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海滨(江苏)
江南平原,河湖交叉,水就是大地的灵魂。京杭大运河穿越无锡城而过,最繁华的地段当属无锡南长街清名桥街区,这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人文景观于一体,涵盖了江南民俗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水弄堂文化、古建景观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形态。
位于京杭大运河尾端的江苏无锡,便是这条千年运河变迁的缩影。几乎在京杭古运河全程中,仅有无锡段的河流是穿城而过,无锡境内约四十公里长的古运河,将现今的无锡这座城市东西两边划分开来。而在明清时期,无锡的城墙,也是依在古运河的岸边修葺。因为当时城市的规模小,运河也就成为古无锡城的护城河。当时的无锡,东南西北各开四座城门,出了城门便是运河,一些古运河的支流,通过城门流进市区,居民大都沿着这些小河的两岸定居,人们出行的工具,便是咿呀作响的摇橹小船。“江南水弄堂”的格局,大体在那个时代形成了。
无锡人习惯把这一段古运河叫做“水弄堂”,因为这儿的河面不宽,也才有个七八米的距离。两岸居民每天推开临河的窗户,见到对方只需轻轻打声招呼,河对岸的人家立马能够听清你说的什么。出于保护古运河的原因,现在这一河段已经不让船只通行。20世纪70年代,在无锡市的外围,另外开挖了一条环城的运河,可以供大型船只来往。从有运河开始,无锡的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设市、以河为生,千百年的沧桑巨变,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风情。春雨里静听脚踏石板路发出的清脆声音,夏日里围坐在运河边数着萤火虫,秋风中收获着运河的鱼虾,冬雪中赏一场风花雪月。这样诗情画意的生活,也只有居住在运河两岸的寻常百姓才能切身体验。
惠山古镇,位于无锡市区西部,锡山与惠山的东北坡麓,东临京杭大运河,西依惠山寺,明清以来就是全国重要的“米市”“布码头”,素有“食供四方,衣被天下”之称。因其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惠山古镇成为历代有识之士营建别墅园林或大规模修建祠堂的理想之地。古镇虽历经多次水火灾难和大小战乱,至今却仍较好地保存着占地4.7万平方米、时间跨度长达1200余年的118处唐代至民国时期祠堂建筑。各种类型的祠堂沿河临街、依山就势而建,形态各异、错落有致。会馆公所、书院戏台、酒肆茶楼、门楼牌坊、照壁楼阁、码头桥梁等建筑形式完美融合,形成了惠山古镇别具一格的江南建筑形态。
“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这是一首无锡古老的民谣。惠山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朝,当时的文学家江淹曾在惠山写了首古风《无锡县历山集》,历山是惠山在南朝时的名称,旧指集市、集镇。这时的惠山集镇已经非常热闹了。所以,在路口我们可以看见有块石碑,上面就是“五里香塍”四字。惠山古镇景区由原锡惠公园和惠山历史文化街区合并而成,从区域功能上划分为文物古迹区、锡惠名胜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山林保护区四个游览区。景区面积为3.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域为1.09平方公里。坐落于无锡惠山下面,有两条古街道的规模。古老的建筑饱经风霜,但千年来,还是屹立不倒,焕发出新的光彩。并且古镇地处惠山与锡山的中间位置,是一处风水宝地,因此孕育了很多文人雅士。
江南水乡无锡自古读书成风,书院学塾众多,各式书院可谓林林总总,蔚为大观。景区虽然占地面积不算十分广阔,但是却拥有一百多座古祠堂,尤其引以为傲的是,大部分祠堂都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参观价值。据了解惠山古镇当年泥塑盛行,拥有泥人一条街之称,据说惠山古镇的泥人最早开创于南北朝时期,距今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如今依然保留着一座完整的泥人博物馆,可见这里的泥人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已成为景区的一张耀眼的名片。
惠山的寄畅园以及天下第二泉,也值得一游,尤其是寄畅园,清幽典雅,是江南著名的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也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同时也是无锡唯一的明代古典园林,值得游览。
在寄畅园东南角有一座楼阁,取名凌虚阁,楼阁之前有一个长方形水池,水池并不大,却有着一段与帝王相关的故事,这段故事与池子边立着的一块石头有关系,这块石头最初因造型如婀娜多姿的少女而得名“美人石”,在1747年,乾隆第二次到寄畅园游历时,看到这块石头,认为此石巍然昂首有大丈夫气魄,于是更名为“介如峰”。寄畅园虽然并不大,占地还不足3亩,却拥有众多别具韵味的景致,历史沧桑500年从未易姓。徜徉其中,寄畅园自身所蕴含的故事性、趣味性及秀美的风景,无不让人流连忘返,也难怪乾隆、康熙12次巡游江南,每次都会到寄畅园游玩。
漫步惠山古镇,感受到景区文物古迹众多、山水林泉俱佳。有风景名胜景点200多处,有古街、古园、古寺、古泉、古书院、古诗社、古祠堂等多种传统文化资源,时跨数千年历史。正所谓唐宋元明清,自古说到今。来到惠山古镇你会发现,她和很多的江南小镇一样隽秀雅致,薄雾如烟,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屋雨巷,宁静恬淡,悠远和谐,仿若唯美的一幅江南水墨画!
说到灵山,也许你会想到《西游记》中的灵鹫山,如来佛祖就住在山上的大雷音寺里。
不过,在现实世界中,也有一座灵山,位于无锡市太湖之滨,由小灵山、祥符禅寺、灵山大佛、天下第一掌、百子戏弥勒、佛教文化博览馆、万佛殿等景点组成,乃是中国唯一集中展示释迦牟尼成就的佛教文化主题园区。
步入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牌楼门,糅合了徽派建筑、北方皇家建筑与藏式建筑的特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牌楼门正面悬挂着 “灵山胜境”匾额,为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所题写;背面则是用梵文书写的“灵山胜境”匾额,由学界泰斗季羡林亲笔题写。穿过牌楼门,又会看到一座石牌楼,名曰“五智门”,高达15.5米,全部采用花岗岩建造而成,南北面刻有佛教“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组大字。紧接着,就踏上了菩提大道,俨然进入了一片清静之地,两侧种有上百棵银杏,因寿命极长,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象征着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菩提大道的尽头,即是九龙灌浴广场。据佛教典籍《佛本行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一诞生就能说话会走路,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地上就开出一朵莲花。该广场以《佛本行经》为范本,在广场中央修建了一座含苞待放的巨大莲花铜雕,巨大的荷花由四个威武的大力士托起,底部衬托着白色的圆形大理石水池,九条飞龙萦绕在四周,再现了“九龙灌浴,花开见佛”的绚丽场景。更有意思的是,九龙灌浴运用了“音乐喷泉”的形式,将这一段故事娓娓道来。当《佛之诞》的音乐奏响时,巨大的六片莲花瓣徐徐绽放,一尊高达7.2米的金身太子佛像从莲花中缓缓升起,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与此同时,九条飞龙的口中一齐喷射出数十米高的水柱,为太子佛像沐浴,场面之壮观,让人叹为观止。
沿着石阶往上走,很快就会看到一组大型浮雕,佛祖端坐正中,一手触地,克服种种魔障,最终降魔成道。抛开降魔浮雕的宗教意义不谈,整壁由紫铜锻造而成,亦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除了九龙灌浴广场外,景区内还有一个阿育王广场。阿育王之于印度,为孔雀王朝的第三任皇帝,几乎统一了印度全境。阿育王完成大一统后,开始“独尊佛教”,印度佛教由此迎来了黄金时期,成为弘扬佛教的最大推手。
要想前往灵山大佛的脚下,须踏上登云道,一共有216级,分为七个平台,寓意“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其实,灵山大佛是由赵朴初亲自主持建造起来的,由此形成了东方灵山大佛、南方天坛大佛、西方乐山大佛、北方云冈大佛、中原龙门大佛“五方五佛”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