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工作场所精神气候的研究进展

2023-08-10 23:54:37郭家宝李宇辉张尔欣李根强
中国护理管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场所气候层面

郭家宝 李宇辉 张尔欣 李根强

在知识经济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护理管理者开始关注护士内心精神层面的需求,如何在工作场所营造积极的精神文化氛围,逐渐成为护理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精神气候是指工作场所尊重并鼓励护士表达个人观点的氛围[1],精神气候培育已逐渐成为工作场所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工作场所中良好的精神气候不仅有益于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维护其身心健康[2],而且有助于提升护士团队凝聚力,从而更好地提供优质护理服务[3]。本文针对护士工作场所的精神气候展开综述,期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护理管理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1 精神气候的概念与测量

1.1 精神气候的概念

关于精神气候的概念,学界尚未有统一定义。在企业管理领域,Pandey 等[4-5]认为,精神气候是个体对工作场所精神氛围的集体认知,它强调通过有意义的工作促进个体与自我的和谐,并超越有限的自我,进而与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另有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精神气候的概念界定,例如Daniel[6]于2010 年提出工作场所精神气候代表着组织中涉及精神价值共享的交流与合作程度;Khari 等[7]于2017 年提出精神气候是指员工对组织精神性的共同认知,以及在工作场所分享精神性的状态和过程;Khandan 等[8]于2019 年提出精神气候是指员工对组织管理各个方面的精神性的感知;同年,Jufrizen 等[9]认为精神气候是一种鼓励个体表达自身观点的工作文化,这有益于深化个体对自我价值、同伴支持和工作意义的认知,进而降低个体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离职意愿水平;Lebet 等[10]于2021 年提出精神气候是指组织为鼓励员工表达内心世界所创造的工作环境精神文化氛围。Doram 等[1]将精神气候的概念引入了护理管理领域,其定义则更为具体,即精神气候是尊重并鼓励表达个人观点的组织氛围,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发挥自己的作用。目前,我国护理管理领域对精神气候的研究主要沿用了Doram等人的概念。

1.2 精神气候的测量

当前,研究者们对于工作场所中精神气候的测量均采用自陈式问卷的方法,即要求被试者报告自己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感知到的工作场所精神气候。在企业管理领域,Pandey等[4]认为精神气候是一个多维抽象概念。而在护理管理领域,精神气候则被视为是一个单维概念[1]。因此,在测量内容上,不同领域存在一定的差异。Pandey 等[4]最早开发了适用于企业员工的精神气候问卷,该问卷包含与自我和谐(7 个项目)、与环境和谐(9 个项目)和超越体验(5 个项目)3 个维度,初始版本有21 个项目,包含2 道反向计分项目,采用Likert 5 级计分,Cronbach’sα系数为0.87。后来,Pandey 等[5]又开发了适用于广义工作场所的简版精神气候问卷,包括工作意义感、工作融入度、社群意识和超越体验4 个维度,共计11 个项目,随后该问卷也被推广到其他职业领域,其信度和效度均得到了较好验证[11]。

在护理管理领域,Doram 等[1]借鉴一项关于医疗卫生从业者“工作场所安全感”的研究[12],引入了精神气候量表,主要用于测量医疗卫生行业工作场所的精神气候。该量表是单维结构,包含4 个项目,采用1(非常不同意)至5(非常同意)的5 级计分,运用(项目总均分-1)×100%的公式计算量表得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试者感知到工作场所中的精神气候越好。该量表也因质量可靠(Cronbach’sα系数为0.86)和简便易用在护理管理领域广受欢迎,被翻译和修订为不同语种的版本[13-14]。我国研究者吴夏鑫等[15]于2019 年将其汉化为中文版精神气候简式量表,并且遵循了原量表的计分方式,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3。运用此量表的现有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护士对工作场所精神气候的感知处于中等水平[16-17]。

2 护士工作场所精神气候的理论解释

2.1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活动是由个体认知、行为和所处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18]。据此理论,护士工作场所中精神气候的建构离不开个体内部因素(如护士的价值观、目标等),同时还需要护士所处工作环境的外部支持。有研究者认为,环境因素在精神气候的建构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影响护士个体精神性;二是基于组织的视角,将精神气候所鼓励的理念、行为等内容具体化,并纳入组织使命与日常工作实践中[2]。

2.2 社会身份认同理论

社会身份认同理论认为,当个体形成关于自己归属于某社会群体的认知后,同时也会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给自身带来的情感和价值[19]。这就强调了个体与组织“互联感”的培育在塑造工作场所精神气候中的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护士可通过团队学习的方式促进工作场所精神气候的构建[5]。团队学习的过程不仅帮助护士彼此取长补短,实现“协同校正”[20],也促进着护士对于工作、组织的认知,进而其社会身份认同感获得相应提升。

2.3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个体会根据工作环境提供的线索(如观察他人行为、同他人交流)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根据所获信息调整自身态度和行为[21]。在工作场所精神气候的影响下,护士与同事之间会产生不断的“观察-交流-判断”过程。相应地,护士也会通过这一过程,反作用于工作场所精神气候的建构。因此,尊重表达意愿和开放式的交流氛围[22]不仅是精神气候的内核,也成为其作用机制的平台。

3 护士工作场所精神气候的影响因素

3.1 个体层面

当前关于影响护士工作场所精神气候的个体因素研究主要围绕人口学特征展开。①年龄、工作年限与职位。护士自身的知识与技能会伴随上述因素的增长而提升,进而对所在工作场所的精神气候感知程度也越高[15,23-24]。例如,随着工作经验的愈发丰富,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更为突出[25]。②婚姻状况。有研究表明,已婚护士比单身护士对工作场所精神气候的看法更积极[26]。这是由于家庭意识的提高有助于个体精神性的成长,来自家庭成员的支持,通常使已婚护士的内心更加温暖富足,进而促使个体精神性向工作场所的迁移。③受教育程度。有研究表明,护理学学士学位持有者比大专护理文凭持有者具有更好的精神气候感知能力[26],其原因在于拥有护理学学士学位的护士在校学习期间除了提升自身能力外,更加注重评判性思维的训练,因此,可能在工作场所中对精神气候的感受性更强。④薪资水平。高薪资水平与护士工作场所精神气候的感知度呈正相关[24]。这是由于护理工作繁重、复杂的特性,使护士在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后,期望收获与付出平衡的回报,否则会导致其组织承诺水平下降,产生倦怠、离职意愿等消极后果。

3.2 组织层面

工作场所中的人际关系是建构精神气候的基础。一方面体现在护士与同级之间的横向关系,另一方面体现在护士与上级管理者之间的纵向关系。前者有利于护士之间交流工作经验,共同提升工作能力,从而增强集体归属感和依赖感[27]。而对于后者,上级给予下属关怀和开导,提供平台促进护士之间的交流,是影响工作场所精神气候的有效途径。无论是护士与同级,还是与上级间的良好人际关系,都体现为一种优质的组织资源。有研究表明,组织支持感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护士感知到的精神气候[23]。

领导因素是影响工作场所精神气候的关键,其中领导风格是最有效的预测因子。例如,变革型领导既强调员工注重组织利益,又关注员工理想与价值观的塑造,合理引导个人追求与实现组织目标相适应[28]。研究表明,变革型领导对促进护士工作场所精神气候存在正向预测作用[2]。具体来说,变革型领导可通过鼓励合作、无条件支持、有效传达组织使命和愿景等方式对工作场所精神气候的塑造产生积极影响[29]。又如,真实型领导亦能够对护士工作场所中的精神气候产生积极作用[30]。真实型领导实际上为构建精神气候提供了一种先决的组织条件,即真实、坦诚的人际关系。此外,也有研究表明,领导者声誉对工作场所中精神气候的塑造存在积极作用[31]。

4 护士工作场所精神气候的影响结果

4.1 个体层面

当前研究关于精神气候对护士个体层面的影响考察较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护士身心健康。长期高负荷的工作经历可能会使护士产生共情压力的累积,进而产生消极认知,甚至心理创伤等不良后果,这种现象被研究者描述为“共情疲劳”。与之相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亦能给护士带来成就感,产生“共情满足”。这两种现象被研究者认为是衡量护士专业生活品质的指标[32]。Cruz 等[26]的研究表明,工作场所中的精神气候越好,护士的专业生活品质将越高。此外,有研究表明,工作场所中的精神气候也会直接作用于个体的情绪[2,33]。工作场所的精神气候越好,个体的情绪越为高涨。②护士工作态度与绩效。首先,精神气候与护士工作满意度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3],即精神气候使得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升高。Doram等[1]认为,良好的精神气候促进了护士在工作场所的有效沟通,有益于提升整体工作效能,进而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获得提升。其次,从工作态度的消极层面来看,精神气候可以降低护士的工作倦怠和离职倾向[33]。精神气候良好的工作场所会增强个体对工作的适应性,引导个体全心全意地投入他们的工作[4]。最后,精神气候可对护士的工作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例如,越受到积极精神气候的感召,护士为患者提供的精神关怀就越多[34]。③新护士角色转换压力与职场适应。新护士初入职场可能因适应不良而遭遇“转型冲击”[35],而良好的工作场所精神气候提供了一种支持性氛围,可有效降低新护士角色转换压力。研究表明,工作场所精神气候愈佳,新护士在角色转换过程中感受到的压力愈小[16,36]。

4.2 组织层面

组织中的精神气候和团队学习都是群体层面的现象,已有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良好的精神气候有益于促进组织成员的团队学习[5]。优化团队学习效果的两个有益因素分别是“互动性”与“集体反思”[37]。一方面,工作场所中的精神气候鼓励组织成员发现工作的意义,这促使个体在团队学习中减少分心,增强目标导向性,促使团队成员更高效地围绕团队目标进行互动和学习。另一方面,精神气候是个体精神性在组织层面的聚合,这就使得个体的思维方式实现了由个体到集体层面的转化,有利于学习者从个人和集体两个角度反思团队学习,对于合作解决问题大有裨益。

5 研究展望

5.1 完善精神气候的概念与测量工具

虽然研究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背景对精神气候的概念界定不一,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精神气候的构成要素。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护士工作场所中的精神气候做出如下界定:精神气候是一种为鼓励护士表达内心世界所营造的工作场所精神文化氛围,在此种氛围中,护士可以通过有意义的工作促进与自我、工作环境的和谐,进而超越有限的自我,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由于精神气候概念上的不统一,目前学界对于精神气候的测量内容也存在差异。当前对我国护士工作场所精神气候的测量主要沿用了吴夏鑫等[15]汉化的四项单维量表,虽然其具备简便易用的特征,但是否能够更为系统和完整地考察精神气候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建议未来的研究以精神气候的互联感为轴心,针对个体、团队与组织三个层面,结合本土化特征,修订更为系统和完善的且适用于我国护士群体的测量工具。

5.2 丰富精神气候的实证研究

对于工作场所精神气候的影响因素而言,当前的研究围绕个体层面、组织层面和领导层面展开,具备了一定的系统性,但仍缺乏对精神气候前因变量的深度挖掘。未来的研究仍可基于上述三个层面展开探讨。例如,在个体层面,可引入护士人格特征作为精神气候的预测因子;在个体层面与组织层面的角度,考察人与组织匹配对精神气候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在领导层面,可关注在内涵上具有内在联系的精神型领导风格对精神气候可能存在的影响。此外,已有研究更多地关注前因变量对精神气候的正向影响,即思考“如何促进工作场所精神气候”的命题,而忽视了一些因素可能对构建工作场所精神气候产生的负面作用,例如亲组织非伦理行为、职业风险感知等。考察负向因素对工作场所精神气候的影响将有助于更为全面地把握精神气候的实质。在精神气候的影响结果层面,除了对于一些传统的工作态度与行为变量(如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工作投入等)的考察以外,未来还可以引入精神幸福感、创新性行为等因素,进一步揭示工作场所精神气候的影响效用。

5.3 开展精神气候的纵向研究

工作场所精神气候的形成、维持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其经历了“环境诱因-个体精神性-精神气候-个体精神性”的循环效应路径。同时,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护士对于工作场所的精神气候感知也可能存在差异。然而,当前研究更多遵循了静态的研究思路,尚缺乏动态的纵贯追踪,因此,未来研究可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对工作场所精神气候的产生机制与多重并发因果关系进行考察与探索。

6 小结

工作场所中的精神气候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复杂精神现象,其对护理人力资源队伍的建设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然而,当前我国对于护士工作场所精神气候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足够的理论与实践支撑。呼吁广大医疗机构以构建精神型组织为目标,形成“精神型领导、精神气候、个体精神性”三位一体的精神文化建设布局,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场所气候层面
江阴市三个层面构建一体化治理重大事故隐患机制
听的场所
现代装饰(2020年7期)2020-07-27 01:28:32
远离不良场所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0
恋爱场所的变化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