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坤
(四川省苍溪中学校)
表格类选择题在高考试题题型中较为常见,这类题型对学生解题素养要求较高,史学核心素养考查较为突出。经笔者长期调研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对于如何有效解答表格类选择题常常感觉无从下手,面对表格中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或材料信息难以精准解析、定位,也无法有效进行知识迁移,导致这类题型得分率普遍偏低。同时,针对表格类选择题的试题特点,无论是表格内容的解读,还是选项设置研判,均应该在备考后期冲刺阶段予以足够的关注。鉴于此,本文拟以2022 年全国甲卷第33 题这道典型的表格类选择题的解法分析为例进行经验分享,不足之虞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我们以2022 年全国甲卷第33 题为例,分析一下表格类选择题的试题结构,如下例1 所示:
【例1】(2022·全国甲卷·33)
表1 是学者统计的17—18 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
表1
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
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
从2022 年全国甲卷第33 题的试题结构来看,一是命题者在进行试题命制时,往往会提供一段经摘编整理后的引述材料以表格形式予以呈现;二是就表格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会提供一段文字说明予以补充;三是依据表格内容和表格说明进行试题设问,设问突出以推导型或说明型为主,让学生通过对表格内容的解读、分析,筛选出符合设问要求的正确选项;四是表格内容或以数据对比的形式,或引述材料的表述,或其他形式给予呈现,突出史学核心素养的立意考查。
与其他类型的选择题解法模式相似,表格类选择题做题的第一步也是对题干进行解读、分析,即审题。在审题时,可以尝试先阅读表格说明,再结合表格说明,进行表格内容的解读、分析,找出表格内容所涉及的考查知识点,对题干引述材料所建构的情境设置进行梳理,从而完成审题步骤。
以本题为例:首先,我们阅读该题的表格说明。该题表格说明为“表1 是学者统计的17—18 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即本题考查知识点“17—18 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指出了表格所涉及的内容。其次,结合表格内容进行数据解读、分析。此处需要注意几点,一是时间断限,即“17—18 世纪”,对应表格中“1664—1670 年”“1731—1740 年”;二是进口货物类型,即“胡椒、茶叶、咖啡、棉纺织品”等属于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什么类型的商品,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知这类进口货物属于生活消费品或工业原料品;三是两个时间段的数据对比分析,从表格提供的“1664—1670 年”和“1731—1740 年”两个时间段进口货物的数据对比可以简单梳理出数据变动概况,即“胡椒”占总货物的价值比由20.1%→4.3%,说明“胡椒”进口占比在降低,并且降低的占比较大。同理,“茶叶”占总货物的价值比由0.02%→9.26%、“咖啡”占总货物的价值比由0.63%→5.35%、“棉纺织品”占总货物的价值比由62.59%→65.35%,说明“茶叶”“咖啡”“棉纺织品”进口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尤其“茶叶”和“咖啡”的占比增幅较大。最后,根据对表格内容的解读、分析,得出大概的信息结论。如前所述,通过对表格内容的解读、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推知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巨大的变动,而这种变动很可能会对双方的经贸往来或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推测试题命题者可能会针对这种变动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由“果”导“因”式的命题设问。
综上所述,通过先看表格说明再进行表格内容解读、分析,我们基本上找出了“17—18 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的关键信息,即两个时间段所涉及的同类进口货物占总货物的价值比的变化,并且通过这种价值比的变化大致推知了两个不同时间段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所呈现出的变化特点,为接下来定位设问考向提供了方向标。同时,试题涉及一个历史名词,即“英国东印度公司”,学生在审题时需要基本明晰“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历史概念,即什么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笔者经对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检索发现第90 页有一处提及“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介绍,即“英国东印度公司设在印度的鸦片仓库”,以一张英国东印度公司经营鸦片贸易的图片表明了其充当西方殖民走卒的本质;部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3 页也有一段介绍“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说明,即“为了有效垄断对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起一种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这些贸易公司由国家给予种种特权……在世界各地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综合对比教材涉及的关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介绍,可知“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一个既有商业性又有政权性的混合体,属于西方殖民者推行殖民扩张的机构。
学生做题的第二步为分析、判断选项,即对四个选项进行逐一解析、厘定、排除。对于表格信息主体的定位和把握需要在进行选项分析、判断的时候予以关注,切忌单纯以选项的正误作为选项评判的唯一依据,应依托对题干信息的精准解读、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试题情境设置、设问考向、选项关联等要素予以分析、判断,应明确凡正确选项必然与题干材料信息切合,符合材料信息的表述和试题设问要求。
下面我们以本题四个选项的分析、判断予以演示说明:
A 选项“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突出的是“生产方式”对进口货物价值占比的决定性作用。学生在作答时需要明确什么是“生产方式”,材料信息中有没有涉及“生产方式”的线索,或者说突出了这一点。如前所述,通过对表格内容的解读、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推知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巨大的变动,而如果将这种变动归结为“生产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显然有些偏颇,并且“生产方式”往往影响的是产物产量的高低,将其定性为“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明显存在绝对化倾向。同时,对“进口货物价值占比”这一历史名词,我们也需要回归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定位、研判,进口货物的价值占比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进口货物本身的稀缺与否、关税税率、市场需求量、国家经济政策等因素,与“生产关系”并没有存在必然的因果型关联,所以学生在分析这一选项时可以依托所学的史学常识或经济学常识予以判断。因此,A 选项不管是从选项自身表述来看,还是从题干情境设置来推,均不符合设问要求,故排除。
B 选项“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突出的是“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试题情境设置中仅提供了两个时间段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变动信息,无法支撑英国由此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因为表格信息缺乏其他国家的数据情况,并且也缺少英国在整个世界贸易体系中所占比重的相关数据信息,表格中缺乏这些对比信息的支撑是无法推知英国是否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的。同时,根据解题逻辑分析推导,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是一个“结果型”选项表述,按照由“果”导“因”的逆向解题逻辑推导,材料信息中必然应该有涉及英国通过某种方式达到“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这一结果的表述,或足以支撑这一结果的相关材料信息,但表格中仅提供了英国东印度公司两个时间段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无法与试题情境设置形成有效关联。此外,通过回归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直到1674 年经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才逐步使荷兰丧失海上霸主地位,直到1763 年经过英法七年战争打败法国,才最终掌握了海上霸权。基于此,严格意义上来说英国真正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至少应该是在18 世纪中后期打败法国之后才完全确立,题干情境设置中的时间段很明显也不符合相关史实,故排除。
D 选项“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突出的是“工业革命”的作用。关于工业革命一直是教学复习中的一个重点、热点,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也是比较熟悉的一个知识点,相对其他选项来说,学生比较容易从时间段角度切入对D 选项进行研判。结合所学知识,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史学界一直以1765 年英国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珍妮纺纱机作为开始的标志,与表格中所提供的时间段不吻合,故属于干扰选项。同时,关于“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这一表述在表格中也缺乏相关数据对比,以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来推导“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不管是从逻辑上来说,还是从常识角度而言,均难以成立,故排除。
C 选项“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选项明确了两点,一则是殖民扩张的作用,对应表格中“英国东印度公司”;二则是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应表格中不同类型商品价值占比的变化。根据前述表格内容的解读、分析,我们可结合部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4 页相关内容叙述进行选项解析,即:15 世纪、16 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逐步由分散走向整体,欧洲殖民扩张兴起,世界市场进一步开拓。在西方殖民扩张的作用下,更多种类的商品出现在商贸领域,来自亚洲的茶叶、咖啡、棉纺织品等新商品的进口大幅增加,这逐步导致欧洲进口总额增大,而以胡椒为主的传统香料的进口价值占比相对下降,新商品大量涌进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流入欧洲寻常老百姓家,使欧洲人逐渐养成了喝茶、喝咖啡等习惯,渐渐改变着欧洲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习惯,推动了欧洲消费结构的变化,对亚洲国家原有的经济结构也形成了间接影响。简言之,自新航路开辟以后的殖民扩张推动了欧洲人消费结构的变化,而对于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殖民机构而言,引述材料中其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的变化正好印证了这一点,故C 选项符合情境设置描述,属于正确选项。
通过对2022 年全国甲卷第33 题的解法分析,可以发现表格类选择题尽管是以表格形式予以情境设置,但是表格中引述的材料仍然是围绕某一知识点的考查展开,命题者在此处以具体的数据信息或简洁的文字叙述进行抽象化情境设置,命题立意突出,对学生的史学核心素养能力、史论结合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解题思维能力等均有较高要求。鉴于此,笔者拟对表格类选择题的备考指导予以简单分享。
表格类选择题的题干信息尽管是以表格形式予以呈现,但学生在作答时可以将表格说明、表格内容等有用信息进行融合,将表格形式进行拆分,化“表”为“文”,打破表格内容杂糅所造成的不适感。以本题为例,我们完全可以将试题表格引述材料与表格说明进行融合,以文字型模式予以试题题干情境设置的重构,即:“有学者统计,17—18 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中,1731—1740 年相对于1664—1670 年,胡椒由20.1%下降到4.3%、茶叶由0.02%上升到9.26%、咖啡由0.63%上升到5.35%、棉纺织品由62.59%上升到65.35%。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通过对表格引述材料进行情境设置的重构,化“表”为“文”,一是使学生面对表格引述材料数据冗杂的不适感得到缓解;二是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进一步明确了试题考查点;三是对学生审题能力和情境设置解析能力给予了强化;四是使试题的考查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接下来进行选项分析的研判。
从命题立意的角度来说,命题者在进行选项的设置时往往会针对学生做题的思维习惯进行选项设置的干扰。以本题为例,四个选项以单一化的表述为主要特征,学生通过时间定位的方式、概念解读的方式进行选项的分析、定位,比较容易排除A 选项、B 选项和D 选项。需要补充的是,面对形式多样的表格类选择题,在指导学生备考复习时,尤其在指导学生分析表格类选择题选项时,切忌采用单一模式化进行分析,须多管齐下,举“一”反“三”,尝试归类、对比选项,采取逆向化思维进行精研、细判,理清解题思路,多角度切入分析选项设置,避免作答模式的单一化,试举一例予以说明:
【例2】(2018·全国Ⅰ卷·25)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 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例2 以唐朝时期的“藩镇”为考查点,介绍了“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涉及藩镇类型、数量、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等几个方面,大致说明了当时各类藩镇地方势力与唐朝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四个选项紧密围绕表格引述材料进行设置,关联性极强,学生作答难度偏高,并且采用直接定位法和排除法进行解答,很容易错选B 选项。此题四个选项我们通过阅读可以先进行选项归类,A 选项、C 选项和D选项可以归类为藩镇VS唐朝中央政府,B选项可以归类为藩镇VS藩镇。接着,根据设问“这一时期的藩镇”,可以导出应该是强调藩镇的影响,那么是否意味着就应该选B 选项?通过对表格内容的分析,仅“中原型”符合,其余类型的藩镇不符合。因此此题不应该是强调藩镇VS 藩镇,而是强调藩镇VS 唐朝中央政府。同理,C 选项和D 选项强调的是藩镇对唐朝中央政府统治的客观有利方面来说,而A 选项是从不利于唐朝中央政府而言,依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大多数类型的藩镇仍然听命于唐朝中央政府,包括官员任命、赋税供纳等,所以A 选项不符合。剩下C 选项和D 选项,从藩镇的概念和性质切入,作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所以不可能注重中央政府的权威,而藩镇之间的相互钳制,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这样解析思路就会更加清晰。
同其他题型一样,表格类选择题的备考也需要注重对试题考查知识点的建构,相比其他类型的选择题,表格类选择题在引述材料方面更加灵活,呈现的方式也较为独特,对于学生的解题要求较高,属于拉分一类的试题,因此,在指导学生备考复习冲刺阶段应特别引起重视。同时,针对表格类选择题的演练切忌只注重对试题量的堆砌,还是需要回归教材,夯实基础知识,以教材为主轴,建构知识体系。此外,在进行试题演练过程中尽量结合最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或高质量的模拟试题来进行训练,对这些试题的训练除了掌握正确的作答方法外,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精研,有侧重地引导学生以“教”备“考”,不管是在试题题型分析上,还是试题变式改编方面,均应该让学生们明白回归教材、落实基础的重要性,避免盲目刷题、无的放矢,坚持以“教”备“考”、厚积薄发,以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