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鉴于近期我国大学艺术生的英语课程教学实际,基于该群体的英语入学水平、专业学科背景、个人性格特点,尝试建构在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生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的最佳路径(即“五复合”路径)。以期改善新时期艺术生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效果,为各高校提升艺术生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质量提供借鉴与参考,共同助力我国新文科建设。
关键词:艺术生;大学英语;新文科;听说教学;“五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2-0069-05
Abstract: Given the current reality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for Arts majors in China,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ir English levels when entering college, their academic backgrounds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e up with an ideal model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for Arts majors(the "five-compound" path), with the hope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 for Arts majors in the new era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for Arts majors, so as to jointly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in China.
Keywords: Arts majors; College English; new liberal art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the "five-compound" path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生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五复合路径的建构与实践”阶段性成果(2022JGB112)
作者简介:冯家佳(1985-),男,汉族,广西南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国务院近年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已更加紧密,提出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来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等目标[1]。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不断强调“文化自信”,而文化软实力事关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2]。而我国源远流长的艺术文化正是我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表现形式。
伴随着我国在文化层面与他国越发广泛的交流及我国对“文化自信”道路越发深入的建构,艺术文化领域工作者便需要掌握过硬的外语沟通能力。在大学里勤奋学习自身专业的艺术生若还能掌握实用的英语运用技能,必将推动我国更高效地参与艺术文化领域的全球对话与国际竞争,助力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更友好、更和谐、更大方地呈现、阐释、分享我国的艺术文化精华,不僅能增强我国艺术工作者对祖国艺术文化的理解力与阐释力,还能进一步提升国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欣赏力、自豪感及自信心。为实现这一目标,承担艺术生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肩负着高度责任。
然而,2018—2022年,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越发明显地发现,艺术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尤其是听说教学)并非一项简单任务。教师们在英语授课的多个环节已普遍察觉,艺术生进入高校后在英语课堂上往往力不从心、困难重重,对英语课程的抗拒感与无奈感明显强于高校里其他专业的学生。而部分英语教师觉得艺术生课堂教学既然长期都收效甚微,自己又无力改变,便渐渐丧失了对这一群体的教学热情,最终导致艺术生英语课程出现“学生难学、老师难教、考试难过、学分难拿”的窘境。而通过走访与调研区内外十余所招收艺术生的高校,笔者发现“艺术生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特殊性与艰难性”已成为普遍共识。
一 相关研究的总结
总体而言,现今对高校艺术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未能充分考虑或有效凸显艺术生的个性化、体验度和快乐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该群体英语教学的艰难性。虽然艺术生英语教学的艰难性已被众多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师察觉,艺术生英语课程应具备独特性也已成为一线英语教师的共识,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却未能及时有效提出。该领域的相关探讨目前沿着两条主线铺开:①从整体上研究适合艺术生大学英语总课程的教学模式等,视角主要有OBE理念(惠亚玲[3])、后疫情时代立体化教学模式(张丽帆[4])、SPOC教学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吴静[5])、ESP教学(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方秀才[6])、智慧教育(井春燕[7])及EGP与ESP融合(齐凌云[8])等;②以部分教学内容探讨艺术生大学英语分课程的教改措施,主要包括艺术生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模式(郑军[9])、基于互联网环境的艺术生大学英语词汇教学(马岩[10])、艺术生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方法(孟雅[11])、艺术生大学英语写作教学(陈瑜、项兰[12])及艺术生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王家彬[13])等。
以上教改研究以各自的切入点探讨了针对高校艺术生英语课程教学的优化策略与改进措施,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与视角,但相关学者对所用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借鉴意义和应用方式所做之分析却太过抽象或笼统;相应提出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措施也缺乏严谨而系统的可行性论证;所推荐的具体教学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又明显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的高效参与。不可否认,迄今对该教育领域所做之改革的有效性尚低。
二 新文科背景下“五复合”路径的提出
新文科教育理念为艺术生大学英语教学的最新改革指明了方向。新文科教育理念由美国希拉姆学院率先提出,之后不久便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启动“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现今我国所指的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14]。
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导下,面对艺术生这一特殊群体,笔者尝试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提出“五复合”路径的改革措施,以更好地助力艺术生的素质教育,将其培养成具有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五复合”路径所指为:①适用性与应用性的复合;②科学性与多维性的复合;③艺术性与思政性的复合;④体验式教学与微课教学的复合;⑤统一性考核与个性化评价的复合(“复合”指同时考虑、相互补充、彼此映衬)。
三 “五复合”路径的阐释与建构
(一) 适用性与应用性的复合
鉴于相当一部分艺术生进入大学时英语基础较之其他专业生明显薄弱,对艺术生的英语教学目标需根据其入学水平制定,以尊重艺术生的特殊性,保证大学英语教育对艺术生的适用性。所建议的具体措施为听力背景知识所选材料应简短易懂,为艺术生热身;口语任务相关材料一目了然,符合艺术生实际水平;听力实战的练习需难度适宜、贴近生活,为艺术生“量体裁衣”;听说综合训练将配以提纲式的提醒,为艺术生“搭建梯子”,引导其顺着线索、将各个问题的答案通过口头表达串联成一小篇英文表达,以符合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而根据对在校艺术生的访谈,大部分艺术生实际希望自己能掌握可用、实用的英语技能,为日后的艺术交流、出国深造、职场生涯增添砝码。艺术生尤为强调的是英语的应用性,期待英语课程能“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为此,教师在教学理念中应贯彻语言的具体应用,建议措施为围绕课程单元主题准备经典或流行的英文歌曲,灵活设置基于该歌曲的听力、口语训练;播放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影视片段,适当穿插角色扮演、口音模仿等实操练习;让同学们结伴或分组,制作并口头展示简短的PPT,分享自己在求学和艺术追求道路上的点滴感悟,增加学生在英文课堂上动手、动口的机会并提升其英语应用能力。
依上所述,“适用性”与“应用性”关照的是高校艺术生英语听说教学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理念,而两者的复合有助于保证教学目标及教学理念的准确定位。
(二) 科学性与多维性的复合
授课教师应充分考虑艺术专业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为艺术生量身定制、科学设计符合其实际情况的听说课程内容。各单元结构需编排科学,各板块各有侧重又相互呼应,确保较强的可行性。建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系统讲解发音技巧、会话技巧、听力技巧和口语展示技巧,辅以专项输出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全面提升听说能力,以体现艺术生英语教育的科学性。具体而言,艺术生第一学期的听说练习宜重点关注大学新生的“思想状态和校园生活”,第二学期则侧重学生的“自我修养与兴趣爱好”,第三学期宜重点关照学生的“人生探索与自我管理”,第四学期则升华至“社会责任与永恒追求”。每一学期所渗透的思想内涵逐步递进,与之配套的练习难度也逐级增加,既契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又符合学生的成长轨迹。
与此同时,鉴于艺术生英语学习思路相对模糊,教師为其设计的教学内容应在各个版块、各个环节引导其确定清晰的学习重点,帮助其展开多维度的有效学习。建议教师从内容、技能、输出活动三个维度出发,提供清晰具体的学习指南,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具体而言,发音练习可提供长元音和短元音的辨析、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判断、数字表达的听辨、可数名词复数形式词尾的读音规律和动词过去式及过去分词词尾的发音规则等练习,目的是提升学生英文发音的准确性;口语角色扮演可提供“初次见面与相互介绍”“提供建议与回复建议”“咨询看法及分享观点”“阐释原因及分析道理”和“征求同意及给予肯定”等具体场景练习,以增强学生的英语口头表现力;听力强化可汇总有关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听力小文章,力争题材广泛、内容生动,着重加强学生对听力材料里关键信息的捕捉能力;而听力拓展可精心设计长度适中的对话、新闻及短文,并配以选择题,帮助学生从较简单的听力练习逐渐过渡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水平的听力练习。
依上所述,“科学性”与“多维性”关照的是高校艺术生英语听说教学的教学内容及授课环节,而两者的复合有助于保证教学内容及授课环节的科学设计。
(三) 艺术性与思政性的复合
艺术生的性格特点、思维习惯、行为偏好往往呈现鲜明特性,如性情随和、思维敏锐、适应力强和情商较高等,能长期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投入旺盛的激情及高度的参与。因此,艺术生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需充分尊重其专业背景与情感渴求,彰显艺术性,以激发艺术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所设计或选用的单元主题建议可包含音乐、绘画、舞蹈、摄影、建筑、影视、设计和动画等艺术领域,涵盖“艺术与生活、艺术与色彩、艺术与教育、艺术与时尚、艺术与品牌”等通识艺术范畴及“视觉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行为艺术和立体主义艺术”等具体艺术种类。以“音乐”主题为例,相关听力材料可融入对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所作的《命运交响曲》(Fifth Symphony)、意大利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创作的歌剧《图兰朵》(Turandot)的介绍;而以“绘画”为主题的听力材料可包含对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创作的《日出·印象》(Impression, Sunrise)、英国画家透纳所作的《威尼斯运河》(The Grand Canal, Venice)等经典艺术作品的赏析,以凸显丰富的艺术元素。
而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趋势,充分发掘并合理利用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背景的新文科建设过程中,艺术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育也必须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元素的合理融入,注重外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培养其文化自信,夯实其理想信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教学素材需关注世界多元文化并重视中国特色文化,关注艺术领域的同时巧妙融入中国元素,有效彰显艺术生英语教育的思政性。以“舞蹈”与“建筑”两个主题为例,以“舞蹈”为主题的素材可提及《白毛女》(The White-Haired Girl)这部艺术作品,“芭蕾舞剧《白毛女》改编自同名歌剧,1964年试演,后逐渐发展成大型舞剧。《白毛女》是我国芭蕾舞与民族舞结合的典范”[15];而以“建筑”为主题的素材可融入对孔庙的介绍,“曲阜孔庙位于曲阜城区的中心,是我国祀孔庙堂中建造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又称‘至圣庙。曲阜孔庙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合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1994年,孔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6]。教师可根据各个单元的主题进一步搜集立体的思政资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艺术生大学英语听说课堂。
依上所述,“艺术性”与“思政性”关照的是高校艺术生英语听说教学的教学内涵及精神引领,而两者的复合有助于保证教学内涵及精神引领的有效落实。
(四) 体验式教学与微课教学的复合
体验式教学法对艺术生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尤其适用,因为艺术生所学专业大都属于人文或社会科学,该群体以性格外向者居多,形象思维很强且想象力丰富,樂于表达情感、交流思想,注重情感体验。艺术生大学英语传统教学往往忽略场景性与体验性。教师根本没有意识或缺乏能力以创造一种艺术气氛强的语言应用环境供艺术生发挥艺术专长、实践语言知识。因而,学生思维活跃、敢于体验的天性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制;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也被压制,严重缺乏用英语表达自我的机会。而体验式教学法克服了上述弊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通过贴切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内化已有知识,运用新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造性思维。
而现代教育技术能为体验式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微课便可作为有效的教学渠道,灵活呈现丰富的教学资源,满足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需求。并且,在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微课资源与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结合无疑有助于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促进“协同与共享”,从而助力新文科的建设与探索。同时,微课对艺术生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尤为适用,因为一是艺术生在大学入学阶段往往英语学习热情不高,英语学习动机不强,对英语学习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维系,而微课的明显特点就是短小精悍,时长以五至十分钟居多,在学习者还能保持高度注意力时展开讲解,极大避免学生的疲乏感;二是艺术生大都乐于并善于尝试新鲜事物,微课的流媒体载体灵活,传播形式多样,使英语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个性自由、不喜过多约束的艺术生而言是学习外语的创新方式;三是微课资源的建设都是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具有主题鲜明的特点,适度地与艺术生本专业切合的微课内容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17]。
依上所述,“体验式教学”与“微课教学”关照的是高校艺术生英语听说教学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而两者的复合有助于保证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的恰当运用。
(五) 统一性考核与个性化评价的复合
鉴于高校艺术生英语听说教学所应具备的应用性、艺术性及体验性,其所对应课程的考核机制与评价体系应适当体现特殊性。一方面,在统一性考核的内容中,出勤率、课堂小测验、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是每一个艺术生必须参与、按时完成、内容统一和标准一致的,这是考虑到大学英语课程所必须遵循的规范性、客观度与标准化。但统一性考核内容在该课程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应控制在60%左右,各版块建议分别为出勤率5%,课堂小测验5%,期中测试10%,期末测试40%。
而在个性化评价的内容中,课内才艺展示与课外英文实践是艺术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校园文化及校外实践所自主搭配选择完成。建议每个艺术生每个学期需总共完成四次才艺展示或英文实践(个人形式或团队合作均可)。课内才艺展示是同学们自主设计并用英文在课堂内向大家展示的,如美术专业学生用英文口头描述自己创作的一幅作品(包括其创作动机、灵感、所获评价等);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进行英文美文朗诵或英语影视经典片段配音;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可设计制作一则英文公益广告,或用英文口头介绍一件艺术品;等等。而课外英文实践是同学们利用自己所在学院、学校或校外单位所组织的,需要学生通过运用英语以辅助完成的各级各类相关活动,如英语戏剧节、英文表演秀、诗歌朗诵会(双语)、外语文化月和大学生艺术展等。每个学期,学生可自行设计课内才艺展示环节并自主选择课外英文实践形式,两部分总共完成四次即可。每次任务占课程总成绩的10%,因而个性化评价内容在该课程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为40%。
过程性评价之所以占如此之大的比重(包括出勤率、课堂小测验、期中测试、课内才艺展示和课外英文实践,共占总成绩的60%),是给本身就不太擅长文化课考试的艺术生更多的途径和方式体现自己的英语学习态度、展现自己的英语学习效果;课内才艺展示与课外英文实践的融入也反映并凸显了该课程的应用性。与此同时,过程性评价的大比例设置将使学生的课程学习受到全方位、持续性的督促,学生也会更注重学习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不断优化学习过程,以提高学习成绩。
从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看,该评价模式的有效实施将促进艺术生外语水平的提升与其专业的发展相结合(交叉与融合),映衬出新文科建设中“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的途径,使艺术生在专业学习及实践活动中对所学英语技能加以检验并有效应用,真正将英语作为有力的工具以运用于本专业的学习和日后的工作之中,使自己的专业素质修养与英语课程学习相得益彰,最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依上所述,“统一性考核”与“个性化评价”关照的是高校艺术生英语听说教学的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而两者的复合有助于保证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的灵活设置。
为便于直观阐释,以下附上相应的构建框架图,如图1所示。
四 结束语
从助力国家建设的层面上看,该“五复合”路径的有效实施将有助于增强我国艺术文化领域人才的英语表达能力,助力国家培养能在世界艺术文化交流中积极参与并有效发声的艺术人才,推动我国在艺术领域进一步参与世界对话与国际竞争,更有效地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我国优秀艺术文化,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励更多的大学英语教育者进一步探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应采取何种改革措施,才能更好推动艺术生的素质教育,将其培养成具有家国情怀及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2] 許宁,李文娟,李晨.高校艺术类专业英语的发展现状与策略探究[J].大学教育,2020(3):115-117.
[3] 惠亚玲.基于OBE理念与艺术专业知识相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海外英语,2021,36(18):139-140.
[4] 张丽帆.后疫情时代艺术专业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纺织服装教育,2021,36(4):374-378.
[5] 吴静.基于SPOC的艺术生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海外英语,2021(17):70-72.
[6] 方秀才.新文科背景下ESP能力测试框架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29(2):58-61.
[7] 井春燕.智慧教育视阈下艺术专业的大学英语学习环境重构[J].陕西教育(高教),2020(2):8-9.
[8] 齐凌云.EGP与ESP融合下的艺体生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7):59-60.
[9] 郑军.“生成课程”理论在艺术、体育类研究生英语听说课程中的践行探索[J].大学教育,2021(1):84-87.
[10] 马岩.基于互联网环境的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词汇混合式教学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40(11):168-170.
[11] 孟雅.慕课对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意义[J].海外英语,2020(12):134-135.
[12] 陈瑜,项兰.艺术院校大学生英语写作句法复杂度现状[J].外语教育研究,2020,8(3):13-17.
[13] 王家彬.直译法在艺术生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2(S1):123-127.
[14] 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思考与探索——兼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26(6):1-7.
[15] 詹全旺.E英语视听说教程(智慧版)(第1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
[16] 赵英俊.E英语视听说教程(智慧版)(第2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
[17] 冯家佳.基于微课的体验式教学与艺体生大学英语课程相融之理性思考[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4):133-135.