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滇派风筝”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23-08-10 18:04李竞飞
云南教育·视界 2023年5期
关键词:读本风筝美育

美育课堂是保护文化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阵地。2009年以来,笔者所在的昆明市第一中学探索将非遗“滇派风筝”融入美术课程,在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落实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传承意识等方面取得实效,达到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

下面,笔者从课程设置、目标、内容体系、实施策略等方面,对非遗“滇派风筝”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实践进行阐述,希望能为非遗文化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提供路径参考。

一、美育课堂是保护文化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阵地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的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如今,美术教育不断改革,教育教法、教材理念等都有了提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术教师的教学要跟得上美术教育发展的步伐,学生也需要通过学习具备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五个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作为一线美术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利用课堂40分钟的时间,贯彻好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要求,从美术作品和美术观念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并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少数民族聚居的云南近几年来不断加大本土文化的保护力度。2022年由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特别强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同时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以及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另外,还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培训,同时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

民间美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属于自己的文化,是一种地域性艺术形式,它来源于生活又具有鲜明的艺术性。所以,我们在谈保护和传承本土民俗文化时,就不能绕开民间美术。而美术教材中民间美术占比较重,因此教师便可将民间美术作为切入点,让美育课堂作为保护文化和传承文化的阵地,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在生活中发现美,在社会中延续美。

从2009年开始,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实际,将非遗“滇派风筝”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将非遗课程的地域特征与国家课程目标进行整合,将评价制度的建立和成果展示平臺的构建作为突破难点,以此保护、传承、推广非遗文化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非遗“滇派风筝”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实践的过程与方法

学校组织教师团队、学生社团进行探索和实践,构建以非遗文化为背景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以此探索基础教育美育与非遗融合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解决本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在美术课程中的补给需求,同时,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欲望及文化自信。

(一)动态过程

非遗“滇派风筝”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发现问题,了解“滇派风筝”文化,整合和利用教师资源,制定教育方案,确定学生读本开发项目。

2.第二阶段:实践阶段

以课堂教学为重点,编撰“滇派风筝”学生读本,探索“滇派风筝”文化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实践方式,并从风筝的历史渊源、制作技艺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从而在课程中初步建立以学生社团为主的授课方案。

3.第三阶段:拓展延伸阶段

以“云南省李竞飞综合材料美术特色工作室”为载体,建立非遗课程教师团队,构建专业化、单元化的教学设计,建立此课程在中小学授课中的理论体系,申报该项目的传承资质。

4.第四阶段:提升阶段

完善学生读本的结构,进行团队性质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推广风筝课程的教育教法。

(二)教学方法

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笔者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完善内容,使用实践法、操作法等教育教学方法,以保障实践的逻辑性、严谨性和广泛性。

1.确定实践目标

将非遗“滇派风筝”融入美术课程中,可以传承文化、丰富美术课资源,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保护传承意识和增强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2.制定实践内容

①研究本土民俗文化。以非遗“滇派风筝”文化为主体,总结风筝特色,梳理“滇派风筝”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拓展“滇派风筝”的保护与传承方式。

②非遗课程实施路径探索。紧扣云南滇派硬翅风筝的文化特色,从中小学美育与其他文化课程的构建、非遗文化校内外资源的融合、校外研学基地的建设、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基点”“以课程为载体”的非遗文化创新发展路径。

③以人为本设置梯度学习。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科设置课程学习梯度,以构建全体系、全学段、全学科融合发展的美育传承模式。

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结合民间美术的相关课程,有机融入本土 文化,并从教学中体现文化价值,以此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探索非遗“滇派风筝”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的主要内容

(一)设置非遗“滇派风筝”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的课程

紧扣云南滇派硬翅风筝的突出特点和民族文化优势,提出在中小学阶段传承非遗文化、构建地方民族特色美术文化课程的构想,充分发挥学校在传播以非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而实现以传承云南非遗文化为载体、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提升国民审美素养和文化内涵的目标。

为此,笔者构建了有逻辑的、目标明确的深度拓展课程:以“五育”并举为核心,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从国家标准课程和校本课程两个方面编撰学生读本(校本教材),同时,结合文化自信方面的要求,根据非遗传承的内容和非遗校本课程来设置学生课程形式和建设教师队伍,并在此基础上融入本土文化的教学,从而培养有素养、有传承使命的人。

(二)构建非遗“滇派风筝”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目标

1.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非遗“滇派风筝”的现状,提高学生对非遗读本开发的认识,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认知度,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与责任。

2.课程目标:通过对风筝扎、糊、绘、放四艺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彰显课程教育的特色。

3.育人目标:培养教师对学生读本的开发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修养,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三)构建非遗“滇派风筝”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内容体系

笔者所在的学校在传统文化建设系统中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学生读本,在学生读本中又细化了风筝的内容体系,如《云南滇派硬翅风筝》学生读本,总体梳理了云南风筝的历史、风筝的制作过程,同时也详述了风筝的四艺:扎、糊、绘、放。

(四)丰富非遗“滇派风筝”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的资源包

1.校内:撰写学生读本《云南滇派硬翅风筝》,梳理课程案例,规划整体课程,组建以传承人教师为主的师资团队,建设专业美术教室,购置风筝制作设备。

2.校外:组建昆明滇蜂俱乐部,申报非遗“滇派风筝”传承人,结合云南省民族博物館、市级非遗保护中心等平台教学。

(五)形成非遗“滇派风筝”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实施策略

在多次实践之后,笔者总结出了一套相对实用的策略:从文化情感入手、理智梳理问题、巧妙设置路径、保证授课实践、体现教育价值。

如关于非遗“滇派风筝”的传承问题,教师追溯历史,从古代风筝、近现代风筝和当代风筝入手找寻文化价值,在用风筝文化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之后,教师再对风筝文化的传承问题进行梳理。如此,学生便会发现风筝文化在传承上存在“传承范围狭窄、传承模式单一、传承效果不佳及传承亮点不够”等问题。在学生知道了风筝文化传承上的问题之后,教师便可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育”作为实践的终极目标,然后在实践中围绕“文学中的风筝、历史上的风筝、力学中的风筝、技艺中的风筝、蓝天上的风筝”巧妙地整合语文、历史、物理、美术等课程,最后在这些课程中设置专项内容课题进行授课。

在解决风筝文化传承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整合的各科课程发到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中,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开展相应的活动。另外,教师还可以依靠政府的支持,在社会上举办风筝比赛、民俗文化展演等,从而让学生体会蕴藏在风筝文化中的价值。

通过以上实施策略,学生可以收获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学非遗、爱非遗是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到自己在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上所要担负的责任。如此,便可实现教育上的以美育人。

(六)建立非遗“滇派风筝”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的评价

评价体系的构建能检验教学成果并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所以在将非遗“滇派风筝”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时,也应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1.作业评价方式:通过校内风筝节、风筝展览、风筝比赛等物化成果的展示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研究性课题进行理论性评价。

2.文化内涵传承式评价:结合语文课,借鉴文学经典赏析的方式来赏析风筝文学作品,并对学生撰写的与风筝有关的文章进行评价。

3.辐射架构范围式评价:根据课程实践的范围、形式以及参与的级别评价该课程的实效性。

【本文系2021年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课题“非遗滇派风筝融入中小学艺术特色课程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BFJC210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读本风筝美育
雏燕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学做风筝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