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2023-08-09 05:30张冠忠福建省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教育 2023年22期

张冠忠 福建省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发生了较多变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教师都能有效地课堂教学,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这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之中构建有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求。那么,如何在新课标下构建起有效课堂,就成为一线教师不断思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对其展开探讨。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性的基本原则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了构建有效课堂,教师在教学实施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角度对其应遵循的原则进行分析: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上,不管是学者还是教育从业者基本达成了共识,即通过教学活动使学习者具备走向社会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数学作为重要课程之一,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也不应例外,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均需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所展开,增强对学生学习动态及个人能力发展的了解,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提前,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获取更好的教学成效。

(二)选择契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资源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是整个学科的基础内容,因此,教师选择教学资源时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需要与学生成长相适应。根据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所拓展的教学资源需要具备如下三个特点:一是趣味性。小学生年龄较小,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教学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资源来完成教学活动。二是生活性。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若是教学中选择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教学内容,则难以获得好的教学成效,因此需要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三是灵活性。数学知识点虽然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教师在知识点的呈现中,需要依据关键词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为学生提供广阔、开放的自主学习空间。

(三)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目前,教育任务繁重。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虽然有些教师意识到了需要转变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但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等方面的实践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因此,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需要转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数学问题的发现、思考与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创新变革中,教师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外,还要营造出一个愉悦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数学未知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虽然很多教师可以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完成教学活动,但是在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对于学生能力培养及知识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教学观念

据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在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也已经掌握了有效课堂的构建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有部分教师仍保持传统的教学观念,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面对学生的成绩压力,在教学中会更侧重于教学进度,这在无形中影响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难以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会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更关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确定,这就导致教师在目标制定中,忽略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关键能力的培养。此外,也有部分教师并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无形之中影响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教学方法

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并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但是,就当前现实情况来说,一些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完成课堂构建,这在无形之中剥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学生关键能力发展及数学核心素养形成造成了一定的阻碍,需要做出转变。

(四)教学模式

一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获得了一定的正向反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只要学生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就会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或者让学生独自完成简单的教学活动。但事实上,学生创新思维的缺失仍然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这也从侧面说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自我思考能力不足,仍需要改善。

三、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有效课堂的构建包含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及课后评价三个部分,以下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从这三个部分入手,对小学数学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展开探讨。

(一)课前准备

了解学生需求,进行充分备课。备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有效课堂的搭建离不开高质量的备课活动。因此,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完成了解学生学习需求、挖掘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设计等环节。

各省防护中心出口路由器采用单条100G或多条10G电路分别上联对应省份骨干网路由器,同时防护中心出口路由器需实现近源清洗和近目的清洗两个防护应用场景的牵引和回注流量的隔离转发,采用 VRF 方式实现路由隔离。

想要构建有效课堂,教师就可以依据学生的需求,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完成知识的传递。因此,在备课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成长,设置好课堂问题,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备课,为有效课堂的实施提供保障。此外,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教学深度,确保学生在课堂中都能有所收获。最后,在课堂设计中,教师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成长。

例如,在教学“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明白教学的基础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从而制定好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掌握的内容包含退位思想、减法竖式、百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等基本的数学知识,这是本节课展开的基础。通过复习所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连续退位的减法思维。基于上述分析,教师就可以预设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并做出针对性的解决。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帮助学生突破易错点,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算逻辑,从而理解知识,形成数学思维。

(二)课堂实施

课堂是教学实施的主阵地,也是有效课堂搭建的主场域。能否采用恰当的手段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以下将对有效课堂的实施展开论述:

1.实施趣味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有效性得以保障的重要基础就是导入环节,这也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节点。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采用趣味性、生活化、情景化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之中,从而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以“角的初步认识”为例。本章节的知识相对较为简单,重点内容是对“角的定义”的理解,由于内容简单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因此,为了确保教学成效,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采用趣味引导来完成。具体实施如下:首先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生活中的场景,引导学生了解“角”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寻找画面中存在的“角”,并使用电子白板来截取视频中的具体图像,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在展示完视频后,教师可实施实物教学,引导学生寻找与分析教室中存在的图形和角,明白书本、课桌、黑板等都存在角。采用视频导入、实物展示的方式,可以快速调动学生对“角”的兴趣,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除了视频导入和实物展示之外,教师在趣味导入中也可以采用故事导入、角色导入等多种教学方法,具体需要依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来加以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做好针对性分析。

构建有效课堂就需要实现深度学习这一目标,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探寻数学学习逻辑,完成教学实施。恰当的问题设计是深度学习的基础,也是引导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问题的设置可以实现层次教学,完成知识的由浅入深,降低学生学习的抵触情绪,帮助学生从简单知识过渡到实际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为例。图形几何类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相对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因此教师需要设置恰当的问题,实施分层引导,借用问题来逐步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本课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如下:教师先向学生呈现两张不同面积的长方形图片,让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随后引入“面积”并提出条件,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告知学生,并讲解面积计算逻辑;之后对两个长方形的条件进行标注,让学生再次进行判断,使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完成验证。这样设问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相关知识的学习,确保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完成基础知识讲解后,教师可再次向学生提供两个图片,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进行判断,判断后提供数值进行计算。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白面积的判断并不能单独依赖于感觉,而需要严格的数学计算结果来作为支持。这将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想以及数学逻辑,有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3.鼓励学生探讨,培养数学思维

在新课标下,有效的课堂构建需要以学生为本,这也意味着课堂需要具备开放性特征。在课堂实施中,教师需要为学生的探讨与交流留下时间,不能因为担心教学进度及课堂秩序而剥夺学生的讨论机会,从而实现共同成长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并在恰当的节点,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数学问题展开讨论与分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课堂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以“多边形内角和”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公式通过前置的教学引导是很容易推导出来的,但是教材中的推导停在了五边形之中,这对于学生来说会存在一定的困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获取的公式进行验证,并从推理的角度对公式展开二次推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所获取的结果将加深学生的记忆。此外,学生在验证与推导中强化了推理能力,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能力。在知识转化部分,教师鼓励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使得学生在交流中实现了互通有无,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数学知识的编辑,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了课堂有效性。

(三)课后评价

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有效性的提升,同样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评价。评价不仅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路径,也是学生完成查缺补漏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需要优化课后评价环节,实现有效课堂的构建。

课后评价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构建统一的评价体系;二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在评价体系中,首先,评价内容需要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保持一致,围绕知识、方法、能力和学业四个方面进行具象化的设计;其次,搭建规范化的统计标准,根据等级完成测评,在恰当的时候需要进行分层评价,确保学生所获评价与自身学情相吻合,培养学生自信心;最后,评价需要体现出科学、全面的原则,能够从客观角度对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展示,促使学生加以改进。在评价方法中,除了教师评价之外,还需要增加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不断完善评价方式,发挥好互评的激励性优势,使得学生可以保持学习劲头,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小学数学有效课堂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有效的课前准备、有效的课堂实施以及有效的课后评价。在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情,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完成课堂组织工作,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完成课堂学习之后,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与评估。在完成有效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这将为后续的教学调整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达到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