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春
摘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公立医院经济活动日趋复杂,需要面对的风险因素随之增多,这对其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仍有一部分公立医院缺乏内控意识,未结合医院经济活动特点构建配套的内控机制,内控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易诱发风险事件,使医院面临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将针对公立医院内控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并结合问题成因提出建议,以期能改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现状,使其保持健康经营状态。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的主力,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近些年,随着医疗市场的不断开放,民营、外资卫生医疗机构的数量日益增多,公立医院面对的生存与发展压力越来越大。新业态下公立医院要想形成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内部财务行为,提高财务资源与非财务质量的利用率,以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一、公立医院实施内部控制的意义
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组织经营活动、充分利用内部资源,通过制定规程、实施措施、执行程序,对内部经济活动进行制约、考核、调节、控制的管理方法。为规范公立医院的经济活动,遏制舞弊、预防腐败,确保医院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对公立医院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明确指出公立医院应结合高质量发展需求,完善内部治理组织体系,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推动内部控制常态化,强化内部权力运行制约,促进医联体平稳运行、健康发展。公立医院加强内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可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医疗服务质量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决定着医院的运营成果,倘若医疗服务质量达不到标准,遭受到患者的质疑,医院就可能会面临信任危机。但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涉及到医疗护理服务,还涉及到医院的管理、环境、后勤保障。实行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提高医院运营管理水平,严格管控内部经济活动,确保各项资源得到正确配置,为医疗实践提供足够的物质支持,可以更好的满足患者需求,有效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二)有利于医院防范财务风险
公立医院日常经营活动中涉及钱物的周转,如:药品采购、医疗费入账、固定资产购置、员工薪酬发放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诱发财务风险,造成医院资产的流失和浪费。内部控制是揭示财务问题,识别和预防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公立医院实施内部控制,能够加强权责控制、授权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减少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及时遏制违规财务行为,确保医院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可以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有助于醫院加强经营成本控制
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具有一定公益性,其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和日常医疗收入,前者大致固定,而后者取决于医疗患者数量。根据国家卫健委的官方数据显示,2022全年公立和私立医疗机构总诊疗84.0亿人次,相较去年减少近7千万人次,就诊人数下降,医院收入减少,支出却不减反增,导致医院出现了严重的资金缺口。面对当前形势,公立医院需加强成本控制,贯彻执行“过紧日子”政策。而采取内部控制措施,实行归口管理,约束财务收支,对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结算、评价的过程进行控制,能够有效减少非必要支出,实现降本增效。
二、公立医院内控中的常见问题
(一)内部控制组织架构不健全
要想使内部控制发挥作用,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内控部门,确保内部控制的独立性。然而,当前很多公立医院并未意识到内控部门建设的必要性,直接将内控工作交由财务部门负责,违背了内部控制的独立性原则,且财务部门权限不足,难以对其他部门实施监管,导致内部控制流于形式。虽然也有一些公立医院设置了内控机构,但分管领导权责划分不明确,甚至存在职能交叉的情况,这使得出现问题时相关人员相互推卸责任,最终只能不了了之,难以挽回损失。
(二)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风险防控是内部控制的重点内容,只有将风险降低到医院可承受的范围内,医院才能保持健康经营,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但由于公立医院从事的并非是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非盈利性质,使得公立医院大多风险意识淡薄,很少结合风险内控的需要,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几乎不组织风险评估活动。因此,其风险驾驭能力较差,难以准确识别风险成因,在发生风险时不能及时做出反应,采取正确应对措施,无法有效防范来自医院内部与外部的各种风险。
(三)缺少专业的内部控制人才
医院的财务活动涉及到专业知识,因此,其内部控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不仅要检查和监督日常会计核算工作,还要控制各科室的经费指标,确保各项资源的运行安全,并对月报表进行审核分析,以保障医院运营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医保政策。基于此,医院内部控制工作需要由懂财务、懂业务、懂医疗、懂政策的专业人才来负责。然而,公立医院普遍只重视医疗技术人才的储备,忽视管理型人才的作用,现有内控工作人员多是普通后勤人员、财务人员,这些人员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内部控制工作的实践经验,岗位胜任力不足,难以判断内部控制的要点、重点。
(四)经济业务控制力薄弱
根据《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印发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的通知》中的相关要求,公立医院需要对预算业务、收支业务、采购业务、资产业务、基本建设业务、合同业务、医疗业务、科研业务等相关经济业务进行内部控制,监督业务运行的全过程。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公立医院经济业务的控制力薄弱,不论预算管理,还是采购管理,亦或是资产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资产管理方面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资产底数不清,资产账、卡、物不相符,非常容易发生重复购置的情况。
(五)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内部控制对数据信息的时效性有着较高要求,公立医院需要依托信息技术,解决医院管理层与不同科室之间沟通阻碍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然而,目前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并不乐观,相关软硬件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程度较低,时常出现信息安全、网络技术等问题。此外,还有部分医院没有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各系统的技术水平、开发标准参差不齐,数据难以互通共享,容易形成数据资源“孤岛”现象,无法满足内部控制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六)缺乏配套的内控评价体系
内控评价质量关系到内控力度,影响着内控的实效性,只有通过内控评价检验内控制度运行情况,找出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对相关管理机制进行优化,才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功能。然而,多数公立医院并未将内部控制纳入绩效评价的范围,很少对内部控制进行考核评价,内控评价缺位严重。部分实施了内控评价的公立医院由于评价目标模糊,缺少相应指标体系,也难以得出客观的评价结果。
三、对于医院实施内控的改进建议
(一)健全内部控制组织架构
为提高内部控制的独立性,形成内部控制监管合力,公立医院应根据《内部控制手册》的相关要求,结合内部控制落实的需要,积极优化组织结构,明确划分内控权责。首先,公立医院要将内部控制上升到战略高度,组建独立于所有部门之外的内部控制委员会,总揽内部控制建设的各项工作,推动医院内控标准体系的制定,对内部控制方案和立项提出指导意见。其次,为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使相关工作任务高效完成,公立医院要在内部控制委员会下设内控办公室,专门负责组织内部控制的日常工作,并撰写内控报告,及时向内部控制委员会反馈发现的问题,从而推进内控机制的完善。最后,为规范内控机构的行为,实现权责的相互制约,公立医院要设立纪检监察机构,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权力的运行进行针对性监察,确保内部控制工作事项始终处于可控状态,以此提高医院内部治理的水平。
(二)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经营风险会影响医院的财务状况,甚至导致医院资金链断裂,使医院陷入经营困境,因此,公立医院要重视风险内控,主动全面、系统、客观的识别、分析医院经济活动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计划,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损失。一方面,公立医院要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每年至少对外部环境、业务活动、经济活动、管理要求进行一次评估,确认重大变化情况,并编制相应的风险评估报告,以便于医院决策者、管理者及时掌握风险,了解风险动因,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另一方面,公立医院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尽可能帮助医院规避风险。为正确预警风险,抓住敏感性指标,公立医院要实时收集业务信息、财务信息、行业信息、政策信息,并基于自身的运营能力、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发展能力,多角度、多维度进行风险预测分析,一旦发现风险隐患,就要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醒相关管理人员,启动风险应对预案。
(三)培养专业的内部控制人才
为了更好的满足内部控制落实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公立医院应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积极采取人才引进与培养措施,建设专业的内部控制队伍,强化内部控制的专业性、权威性。从引才方面来讲,公立医院要选贤任能,拓宽引才渠道,从而解决专业人才匮乏问题。例如,在核定的人才计划范围内,联合市人社局、市监察局、卫生局组成招聘工作组,组织社会公开招聘会活动。在招聘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笔试、面试,还要通过内控项目模拟操作的方式,对其内控实践能力、经验进行考察,以此引进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专业内控人才。从内部人才培养方面来讲,公立医院应多措并举,积极组织培训活动,完善现有人员的知识体系。比如,根据内控技能需求,邀請相关领域的专家到院讲座,介绍先进案例、管理方法,解答内控工作问题等,以此帮助员工理解内控原理,掌握内控要点。
(四)强化经济业务控制力度
为防范违规财务行为,提高医院财务管理能力,公立医院应强化经济业务控制力度,约束各项业务的发生与发展,尤其是要对收支业务、采购业务、资产业务做出约束。收支业务方面,公立医院医院要实行归口管理,明确各类收入的归口管理部门及其职责,要求所有收入均纳入医院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严禁设置账外账;同时还要明确支出审批权限,细化各项支出的标准和范围,大额资金支出须经集体决策。采购业务方面,要对采购价格、采购质量、采购验收做出严格审查。比如,审查采购活动是否遵守政府采购及药品、耗材、医疗设备集中采购规定;是否按照项目类型,选择规定的采购方式;是否进行有效验收。资产管理方面,要定期盘点清查,建立“三账一卡”制度,对资产处置过程进行监督审查,若发现低价转让、转卖医院资产的行为,要对相关责任人做出严肃处理。
(五)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
内部控制离不开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公立医院应正确认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信息化程度。首先,公立医院要提高信息化建设投入。实际上,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更新软硬件基础设施,就无法进行信息化建设。公立医院应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设立一笔专项资金,最大限度的缓解信息化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其次,为完整、准确、及时收集各种信息,公立医院可统一财务会计基础数据系统、会计核算口径,构建财务共享体系,以此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消除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差。最后,公立医院要做好系统维护与安全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对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有着较高要求,系统故障会影响相关工作的开展,甚至导致数据的损毁。公立医院应根据系统使用周期,定期进行停机维护、软件更新,及时消除故障隐患,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而且为了防范数据的丢失,公立医院还要建立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实时备份关键数据,以便于数据的恢复。
(六)构建配套的内控评价体系
要想检验内控制制度的适用性、可靠性、可行性,找出内部控制中的不足,就要做好内控评价工作。因此,公立医院应结合内控目标,设置配套的绩效评价指标,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进行评价。具体来讲,内控设计评价方面,公立医院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规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覆盖范围以及适用性做出评价,确保内控制度涵盖所有关键岗位、关键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和工作任务。内控运行评价方面,公立医院要结合内部控制实施前后的变化及影响,对内部控制机制、内部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做出评价,确认内部控制是否有效防范了重大差错和重大风险的发生。
四、结束语
落实内部控制对于公立医院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医院成本控制、风险防范、服务质量提升都有着很大的帮助,但部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组织架构不健全,缺少专业的内控人才,缺乏配套的绩效评价体系,内控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公立医院应健全内部控制组织架构,提高内部控制的独立性,培养专业内部控制人才,建设专业内控队伍,做好经济业务内控、风险内控工作,并主动开展内控绩效评价,从而使内部控制能真正规范医院的经济活动,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隋颖,张柠.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有效性分析[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23,42 (01):88-93.
[2]樊娜.内审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清查与内部控制研究——以A公立医院为例[J].财会学习,2023 (04):157-159.
[3]周青,陈晓云,单苗苗等.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医院,2023,27 (02):6-9.
[4]蔡静.新医改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难点和解决措施[J].财经界,2023 (03):39-41.
[5]林方,韦瑛,王晓琳.探析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问题及策略[J].财经界,2023 (0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