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元超 余宁翔 聂小华 孟祥河
摘要 随着食品工业科技与物质基础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呈现新的变化,食品安全问题已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校在开设“食品安全学”课程之时,亟须引入新变化,融合新案例,增强学生课堂积极性与参与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建立食品安全意识。文章以“食源性疾病”章节的课堂教学为案例,探索了BOPPPS教学模式在“食品安全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食品安全学;BOPPPS;食源性疾病;教学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7.034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与时俱进、融入新时代教学理念、回答教育的首要问题及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务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也是社会进步、民族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途径[1]。
自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与施行,民众、监管者等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事件展现“零”容忍及违法必究的态度;此外,随着食品工业科技与物质基础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呈现新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普遍的健康问题(食源性疾病)的来源之一,也是导致国民经济生产率降低的原因之一[2-3]。加强食品安全管控,就要加强对人民的食品安全教育,特别是未来从事食品安全行业的学生。
“食品安全学”是食品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且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4]。该课程研究食品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与风险交流)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控制食品安全的原理与措施,国家相关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食品安全学基本原理;熟悉风险分析框架,识别、鉴定并评估食品安全风险;了解国家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毒理学评价等内容;能够鉴别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然而,传统教学过程缺乏培养学生能力的意识、忽视教学结果的反馈、易出现“枯燥”“被动式学习”“知识点分散”等问题[5]。
本文以食品安全学中“食源性疾病”章节的课堂教学为例,探索BOPPPS教学模式在“食品安全学”中应用。通过优化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师授课手段,以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率、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益。
1基于BOPPPS的“食源性疾病”课堂教学设计
BOPPPS教学模式始于加拿大教师技能培训工作坊,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效果、效率与效益等[6]。BOPPPS教学模式分为六个独立模块:导入(Bridge-in,B)、学习目标(Objectives,O)、前测(Pre-assessment,P)、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P)、后測(Post-assessment,P)与总结(Summary,S)[7]。“食源性疾病”章节为“食品安全学”课程的引言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接下来,本文将介绍BOPPPS教学模式在“食品安全学”中应用——以“食源性疾病”课堂教学设计为例。
1.1导入(Bridge-in)
在BOPPPS教学设计中,导入是为了让学生快速调整状态、进入课堂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情景设定(热点新闻实事、议论争议事件、图片、动图、视频等)、知识回顾(上节课程知识回顾、其他课程的理解延伸等),从学生角度切入、产生共情以快速、高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了解课程主题,引出课程的重难点。
基于此,笔者在该部分课堂设计中使用美国俄亥俄州氯乙烯泄露事件与食品安全的关联、疯牛病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卡通人物呕吐及拉肚子等场景,与学生进行开放式、问答式讨论,加深学生印象,引出“食源性疾病”的概念。
1.2学习目标(Objectives)
在BOPPPS教学设计中,课程学习目标需清晰明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直观了解本节课重点。在教学实践中,目标的设定既包括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也需体现价值目标。三重目标环环相扣,知识目标为基础、能力目标为中心、价值目标为根本。
基于此,笔者在该部分课堂设计中的知识目标设定为:掌握食源性疾病的定义、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能力目标为:正确运用各因素深入分析具体食源性疾病出现的案例;价值目标为: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创新意识,构建对科学工作者求真求实、创新奉献精神的敬仰。
1.3前测(Pre-assessment)
在BOPPPS教学设计中,前测是为了解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根据学生背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方法与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前测的问题设定需有层次性,既包括对学生前置知识掌握程度的摸底,也需引出本节课程教学的重难点与核心知识。此外,前测的教学内容需与学习目标相呼应,且与后测的内容相对应,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基于此,笔者在该部分设计中设定的问题包括:请举例说明食品中的微生物与病毒可能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什么是食源性疾病?有哪些因素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最常出现的食源性疾病的种类是什么?影响食源性疾病的因素有哪些?
1.4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
在BOPPPS教学设计中,参与式学习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参与式学习不仅可以通过课堂问答与讨论实现,也可以利用课外资料查找(包括文献查阅、案例分析、视频讲解等)、教学手段创新(包括利用网络开展教学、研究小组教学、翻转课堂等)等形式展开。为跟上时代发展与形势变化,需引入经典及最新案例开展教学活动。
基于此,笔者在该部分设计中讲解的内容包括:食源性疾病的定义(通过上节课提前布置文献调研任务,引导学生提出不同定义,讨论并比较);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污染分类(通过具体案例教学,包含:日本福岛核事故、美国俄亥俄州氯乙烯泄露、英国疯牛病等);介绍并分析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现状,结合典型国家食源性疾病发病率进行说明(通过文献调研与资料收集进行小组展示教学);分析并介绍食源性疾病不断增加的原因(针对可能原因,设置问题二维码进行开放式投票,选取学生投票最多的原因开展讨论并详细介绍)。
1.5后测(Post-assessment)
在BOPPPS教学设计中,后测为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检验学习目的的达成情况并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后测能帮助学生回顾并消化课程重难点,还能根据学生实时反馈调整后续的教学思路。在教学实践中,后测需根据教学重难点,增加发散性问题,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与能力,是学生能力拔高、能力目标实现的重要过程。
基于此,笔者在该部分设计中设定的问题包括:结合美国俄亥俄州氯乙烯泄露事件、英国疯牛病病毒与全球生态与食品安全的关联,尝试分析引发食源性疾病及增加其发病率的因素;结合我国近年来食源性疾病的特性,尝试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急速加剧,会对食源性疾病产生何种影响;结合日本福岛核事件,尝试分析福岛海产品与食源性疾病的关系。
1.6总结(Summary)
在BOPPPS教学设计中,总结为对前期教学内容的小结,对重难点知识内容的整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既能通过引入其他教学资源以深化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深度;又可以布置课后思考与作业为下节课的内容做铺垫,提升课程连续性。
基于此,笔者在该部分设计中将根据后测问题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结合疯牛病、疟疾、食物霉变等,引出生物性污染;结合美国俄亥俄州氯乙烯泄露事件,引出化学性污染;结合日本福岛海产品事件,引出物理性污染。同时,笔者将提供其他学习资源(包括最新文献,MOOC资源)等以深化教学内容。此外,布置课后思考与作业(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实现食源性疾病的控制与预防;查询其他国家近年来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曲线,总结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种类)强化学生对食源性疾病的理解与认识。
2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食源性疾病”课堂教学
根据“食品安全学”中“食源性疾病”课堂教学的特点可知,案例教学是重中之重。如何将案例与BOPPPS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效率,还影响教师对课程教学内涵的挖掘。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留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与深入交流的机会也对教学效果有较大影响。接下来,本文将介绍有机结合案例与BOPPPS教学模式,以及“留白”。
2.1幼儿腹泻与体重变化
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症状,且该症状的发生多与食源性疾病相关。腹泻不仅影响成人的生活质量,还严重影响幼儿的身体发育。有研究表明,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每次腹泻都将影响婴幼儿的体重。图1数据表明,每次腹泻都将影响幼儿的体重;在出生6个月到24个月间,由于多次腹泻致使幼儿的体重基本未增长;出生三年后,腹泻幼儿的体重仅为正常幼儿体重的60%。每位学生在幼儿时期均出现过较多次数的腹泻,通过研究数据与学生自身体验形成价值共情、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幼儿腹泻与食源性疾病相结合,引出本节课的重难点。此外,将该部分内容与引发食源性疾病的因素相结合,前后呼应增加课程逻辑性与完整性,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新时代价值观的形成。
在BOPPPS教学设计中,该部分内容将与“导入(Bridgein)”中的“幼儿腹泻”以及“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中的“介绍食源性疾病不断增加的原因”相结合。
2.2对比分析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近年来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与发病原因
近十年,我国食源性疾病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8]:每百万人发病率从0.6(2003年)急速增至3.9(2017年);欧美国家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9]:诺如病毒、沙门氏菌、梭菌属等占总发病率的80.77%。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需对此现象进行参与式讨论与学习。通过讨论分析发现,我国食源性疾病快速上升的原因为:①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改善,对食品安全的意识提高,对食品安全事件展现“零”容忍的态度,促进民众对食源性疾病的报告;②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官方(尤其是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有法可依,加大了对食源性疾病的执法与统计力度。深入分析美国食源性疾病的年发病种类发现:其主要原因为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松懈及国家食品安全监测系统的不完善。通过数据分析比对,让学生了解我国食品安全的现实情况,提升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事件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对国家的自信心、提升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深入爱国主义理念等。
在BOPPPS教学设计中,该部分内容将与“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中“介绍并分析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现状”、也与后测(Post-assessment)中“其他国家食源性疾病现状的分析[10]”相结合。
2.3疯牛病与食品安全、国际贸易的关系
瘋牛病(牛海绵状脑病)是一种起源于英国,由朊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能传染给人,且缺乏有效活体检验方法[11]。自1986年公布疯牛病以来,仅禁止牛肉贸易,英国每年损失52亿美元。基于此事件,分析并阐述疯牛病病毒、全球化、城市化等与食品安全、国际贸易间的关联。通过分析发现:物质基础的极大发展促使人民能接受来自全球的食物,城市化增加了人民对工厂化食物的依赖;食源性疾病已成为限制与影响食品国际贸易的关键因素之一;全球化导致食品安全事件已不是孤立的地方性事件,对食源性疾病的控制,需要全球各方的努力。这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食品安全大局观,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水平,以全方位讨论分析、评估应对食品安全事件。
在BOPPPS教學设计中,该部分内容将与“导入(Bridge-in)”中“疯牛病与国际贸易关系的讨论”以及“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中“介绍食源性疾病不断增加的原因”相结合。
2.4开放性因素引导
在“食源性疾病”课堂教学中,“影响食源性疾病增加的因素”为教学主体部分。然而,食源性疾病的出现与增长是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教师在课堂的分析、介绍仅包含少部分因素,难以面面俱到;若学生仅掌握教师介绍的知识,将不符合新时代食品安全人才的培养需求。基于此,为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设置一定的开放空间,鼓励并引导学生思考、深入融合并理解食源性疾病。这将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差异化培养、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课程与食品安全的理解。从而锻炼、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科研精神,增强创新意识,构建自我价值体系,从而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食品安全人才的培养要求。
在BOPPPS教学设计中,该部分将与BOPPPS中“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中“其他影响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后测(Post-assessment)”中“其他国家或地区食源性疾病的现状及产生因素”以及“总结(Summary)”中“其他资源(最新文献、MOOC开放课程)”等相结合。
3总结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与愈加重视食品安全的社会大背景下,为体现新时代高校课程教育理念、提高新时代从事食品安全行业人才的综合能力、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基于BOPPPS教学模式,对“食品安全学”中“食源性疾病”章节的实例进行拆分,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益。本文虽以“食源性疾病”课堂教学为例,但该模式可推广应用至“食品安全学”整个课程的课堂教学。通过优化改进教学模式,“食品安全学”的课堂教学将焕然一新,不仅可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促使学生形成对食品安全的自我价值体系。
*通讯作者:孟祥河
基金项目:浙江工业大学一般教学改革项目“新信息时代下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改革”(JG2021028)。
参考文献
[1]吕晓翠.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堂教学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9(40): 42-43.
[2]任筑山,陈君石.中国的食品安全-过去、现在与未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3]袁亚.食品安全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的影响和对策[J].中国市场, 2017(5): 191-193.
[4]宁喜斌,晨凡.高校《食品安全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 2017, 23(17): 153-154.
[5]赵宏宇,姜雪,崔诚慧,等.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型“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以传统城乡生态智慧与实践课程改革实践为例[J].高教学刊, 2022, 8(17): 84-87.
[6]曹丹平,印兴耀.加拿大BOPPPS教学模式及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6, 35(2): 196-200+249.
[7]C. C. Chung, W. Y. Dzan, R. Shih, S. J. Lou. Study on BOPPPS Application for Creativity Learning Effectivenes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15, 31(2): 648-660.
[8]W.Lia,S.M.Piresb,Z.Liu,et.al.Surveillanceoffoodbornedisease outbreaksinChina,2003-2017[J].Food Control,2020, 118: 107359.
[9]Y. Zhang, R. B. Simpson, L. E. Sallade, et. al. Evaluating Completeness of Foodborne Outbreak Repor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8-2019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Environment Research Public Health, 2022, 19: 2898.
[10]S. Kawamoto.Current Trends in Food Poisoning in Japan from 2006 to 2015[J]. Japanese Society for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 64(1): 1-15.
[11]P. Alarcon,B.Wall,K.Barnes,M.Arnold,B.Rajanayagam,J. Guitian. Classical BSE in Great Britain: Review of its epidemic, risk factors, policy and impact[J]. Food Control,2023,146: 109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