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共情·践行
——民族文化课程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美育实践路径

2023-08-09 05:30吴鸿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
教育 2023年22期
关键词:美育民族活动

吴鸿丽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运用美学教育理论,通过“民族根基”校本课程的特色建设,着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形成学校文化品牌,在“认知·共情·践行”中,实现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育人成效。

一、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美育实施的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是知识经验、现实生活与社会实践在学生真实生活的综合映照,终极目标是追寻生活中的良、善、美。围绕学校“中国梦+民族魂”的育人理念,探寻民族文化美学内涵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点、创新点,研究两者契合的美育路径和模式,建构民族文化课程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的美育新样态,是我们研究实践的目标。

中华各民族文化中丰富的民族音乐舞蹈、民族美术、民族体育、民族风俗等,是长期发展凝结的艺术结晶,也是各民族的生命血脉和文化符号。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民族教育不仅是政治问题、教育问题,也是美育问题。我们致力建设“民族根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跨学科、自主性、实践性、生成性”与民族文化、美育交融,学生在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探究中能培养审美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美育实施的架构

(一)顶层设计:文化铸魂聚和美

学校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围绕学校的“聚和”文化核心理念,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本土资源,即将广西本土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元素融入校园的每个角落,建设“和、雅、独、秀”的魅力校园。广西民族文化特色“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校园景观,形成了“民族根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载体,让学校教育充满美好和向往,让学校文化具有灵魂和深度。

图1 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聚和”文化核心理念框架

(二)特色打造:桂风雅韵特色美

校园环境是学校育人特别是美育浸润的重要物化途径。一个学校的校园风格和精神反映了它的独特文化、形象魅力,对于学生的认知行为与精神修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视觉认知美

学校按照门、楼、园、场、廊、厅、亭、墙、室、馆全面布局,力求校园中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处景点都成为民族教育的课程,合理、协调、优美地展现不同民族的特色美,传递民族教育思想。

学校以“桂之×”系列命名校园民族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场地和空间,凸显民族建筑、民族山水、民族服饰、民族图腾……之美,使每一个空间都有广西特色民族文化的元素。民族化、特色化的校园文化景观展示,传递出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绽放着“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强大生命力。

自走进学校壮乡特色的塔式大门,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气息便迎面而来。“琴园”里能听到热情洋溢的壮乡“迎客歌”;“棋园”的地面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生棋”的棋盘能体验对弈的乐趣;“书园”里壮族先祖布洛陀、瑶族盘王以及各民族的神话传说引人入胜;“画园”里苗族的银饰、壮族的壮锦、水族的马尾绣等充满着独特的民族艺术美。置身其中,处处皆景,令人流连忘返。

为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资源,拓宽民族文化的时空维度,呈现动态的育人效果,学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各处景观设计了含有民族文化元素音视频资源的二维码。通过扫码,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观赏民族文化独特的音画媒体效果,感受浓郁的人文精神美。

2.道德同化美

为了让学校环境充分体现主题分明,动静分离,我们规划了四大区:学习区、运动区、景观区、实践区。通过各种乔木、灌木妆点分块,以时时有花、季季有彩;一路一景、步移景异形成优美的环境,成为学生赏美、赞美、画美、创美的滋养场:春天桃红柳绿,蛙鸣鸟啼;夏季瓜果飘香,绿树葱茏;秋季稻谷金黄,桂花扑鼻;冬季花开不断,沁人心脾……

瓜果飘香的“壮乡百草园”和传承稻作文明的壮族“那文化”劳动实践基地里,则体现着浓厚的劳动之美。师生们在四季更迭中感受绿意盎然到稻穗金黄的自然美、劳动美,体验耕作的艰辛、收获的幸福,大自然的空间、环境与美育课程浑然一体,成为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美育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的桥梁。

3.情感升华美

教室内部的布置之美能够让学生直接感受美的熏陶。墙上的学风激励人心,学习园地里内容丰富多彩的“民族园”,教室墙壁洁净亮白,桌椅干净整齐,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令人感受到学习之趣而沉浸其中,精美别致的楼名寓意深刻,踏入宽阔整洁的蓝色塑胶操场,仿若进入蓝色海洋……教室环境中处处呈现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使人心旷神怡,行为举止变得高尚文雅,审美素养逐步提升。

(三)全面融合:丰富多元民族美

1.民族课程熏陶美

学校立足“民族根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积极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将广西各民族文化有机融入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中,探索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融·五维·十力”美育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中“四融”为学科内容核心,“五维”为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十力”为培养学生的目标能力。“四融”的学科内容核心随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不同,呈现不同的教学着力点,强调民族文化主题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深度融合的交织性。“五维”“十力”外延保持不变,形成逻辑循环的往复,充分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特点、实践过程和教师设计主题活动环节的指向性、规律性、实践性。

图2 “四融 五维 十力”美育教学模式

四年级下册“美丽壮乡”一课,教师巧妙利用学校优美环境为例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从知识与能力方面去感知校园各处民族景观的美;在过程与方法上,引导学生画、刻、印、绣,在真实体验中理解美、共情美;在情感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实地调查、人物访谈、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多彩,从而欣赏美、创造美。学生通过校园实景写生,学习民族书画、剪纸、蜡染、编织、漆画等,从中感受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家国情怀。

三年级上册“我们的学校”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学校景观中的“琴园”感受广西十二个世居民族山歌的音韵美;在“铜鼓广场”感受铜鼓、侗笛等乐器的铿锵美、悠扬美;在“美丽山水画卷”感受舞蹈的协调美、节奏美;在“节庆文化长廊”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美;在“民族体育画卷”中体会各民族独特的竞技美;在“杰出人物长廊”中感受广西名人的精神美;在“毕业树”“毕业石”上感受学长们的奉献美……学生以崭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校园环境中的人文内涵,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审美能力,在实践中形成了对学校的热爱,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情感,形成了“知情意行”的生命关照。

在四年级下册“阳光运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竹竿舞、抛绣球、多人板鞋、壮拳、花球操、高杆绣球、踢毽球等充满趣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探究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拳”的起源与发展,分小组开展实践。有的小组拍摄、制作介绍壮拳的视频材料,有的小组制作跟壮拳知识有关的手抄报,还有好多小组展示向全国武术冠军学习的壮拳招式……学生在民族音乐的衬托下,习得知识,展示素养,提高探究能力,呈现活力美、健康美!

2.民族节庆展现美

根据不同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究主题,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民族文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实性、体验性、合作性”的特征更为凸显。如四年级下册“劳动与生活”一课,结合二十四节气的介绍,探究“劳动与节气”的密切关系,由此探寻广西稻作文明的悠久历史,了解壮乡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接着,探究“多样的劳动工具”,在参观学校民族风情展厅中,学习各种微缩劳动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利用“耕种节”,学生在学校“那文化”实践基地中踩着泥巴,插下秧苗,亲身体验农民耕种的艰辛,在劳作中发出了“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真实感慨。“丰收节”来临,如何割稻,选择何种劳动工具……这些又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新主题。

在六年级上册“传统民居”学习中,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学生先通过游戏连线、拖拽房顶、搭建盖房等各种游戏,在操作中了解我国各民族民居在建筑选材、造型结构、功能布局上的多姿多彩,感受各民族民居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淳朴民风。接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关键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到读书角和图书馆查阅图书、报纸和期刊,搜集到各地旅游拍摄的民族照片,学生在集中展示的过程中体会我国传统民居星罗棋布、形态各异,充满了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特点。在真实体验环节,教师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到南宁邕江边上探访,既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畅游阁”,又可以看到仿古建成的“三街两巷”中简洁素雅的骑楼民居和庄重堂皇的城隍庙,还有历史名人故居邓颖超纪念馆……学生一步步感受着建筑与人和环境的密切关系,感受着传统民居的意义和价值,感叹着传统民居的艺术审美。到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教师专门邀请了南宁古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周涛到校,通过“干栏式”建筑手操课,指导学生亲手搭建广西“干栏式”建筑模型。学生从基础的台基到门、板、窗、梁、顶等杆栏构件的一项项组装中,体会到古代壮族先民因地制宜,利用“干栏式”建筑区分生活空间的独特智慧,并发出由衷的自豪感,对自己是壮乡儿女有了深深的认同感。

此外,“读书节”作家入校充满幽幽书香,“音乐节”歌舞器乐精彩纷呈展现艺术之美,“民族体育节”绽放生命的活力之美,每一次活动都让学生津津乐道,审美情趣更为丰富,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每年的壮族“三月三”,师生家长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充满民族生活气息的课程与生活实践交相辉映,描绘了同心共筑民族梦的瑰丽画卷。

三、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美育实施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如何评价?评价的内容、标准如何确定?面对如何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的难点问题,急需构建一种客观的评价机制。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创新性、实效性,以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小组实证材料的成果分享汇报为主,既注重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又注重考查的结果性评价,从呈现效果的美感程度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合作态度、探究精神、参与度、关注度。

在评价课上,教师通过简短微课,呈现其他班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作品,要求学生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主题和要求进行试评,要求说明评价的内容、评价的等级如何确定等。教师结合学生的初评再点评,提出评价的具体要求,以便学生借鉴。在此基础上,师生结合活动中设计的计划、考查问卷、研究访谈效果、视频的取舍、发言汇报的内容时间、研究报告的文字提炼等等进行师评、自评和互评。

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互相观看各小组的分享汇报,有的放矢地开展师评、自评、互评。由此学生得以重新认识自己的实践探究过程,在对比中总结经验、体验成功、寻找不足,为下一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做好充实和完善的准备。

高品质教育时代的来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承载着以美立德、以美怡情、以美求真、以美启智、以美导行、以美育美的精神担当和责任使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了课程的地域性、校本化开发的学科特点。学校通过建构民族文化课程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践的美育路径,引导教师把美育融于各学科课程与教学之中,彰显了民族学校“聚和”文化办学特色,实现了全面教育与民族特色教育的双赢。

猜你喜欢
美育民族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我们的民族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多元民族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