持续增加,2021年二者分别达到2 855.0万t、1 067.0万t(表1),比1980年分别增长了7.6倍和2.1倍。人均产量方面,植物油增加至20.2 kg,增长3.9倍;食糖增加至7.6 kg,增长了1.7倍。

2.2 我国食物进出口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进出口量明显上升(表3),特别是2000年我国加入WTO以来,大豆、奶类、植物油等进口快速增加。1980—2021年,我国粮食净进口量增至16 265.0万t,增长了12.7倍,其中大豆净进口就达到9 644.0万t;水果则由净出口26.0万t转为净进口112.0万t;蔬菜净出口量增至1 062.0万t,增长了20.7倍;肉类由净出口24.4万t转为净进口730.8万t;蛋类净出口量增至10.0万t,增长了61.3%;奶类净进口量大幅增至2 195.0万t,增长了755.9倍;水产品由净出口2.8万t转为净进口195.0万t;植物油净进口量增至1 027.0万t,大幅增长了55.1倍。食糖净进口量增至621.0万t,增长了8.2倍。

2.3 我国食物供需结构变化趋势

1980—2021年间,我国粮食总供给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由33 239.2万t增长至82 280.2万t,增长了1.5倍,人均供给量则由339.0 kg增加至598.5 kg。2021年,水果、蔬菜总供给量分别达30 082.2万t、76 486.8万t,比1980年分别增长了46、14.5倍,人均供给量则分别由6.6 kg和53.5 kg增加至213.0 kg和541.5 kg。肉、蛋、奶及水产品总供给量分别达到9 720.8万t、3 398.8万t、5 877.7万t、6 658.7万t,分别增长7.2、11.0、49.2、14.0倍,人均供给量则分别由12.0、2.7、1.2、4.4 kg增加至68.8、24.0、41.6、48.8 kg。植物油总供给量由350万t增长至3 882万t,增长了10倍,人均供给量则由3.6 kg增加至27.5  kg。食糖总供给量增长至1 688.6万t,增长了3.1倍,人均供给量则由3.5 kg增加至12.0 kg。由此可以看到,各类食物供给总量40年来均大幅上升,但由于这期间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人均供给量增速明显低于总供给量,个别食物种类在个别年份甚至出现暂时下降,尽管如此,各食物人均供给量总体呈现明显上升的态势(表4)。在供给数量大幅上升的同时,食物种类也更加丰富。

与我国居民主要食物人均实际消费[2]相比,各类食物供需比均大于1,粮食和植物油明显供大于求,果蔬肉蛋奶则基本供求平衡,其中奶类从1980年的1.3∶1下降至2021年的1.1∶1,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唯一不升反降的食物种类,显示奶类需求增速快于供给。从主要食物国内生产量与实际消费来看,粮食产需比从1.8∶1升至2.4∶1;植物油从1.4∶1升至2.0∶1;肉类则出现下降,国内产量已小于实际消费,从1.2∶1降至0.9∶1,特别是奶类国内产量与实际消费之间的缺口持续扩大,产需比从3.2∶1降至0.7∶1;水果和蛋类保持稳定,水果稳定在1.2∶1,蛋类始终处于产需平衡状态。

根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我国主要食物年人均推荐摄入量[9],粮食(不含大豆)为91.3~146.1 kg,其中谷物和杂豆73.1~109.6 kg,薯类18.2~36.5 kg,大豆5.5~9.0 kg,蔬菜109.5~182.5 kg,水果73~127.8 kg,肉类15.6~27.4 kg,蛋类15.6~18.2 kg,奶类为109.5~182.5 kg,植物油9.1 kg。与之相比,粮食(不含大豆)的人均供给量(生产量)1980年以来始终高于膳食推荐量上限,供给量(生产量)与推荐量的比值从1980年的2.3∶1(2.2∶1)持续上升至2021年的3.3∶1(3.2∶1),其中谷物和杂豆更是从2.3∶1(2.2∶1)升至4.4∶1(4.0∶1),薯类则从4.1∶1(4.1∶1)降至2.0∶1(2.0∶1),大豆供给量(生产量)与推荐量之比从0.9∶1(0.9∶1)升至8.9∶1(1.3∶1);植物油供给量(生产量),2000年前尚低于推荐摄入量,但前者占后者的比重已从1980年的33.0%(45.1%)升至65.9%(70.3%),2000年开始超过膳食推荐量,与推荐量之比从1.2∶1(1.2∶1)升至2.8∶1(2.2∶1);蔬菜、水果人均供给量(生产量),1990年和2000年前尚低于膳食推荐量,之后逐步达到该标准;肉类人均供给量(生产量),1980年尚低于膳食推荐量下限,1985年则已达到该标准,于1995—2000年超过膳食推荐量上限,二者之比从1.7∶1(1.6∶1)上升至2.5∶1(2.3∶1);蛋类人均供给量(生产量)2000年前尚低于膳食推荐量下限,2000年达标,2005—2010年起虽略微高于上限,但二者之比仅从1.1∶1(1.0:1)小幅上升至1.3∶1(1.3∶1),明显低于肉类,尚基本处于合理区间;与以上食物种类不同,奶类人均供给量(生产量)与推荐摄入量之比则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特点,其人均供给量(生产量)始终远远未能满足推荐摄入量的标准,即使参考推荐摄入量的下限,1980年以来其达标率也仅分别从1.1%和2.6%提高到38.0%和24.4%,尽管升幅明显,但仍存在很大缺口,如参考上限,则更是仅从0.7%和1.6%提高到22.8%和14.6%,缺口更为巨大。

3 未来我国食物生产供给调整建议

基于上述食物生产供给现状分析表明,我国食物生产供给结构逐渐多元化的同时,也呈现出大豆、奶类、植物油等进口量快速上升,薯类、杂豆等部分食物生产量持续下降,肉类国内产量已低于实际消费量,奶类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以及推荐摄入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缺口等特点。应按照“转导向、建体系、调结构”的总体思路,进一步调整食物生产供给结构,推动农业生产转向营养导向型,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调整优化食物生产供给结构,以便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健康中国提供必要的支撑保障。

3.1 推动转向营养导向型农业生产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正由增产导向加速转向提质导向,同时也应推动其由传统型农业生产转向营养导向型农业生产。当前我国居民能量供给充足,但仍存在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问题,如钙、铁、锌、维生素A等[17]。为此,应推动营养导向型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农产品中我国居民易缺乏营养素含量,从作物育种开始做起,大力实施作物营养强化战略,进一步扩大营养强化作物种植面积,加工环节也应突出营养导向,倡导适度加工,促进减损增效,通过在全过程、全链条上充分考虑营养问题,真正使得农业加快向营养导向型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居民的膳食营养需求。

3.2 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要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18]。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19-20],尽可能适应我国居民日趋多样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一是要加大对农林牧草等可再生生态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对食品微生物资源开发,增加蛋白质供给来源;二是要进一步挖掘海洋资源,扩大水产品供给;三是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通过设施农业使蔬菜水果上山入棚,增产增收的同时还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四是应加强新式食物生产技术研发,加大对新型食物产品的开发力度,全方位增加供给途径。

3.3 调整优化食物生产供给结构

着力加大食物生产供给结构的优化调整。目前,我国各类食物生产供给结构尚不合理[21]:肉类生产和进口量居高不下,大豆、植物油、奶类进口量大幅上升,国内生产相对不足,进口依存度持续加大。首先,要增加食物生产供给种类,加大对薯类、杂粮、杂豆生产供给。其次,可通过转移蔬菜、水果和蛋类等食物的生产方式,转移土地资源用于大豆等产能不足食物的生产。另外,以膳食指南为指引,引导居民减少对肉类及植物油的不合理消费,以带动供给逐步回归合理范围,同时还应注意降低肉类供应中的红肉占比而提升白肉比重。最后,要稳步提高奶类的国内生产供给能力,不断提升规模养殖比重和奶类生产效率,加快奶源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鲁宁,陈鹏飞,王宏伟,等.从大食物观看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发展路径[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3,29(3):11-15.

[2]侯明慧,白晋睿,李夏清,等.1980—2021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及优化建议[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3,29(3):36-40.

[3]陈萌山.发展营养导向型农业建设健康中国[J].农村工作通讯,2021(7): 21-23.

[4]李稻葵,厉克奥博,吴舒钰.从人力资源总量视角分析人口负增长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人口研究,2023,47(2):21-30.

[5]万广华,蓝菁,刘震.基于人民幸福感的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J].经济科学,2023(2):5-25.

[6]余志刚,孙子烨,崔钊达.收入及其不确定性对城乡居民膳食健康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3(2):35-47.

[7] FAO食物平衡表数据.https://www.fao.org/faostat/en/#data/FBSH.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1-2021.

[9]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10]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11]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1—2030)[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

[12]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改变薯类折粮的计算标准的通知[J].山西政报,1964(7):294.

[13]韩磊.大食物观下我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现实困境与政策思路[J].当代经济管理,2023,45(4):1-10.

[14]黎莉莉,胡晓群,陈松柏.新世纪中国粮食生产特征及粮食安全政策取向[J].宏观经济研究,2023(1):70-83.

[15]王洛忠,秦颖.产量“十连增”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18(1):77-83.

[1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6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9.

[17]鄢宇婷,马鑫,黄美佳,等.营养素缓解婴幼儿食物过敏的研究现状[J].中国食品学报,2022,22(9):335-348.

[18]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2032)[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

[19]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3-01-02][S]. 2023.http://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dzb=true.

[20]龙文进.大食物观下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科技的思考[J].科技中国,2023(3):14-17.

[21]马金华,许玮仪,杨宏.“三农”现代化的财政治理之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3(4):3-16.

Changes in The Supply Structure of Food Production in China in 1980—2021 and Proposals for Adjustment

CAI Shao-lun,WU Ri-na,BAI Jin-rui,ZHANG Xuan-fei,

CHEN Hao-yu,HOU Ming-hui,XU Hai-quan

( Institute of Food and Nutrition Development,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ain the trends and patterns in the supply structure of food production in China, 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decision-making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supply structure of food production, ensure food security,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healthy China.Method By analyzing the macro data of food production, import and export, and supply from 1980 to 2021, we can reflect the changing trend of China's food production and supply structure, discuss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current food production and supply structure, and propose the optimization of China's food production and supply structure in the future. ResultFrom 1980 to 2021, the supply of food showed a year-on-year increasing trend; the supply of fruits and milk showed the most obvious increasing trend; the supply of vegetables, meat, eggs, aquatic products, sugar and vegetable oil also showed a certain increase. ConclusionWhile the supplied food is gradually diversified in China, it also showed a rapid increase in the dependence on imports of soybeans, dairy and vegetable oils, a continuous decline in the production of some plant foods such as potatoes and beans, the domestic production of meat cannot meet actual consumption, and there are different degrees of gap between the production and supply of milk and consumer demand and the recommended intake.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further adjust and improve the supply and production structure of food .

Keywords: food production; food import and export; food supply; food production; per capita food holdings

基金項目: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项目编号: ASTIP2023)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项目编号: 1610422023001)。

作者简介: 蔡少伦 (1988— ) ,男,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 食物营养经济理论与政策。

通信作者: 徐海泉 (1983— ) ,男,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 营养经济与政策。

猜你喜欢
粮食生产
实现粮食生产绿色高产高效的综合技术途径
中原经济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郑州市粮食生产能力分析
浅论雷州市广垦东西洋米业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基于SFA河南省18地市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江西省粮食安全中的涉农财政金融政策
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影响研究
宿迁市粮食生产现状制约因素及发展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