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 甘肃省临夏市折桥镇苟家小学
近年来,我国教育形式发生了许多变化,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迎来了创新和改革,将生活情境有效应用在教学各个环节中,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本文首先从分析生活情境教学法的意义入手,其次研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生活情境,探讨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课后任务、课件设计等层面融入生活化因素的策略,最后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关联,打造趣味化、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提供参考。
新课程标准逐步实施后,各地掀起一股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热潮。小学数学作为重点教学学科,也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生活情境教学法从多个维度提升了教学品质,教师通过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融入生活化因素,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将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在生活中锻炼实践运用能力,同时,这种趣味化、生活化的教学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其学习兴趣,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小学逐渐实施新课程标准,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主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引导教师深化、拓展教学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为教学资源的扩展和延伸提供了方向。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其加深理解,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依托于生活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强化课堂效果。与一些较为保守的教学方法相比,这种将生活情境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以及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教师在明确“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基础上,懂得了“怎么教”。教师借助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实际生活中的场景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突破教学限制,深化、拓展了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生活化内容,联想到实际生活遇到的场景,能更轻松地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总结经验与规律,完成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情境教学法能满足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用生活化的实例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情境中,改革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实现了教学品质的提升。
随着素质教育政策的不断落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当前教学工作的重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能够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结合实际进行思考、探索。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生活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的关联,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学会运用生活情境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的习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素质教育。将生活情境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同时,教师还能通过将生活化的因素融入课程中,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情境的应用,对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促进教与学的方式转变,突破原有教学方法的禁锢,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局面,将学习与实践并重。培养学习能力是当前教学工作的重点,学习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在当前阶段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和质量。在学校内培养学习能力,不仅是为了增强学习效果,更是为了学生的未来考虑,使其步入社会后,通过极强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将教学情境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方式,实现培养学习能力的目标,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
小学阶段的学生较为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数学是一门较为枯燥、抽象的学科,学生在传统的学习中会出现积极性较低、缺乏学习兴趣等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全是数学的抽象性导致的,还有一部分原因与教学方法有关。将生活情境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能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任务等层面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运用生活化的因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元素与数学知识进行关联,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其对数学的热情,推动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生活情境教学法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枯燥抽象的知识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表现出来,降低其在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将抽象的知识点具象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和学习。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也越来越明确寓教于乐的重要性,教师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对教学内容、活动等进行创新,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学阶段的学生,日常生活的时间和经验多于学习的时间,所以将生活情境有机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联想,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保证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前设计教学任务,运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发地进行思考、探索、学习,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主进行学习。在讲解新知识点之前,教师要抛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带领学生一同探究,进入当堂课的学习情境中,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步骤。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要掌握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个人情况,如学习能力、个人爱好、学习进度等,综合多种因素设计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环境等,将生活化的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目标中,提高教学任务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在课堂中抛出教学任务后,要给予学生自行思考、探索、学习、讨论的时间,运用生活化的因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以此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锻炼其思维能力。建议教师为学生划分学习小组,在抛出学习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小组的方式能够带动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也能相互交换观点,相互学习。
以人教版“年、月、日”单元为例。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养成时间观念,理解年、月、日、在生活中运用的价值。教师需要综合考虑与学生有关的生活因素,如学生的生日、父母的生日、特殊的纪念日等较为生活化的问题,通过抛出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并将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兴趣,为教学做好导入和铺垫。
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并将生活情境有机融入其中,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锻炼其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较为活泼,不喜欢枯燥乏味的讲解,更喜欢趣味性较高的活动,教师要在了解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情况下,开展能够锻炼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活动。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导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凸显其在课堂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紧扣教学目标,充分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如兴趣爱好、个人习惯、学习能力、学习状况等,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富含生活化元素的教学活动。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元素,尊重其个性化发展,以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主,锻炼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想象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等。教学活动的种类丰富多样,如数学竞赛、知识问答、团体竞赛等,教师可以设置奖项、颁发奖状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团体竞赛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状态、知识水平、综合能力等多项因素,为学生划分小组,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平衡,实现先进带动后进的作用。竞赛的内容以阶段性学习的内容为主,融合生活化元素,如纸币购物、数字报团等。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观点、学习成果、个人发言等,随时注意各小组活动的状态,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保证生活化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法时,应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氛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面融入生活化因素外,运用多媒体设备从视觉、听觉方面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也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引导思考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要提前做好教学课件,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将学生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内容,融入教学材料中,作为课件为学生讲解。在制作课件时,教师要以辅助学生理解为目的,制作有趣的、吸引学生注意的课件,适当插入音频、视频、图片、艺术字等,将知识点与生活化因素有机融合。在讲解过程中,用多媒体设备投放教学课件,通过学生所熟悉、感兴趣的生活化内容,引导其进入学习数学知识的氛围中,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元、角、分”单元为例。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单位的换算规则,学会使用人民币。教师可以提前了解学生感兴趣的物品,在制作课件时,以“超市购物”为主题,在互联网中搜集学生喜欢物品的图片,拟订价格放入“超市”中。在课中讲解时,开展“超市购物”活动,使用多媒体设备将教学课件投放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兴趣,深化其对元、角、分单位换算规则的理解,锻炼其使用人民币的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在讲解完知识点后,教师还要结合实际生活,布置多元化的课后任务,在帮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的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应用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小学阶段,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合理利用作业环节,布置适当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强化对所学内容的应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可以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使用数学知识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他们把课堂中的内容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以此保证教学质量,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实践能力,真正意义上做到学以致用。教师要有效拓展延伸学习的空间,不能将学习的机会禁锢在学校内,要结合实际生活,以巩固练习和实际应用为主,布置多元化的课后任务。区别于传统的课后任务,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考虑实践性、生活化、多元化,强调课后任务与课堂知识、生活实践的关联性,重点体现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学生在完成课后任务时,能够不断地思考、学习,感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培养其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教师也要在学生完成后,及时进行评估和反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辅导和帮助。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测量计算家中多边形面积”的课后任务,并在家长的帮助下提交测量计算的步骤,在巩固练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探索的习惯。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推动了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更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保障,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新课改强调小学数学要和实际生活建立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展开学习,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既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攻克难点,收获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更加认真地投入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并详细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层面进行改革创新,在设计教学任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准备教学课件、布置课后任务等过程中,有机融入生活化因素。从多个层面渗透生活情境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学习能力、实践运用能力、主观能动性等,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