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鑫,艾 民,巢馨尹
(长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夜啼是指婴儿入夜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但白天如常的一种病证,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儿[1]。婴儿期是机体发育的第1个高峰期,小儿脏腑娇嫩,为稚阴稚阳之体,若长期夜间啼哭,不得安睡,则会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相关调查显示,夜啼是影响婴幼儿睡眠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2-3]。如何有效的治疗夜啼,已成为临床普遍关注的问题。小儿推拿在治疗夜啼方面有着简便安全、患儿易接受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
目前我国的小儿推拿流派众多,山东地区有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和青岛盲校小儿推拿流派,上海地区有海派儿科推拿,湖南地区有刘开运小儿推拿流派,北京地区有冯氏捏积流派。在以上各小儿推拿流派的医学著作中均有应用小儿推拿手法推拿治疗夜啼的相关记载。本文通过收集各小儿推拿流派著作中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的推拿处方,对其中的手法和选穴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具体处方探讨各流派治疗该病的特点,以期为临床应用小儿推拿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提供借鉴。
1.1 资料来源 以吉林省图书馆收录的小儿推拿流派医学著作为本研究的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明确诊断为心经积热型夜啼或词义表述相同的文献;详细记录小儿推拿治疗相关手法及取穴的文献;同一流派不同书籍中的处方相同,取发表时间较早者。
1.3 资料收集及提取 检索并阅读吉林省图书馆收录的各小儿推拿流派医学著作,收集有关小儿推拿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的论述,记录相关治法及处方信息(选穴、手法),并将其录入OfficeExcel软件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OfficeExcel软件对小儿推拿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的选穴、手法进行频数分析。
2.1 基本情况 通过检索、阅读相关文献共收集各小儿推拿流派的医学著作21部,得到相关处方71个,治法23条。再根据纳入标准进行筛选,排除处方61个,治法13条。最终收集到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的小儿推拿处方10个,治法10条,分别出自七大小儿推拿流派的10本医学著作,包括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青岛盲校小儿推拿流派各两本,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冯氏捏积流派、刘开运小儿推拿流派、海派儿科推拿各1本。见表1。
表1 各小儿推拿流派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的治法与处方统计表
2.2 频数分析 各小儿推拿流派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的10个小儿推拿处方涉及穴位26个,其中上肢部穴位22个,占比84.62%,头面、躯干部穴位各两个,占比均为7.69%,下肢部无选穴;小儿推拿特定穴21个,占比80.77%,十四经穴5个,占比19.23%;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天河水和小天心,各出现8次,占比均为10.53%,其次为肝经,共出现7次,占比9.21%,心经、小肠和手阴阳各出现5次,占比均为6.58%。见表2、3、4。
表2 各小儿推拿流派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的选穴分布统计表
表3 各小儿推拿流派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的选穴类型统计表
表4 各小儿推拿流派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的穴位使用频次统计表
2.3 手法分析 各小儿推拿流派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的10个小儿推拿处方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手法是推法,共出现51次,占比66.23%;其次为揉法,共出现8次,占比10.39%;再次为运法,共出现5 次,占比6.49%。见表5。
表5 各小儿推拿流派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的手法使用频次统计表
3.1 选穴规律 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儿推拿流派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时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分别是天河水、小天心、肝经、手阴阳、心经、小肠。天河水为清热要穴,可解表里虚实一切热证,治疗本病主要取其清心除烦的作用。清天河水、大清天河水及取天河水的清热作用依次增强,本研究中此3种手法皆有选用,表明各小儿推拿流派对心经积热型夜啼患儿的心经积热程度的认识不同。心经是清心热的效穴,为防清泄太过,常以清小肠代替,或二者配合使用。小天心有清心安神的作用,为治疗热性神志病的常用穴,一般采用揉、按揉、掐揉等手法,捣法则清热镇静作用更佳。小儿心肝常有余,肝经生发太过可引起烦热,并与心经之热相互影响而加重病情,故加清肝经以泻火除烦,发挥协同作用。夜啼由机体阴阳失调,夜间阳不入阴所致,分手阴阳可调和阴阳,使夜间阳气固摄,促进小儿安眠。
在手法选择方面,小儿推拿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以推法、揉法、运法等手法为主。推法在小儿推拿中的应用早于成人推拿[14],且在小儿推拿中,更强调其手法的轻快柔和,有频率快、动作轻巧的特点。另外,根据穴位形状不同,推法又分为直推、旋推、分合法等;根据推动方向不同,其作用又有清补之别。心经积热型夜啼属于实热证,故治疗以清法为主。部分小儿推拿流派考虑到本病有中焦不和、肾虚有热的证候表现,故施以补脾经和补肾经。揉法一般应用于点状穴位,如揉内劳宫、揉小天心等,主要发挥清热作用。其余手法中,运法、摩法等较为轻柔的手法具有调和阴阳、安神宁志的作用,捣法、掐法、捏脊法等较剧烈的手法具有泄热镇静的作用。
3.2 治疗方法 各小儿推拿流派对于心经积热型夜啼的治法不尽相同,但总归于清心泄热。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和刘开运小儿推拿流派在治法中还提到了镇静安神。中医认为,心经积热型夜啼的病因包括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先天因素为孕母脾气急躁,或平素恣食辛燥温热药食,蕴蓄之热遗于胎儿;后天因素为小儿出生后将养过温,受火热之气熏灼,令体内积热。以上因素均会导致小儿心火过亢,阴不能制阳,故夜间不寐而啼哭不宁;彻夜啼哭之后,阳气耗损而日间精神不振,故白天入寐,夜间心火复亢,入夜又啼。周而复始,如此循环。因此,在治疗上应从清心泄热与镇静安神两方面入手。
3.3 各流派特色
(1)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 该流派的主要特点是取穴少、操作时间长,且只推左手[4]。本研究涉及该流派处方两首,一方用4穴,另一方用5穴,用穴数量远少于其他流派。处方中虽未给出具体操作时长,但相应书籍中介绍了各穴位的常规操作时长,如肝经2~5min,胃经5~10min,小天心1~3 min,天河水5~15min。治疗1次通常需要半小时左右,充分体现了该流派“穴少力专”的治疗特点。
(2)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 该流派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补泻不可太过,因此泻法常配合补法,清法常配合温法[6]。本研究涉及的两首处方均在清心泄热的同时,采用了补肾经的手法,且治疗时间相对较长,有防止清泻太过之意。此外,该流派注重使用对穴和组穴,如揉小天心、分阴阳、补肾经、大清天河水即为镇静安神组穴,可用于治疗心烦、夜啼、惊叫等症。
(3)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 该流派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效验穴位,每个疾病往往只有1个经验基础方,医者需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辨证取穴[8],故在该流派的诸多著作中,只检索到了1个明确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的处方。另外,该流派注重将小儿推拿特定穴与十四经穴配合应用,以及使用复式手法[8],但在此方中未有体现。
(4)青岛盲校小儿推拿流派 该流派将患儿视作1个整体,对各穴的操作都是对整体的细微调整,且在治疗过程中灵活加减穴位,故其取穴多,操作时间短[9]。本研究涉及的两首处方平均用穴11个,选穴范围涵盖上肢部所有具有清心安神作用的穴位,治疗总时间却仅为3~5min,与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形成鲜明对比。
(5)刘开运小儿推拿流派 该流派遵循五脏协调、全面调理的思想,认为临床上根据五脏生克规律全面地调节五脏,在选穴时五经并用,并根据具体病证确定每经的补泻次数[11]。本研究涉及该流派处方1首,以清心热为主,以清肝、肺经为辅助,脾、肾经则有补有清,以清为主,肾经不宜清则以清小肠代之。此外,该流派讲究手法有开有阖,开即起始手法,开通经穴有利于感知和传导,一般为四大头面手法、掐总筋、分推手阴阳[11],但在此方中无体现;阖即结束手法,按压经穴,使治疗效果持续发挥,此方中的按肩井即是关门手法。
(6)海派儿科推拿 该流派注重小儿推拿特定穴与十四经穴的配合应用[12],主张操作部位而不是穴位。本研究涉及该流派处方1首,方中百会、囟门都来源于十四经穴。另外,该流派运用手法的种类相对较多,与成人推拿的特点最为接近。
(7)冯氏捏积流派 该流派认为捏脊能刺激督脉,有调和阴阳的作用,阴平阳秘则疾病自愈,故捏脊为治病必用手法。该流派在捏脊时,拇指在前,四指在后,且连捏5 遍后根据病情重提相关脏腑的背俞穴[13]。本研究涉及该流派处方1首,方中重提心俞、肝俞、脾俞,盖因夜啼病位在此三脏。该流派还认为小儿脾胃最易受伤,继而影响他脏而引起疾病,因此治病以调理中焦为本,方中的揉板门、补脾经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综上所述,近代各小儿推拿流派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多以清心泄热为治法;选穴以天河水、小天心、肝经、手阴阳、心经、小肠为主;选穴以上肢部小儿推拿特定穴为多;手法以推、揉、运、捣为主。除上述共性之外,每个流派还各具特色,三字经派穴少力专;张汉臣派擅长对穴和组穴的配伍;孙重三派善用经验效穴及复式手法;盲校派穴多灵活选穴;刘开运派注重五脏协调;海派则强调儿科特定穴与十四经穴相互配合;冯氏捏积流派则以捏积配合重提相应背俞穴为流派特色。虽然以上流派对于本病的治疗手法和选穴各不相同,但其实殊途同归,均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