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创始人:德国医生宝隆
立足上海
埃里希·宝隆,1862年生于德国东北部小镇帕泽瓦克。1882年高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钱上大学而选择了参军,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军医,救死扶伤。1882年他如愿进入皇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外科医学院学习,1887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第二年,他担任海军助理医生,1893年起先后在皇家海军狼号、伊尔梯斯号炮舰上任上尉军医。
伊尔梯斯号长期在东亚水域活动,在上海逗留期间,他结识了在沪开诊所的德国医生卡尔·策德里乌斯。上海十里洋场,繁花似锦,但民众的贫病交加,却也触目惊心。目睹这一惨状,“他确定了一个想法,要尽可能利用他所有的力量和知识去改善中国的医疗卫生状况”。他决心在上海建立一所医院,为劳苦大众服务。
1895年宝隆来到上海,先在策德里乌斯的诊所里当助手。1899年宝隆以德医公会的名义开始筹建一所诊治中国病人的医院。筹建工作得到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上海实业界人士虞洽卿、叶澄衷等人的支持。1900年,仅有20张床位的医院开张,因由中德双方共同出资,本着同舟共济、和衷共济的主旨,故取名同济医院——同济大学的前身。宝隆出任首任院长。
参与创会
在宝隆的苦心经营下,医院发展势头良好,他又开始着手筹建一所培养中国医生的医学堂。不过,日俄战争的爆发使筹建进程受到影响。
为了救助东北难民,1904年3月10日,在沈敦和、李提摩太、施则敬的奔走下,在钦差大臣吕海寰、盛宣怀、吴重熹的支持下,中英法德美共同发起,组建起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由此诞生。宝隆参与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发起,并被公推为“总董”之一。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在存在的三年多时间里,救助了46.7万余人。红会史书说,“此次救护工作,得到教会和医院以及中国官方最高的合作,所以成绩特佳”。作为创会“总董”和“办事董事”,宝隆功不可没。
助力红十字教育事业
宝隆一方面参与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人道救助行动,一方面推进医学堂的筹建。根据1906年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向德国政府提出的建议,要在同济医院的基础上建立医科学校。宝隆梦寐以求,积极响应。他和克纳佩共同拟订的为中国人设立德国医学堂的计划,很快被批准。
根据德国外交部的要求,以宝隆为首的上海德医公会负责建校工作。宝隆责无旁贷,全身心投入。1907年上海德医学堂建成,第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又名同济德医学堂)。宝隆当仁不让,出任学堂首任总监(校长)。同济德文医学堂的创建,不仅为医护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平台,而且也为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原来,中国红十字会自1907年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后,确立了设医院、建学堂的“根本大计”。但建医学堂需要时间,采用“借船出海”的灵活方式,不失为一种选择。同济德文医学堂的建成,让中国红十字会实际“掌门人”沈敦和看到了希望,于是向宝隆求助。宝隆热心红十字事业,他与沈敦和志趣相投,结下了很深的友情。面对沈敦和的请求,他表示赞成,为红十字会开辟“绿色通道”。同济德文医学堂,于是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医护人才的培养基地。
1908年8月31日、9月4日、7日,中国红十字会连续在《申报》刊登广告,面向社会招考医学生。广告说,中国红十字会因学堂校舍在建,暂时不能使用,因此暂借教学质量高、设施完善的同济德文医学堂授课。第一期原计划招生人数为10名,实际招收曹民、邵树华、邵骥等12人。对于他们,宝隆、沈敦和都寄予了厚望。
遗憾的是,1909年3月5日宝隆染疾不治,在上海去世,年仅47岁。为了向他表示敬意,同济医院更名为宝隆医院。宝隆献身红十字事业的精神,一直被传承和光大,在戰火纷飞的民国时期,宝隆医院作为红十字会的伤兵医院备受关注,正缘于宝隆与中国红十字会那份情愫。
(摘自《文史天地》 池子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